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就是不断地超越历史、超越自己,创造出新的业绩。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可以这样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盛,民族的未来。
新闻宣传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新闻宣传内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首先,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新闻宣传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把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使新闻宣传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深化对新闻宣传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日报》和系列报刊在新闻宣传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和编发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宣传先进典型的重点报道,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日报》关于卢氏县委土坯房办公的系列报道,消息、通讯、照片、访谈、评论、调查报告,内容丰富,浓墨重彩,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时代高度重新认识土坯房办公的意义,卢氏县委万事民为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上,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这些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专门在卢氏召开现场会,宣传和推广卢氏精神。《河南日报》(农村版)关于“农业科学家风采”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了河南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全省人民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引进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效率和质量。人类创造了纸张,平面印刷术也就应运而生,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公元17~18世纪,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子时代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37年,有线电报机在美国问世;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同时应用电磁波理论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因而被誉为“无线电之父”;1906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人费森登首次用自己的实验电台播出广播节目,无线电广播实现了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被称为第二媒体。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以来,至今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使社会信息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将网络媒体命名为“第四媒体”,媒体排序依次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就广播、电视、网络三者的传播功能而言,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们所有的感觉。所以,这三次飞跃一次比一次更全面地显示出电子传播的神奇与魅力。近两年来,基于电子化、数字化技术的现代传播新技术层出不穷,如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报,被称为第六媒体的户外电子显示屏等,跨媒体传播已成为一种大趋势。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现今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也有大河网、手机报、户外显示屏等数字化媒体。不久前,荷兰飞利浦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纸技术发明人周国富博士应邀到报业集团访问,与集团领导达成合作意向。电子纸是一种最新型的传播出版媒介,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电子纸阅读器,轻便实用,具有可阅读、可听、可视、可互动、可记、可在线离线使用、可随身携带、可海量储存、可随时查阅等特点,被人们认为是出版和传播业的又一场革命,国外和国内不少媒体已经出版电子纸报,并深受读者欢迎。新的传播手段的应用,将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进入跨媒体传播和立体传播的新时代,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进一步创新传播机制。在传统的新闻出版传播体制下,各报业集团所属各类媒体都自成体系,有各自独立的采访编辑、发行、经营管理部门,有各自的编辑记者、行政后勤人员和管理队伍,虽然分工比较明确,但也存在着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在信息化、数字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传播体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无法满足人们在第一时间和随时随地了解新闻的需求,必须创新新闻出版传播的体制和机制。据了解,国内一些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出版集团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已着手创立统一的采编中心、发行中心、经营中心、管理中心和读者服务中心,统一调度新闻采编业务,即所有记者采访的稿件,首先发往新闻采编中心,由中心处理后,根据轻重缓急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媒体,实现新闻的即时发布、多次发布、多次销售,形成合力,达到新闻资源和其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多元化、立体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也进行过有益的尝试,在陕县矿难和抢险的报道中,打破常规,精心策划,前线记者发回的报道先由大河网即时滚动播出,把抢险进程随时随地告诉公众,在所属其他媒体展开不同层次的报道,形成舆论热点,保证信息畅通,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受到中宣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扬。这一经验将为今后新闻宣传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东风浩荡,春深似海。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新闻宣传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新闻宣传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新闻宣传内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首先,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新闻宣传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把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使新闻宣传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深化对新闻宣传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日报》和系列报刊在新闻宣传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和编发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宣传先进典型的重点报道,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日报》关于卢氏县委土坯房办公的系列报道,消息、通讯、照片、访谈、评论、调查报告,内容丰富,浓墨重彩,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时代高度重新认识土坯房办公的意义,卢氏县委万事民为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上,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这些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专门在卢氏召开现场会,宣传和推广卢氏精神。《河南日报》(农村版)关于“农业科学家风采”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了河南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全省人民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引进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效率和质量。人类创造了纸张,平面印刷术也就应运而生,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公元17~18世纪,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子时代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37年,有线电报机在美国问世;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同时应用电磁波理论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因而被誉为“无线电之父”;1906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人费森登首次用自己的实验电台播出广播节目,无线电广播实现了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被称为第二媒体。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以来,至今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使社会信息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将网络媒体命名为“第四媒体”,媒体排序依次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就广播、电视、网络三者的传播功能而言,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们所有的感觉。所以,这三次飞跃一次比一次更全面地显示出电子传播的神奇与魅力。近两年来,基于电子化、数字化技术的现代传播新技术层出不穷,如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报,被称为第六媒体的户外电子显示屏等,跨媒体传播已成为一种大趋势。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现今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也有大河网、手机报、户外显示屏等数字化媒体。不久前,荷兰飞利浦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纸技术发明人周国富博士应邀到报业集团访问,与集团领导达成合作意向。电子纸是一种最新型的传播出版媒介,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电子纸阅读器,轻便实用,具有可阅读、可听、可视、可互动、可记、可在线离线使用、可随身携带、可海量储存、可随时查阅等特点,被人们认为是出版和传播业的又一场革命,国外和国内不少媒体已经出版电子纸报,并深受读者欢迎。新的传播手段的应用,将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进入跨媒体传播和立体传播的新时代,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进一步创新传播机制。在传统的新闻出版传播体制下,各报业集团所属各类媒体都自成体系,有各自独立的采访编辑、发行、经营管理部门,有各自的编辑记者、行政后勤人员和管理队伍,虽然分工比较明确,但也存在着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在信息化、数字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传播体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无法满足人们在第一时间和随时随地了解新闻的需求,必须创新新闻出版传播的体制和机制。据了解,国内一些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出版集团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已着手创立统一的采编中心、发行中心、经营中心、管理中心和读者服务中心,统一调度新闻采编业务,即所有记者采访的稿件,首先发往新闻采编中心,由中心处理后,根据轻重缓急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媒体,实现新闻的即时发布、多次发布、多次销售,形成合力,达到新闻资源和其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多元化、立体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也进行过有益的尝试,在陕县矿难和抢险的报道中,打破常规,精心策划,前线记者发回的报道先由大河网即时滚动播出,把抢险进程随时随地告诉公众,在所属其他媒体展开不同层次的报道,形成舆论热点,保证信息畅通,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受到中宣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扬。这一经验将为今后新闻宣传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东风浩荡,春深似海。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新闻宣传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