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初次涉足瑞士苏黎世这片被誉为“全世界最豪、生活质量最高”的土地,我脑海里上演了一出典型“瑞式职场花样作”的内心戏:拿着高收入、享受着高福利、下班不是和同事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就是在赶赴手表名包买买买的路上然而真正踏入瑞士职场,才发觉图样图森破:在瑞士,一切不以进阶为目
“瑞士制造”出厂的不仅仅是严谨的工艺与过硬的质量保障,更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匠人们。
的、不靠终身学习为手段地“混”职场,都是耍流氓。
掐指算过,倘若按照现行女55、男60的退休年龄门槛,撇去那一小撮有幸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少数派,估摸着你还得悲催地兢兢业业持续奋斗几十年才能熬到光荣退休。一如职场深似海,常使菜鸟泪满襟。可要比职场压力,谁敢说比瑞士人还“惨”?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弹丸之国,光是国家官方语言就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被戏称为“山民鸟语”的列托罗曼语四种,你要是不会至少两种(还没算英语),出门来趟国内游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找工作更是妄想。
瑞士人少钱多,成为毗邻而居的德国、意大利、法国精英最佳求职地,现如今,瑞士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都已是外籍人士,压力山大的就业环境就问你怕不怕?
作为一个在全球创新指数榜单上连续 n年霸屏的国度,怀有强烈荣誉感的瑞士人就怕稍有懈怠,“流动红旗”就被别人抢去若问瑞士职场人究竟如何在内忧外患的pk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终身学习。
53岁,开始追求事业上升期
终身学习的观念,对咱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儿。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可名句之所以流传至今,或许是因为实际能做到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初到瑞士的我,只能靠着大学英语六级打天下,感受着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森森的恶意”。虽然英语在瑞士国民中普及率相当高,可真想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不会本地语言根本没戏——这也是为何赴瑞留学的中国学生,即便是读到博士,毕业也极难在这个梦想国找到工作的原因。
最初我也以为瑞士人天生自带语言天赋,迈出大学门槛之前就已经精通好几门外语。直到头一天去德语语言班报道,进门环顾一圈下来,目测大半个教室的学生年龄都在我之上,而已年过三十的我竟然成了班里的“小鲜肉”。
课间聊天时,曾在国内担任记者的我八卦地挨个儿打听大伙儿来学德语的原因。以53岁荣获全班“老大姐”殊荣的瑞士同行Sabina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此前跟随外派的父母生于长于非洲,成年后回到故土,始终在瑞士法语区工作,眼下儿女已离家,她想全力以赴追寻事业上升期,而瑞士使用最广泛的德语则成了她的软肋。
53岁?事业上升期?你没听错。瑞士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分别划定在65岁和64岁,也就是说,Sabina还有11年可奋斗且退休早着呢!
几年后,我入职瑞士广播电视集团旗下国际报道频道工作,中层编辑团队中有一位西班牙女记者Belen,以现场采访突发事件见长。有次咖啡间隙我好奇地问她:是不是西班牙人与生俱来的热情让她特别受人待见?她惊讶地反问:“你认为是因为性格吗?当然不是!关键是语言这种工具。算上西班牙语,我能说七门语言,所以很多你们没法实施采访的人,我都能实现准确地沟通。”后来我才知道,其中四门语言,都是Belen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工作期间报班自学的!
学历能吃多少年?
瑞士人比较精明:学历只在初入职场和HR谈年薪时一次性生效,过期作废;靠着十余载寒窗苦读换来的光鲜学历、外加刷脸积攒的资历就想稳坐三十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瑞士人压根就不care你当年出自哪所名校。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遛遛,工作效果见分晓。
瑞士学生 15岁初中毕业时就面临分流,或以进大学为目标读普通高中,或以尽早工作为前途读职业高中,俗称“技工”。在很多国家,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视为loser,可瑞士教育体系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锤定音终身制是不存在的,不然岂不是人人都吃福利大锅饭?咱要的就是终身延续式的教育。这意味着,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可以立马开始全职工作,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申请大学,专业或学位爱读几个读几个;而因工资高、待遇好,瑞士非全职就业极为常见,55%的女性和13%的男性都从事着兼职工作,半工半读自然不在话下。
我所在的媒体曾有一位外籍同事,边工作边苦读终于拿到苏黎世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自信满满地拿着还散发着新鲜油墨味儿的学历证书去找 HR“谈判”:“你看我都博士头衔了,是不是该涨点工资?”HR一脸“ Excuse me,是梁靜茹给你的《勇气》吗”的表情,郑重声明:“抱歉,如果这个学位让你来年的工作业绩显著提升,当然可以谈;但现在是否为
在我所任职的瑞士媒体,我体会到,何为360度无死角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时过早?”
最“豪”激励
既然进修培训换不来直接利益,还费心学习做甚?瑞士人四不四傻?
其实对生活在弹丸小国、资源并不丰富的瑞士人来说,危机意识根深蒂固。他们深知, 40至50岁是个坎儿,万一遇上裁员下岗,受雇太老、退休太年轻,唯一能让自己再就业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技能与知识。伯尔尼州一家就业服务中心的主管就曾表示:雇佣中年员工有风险,“可能此人不够机灵、不太灵活,对电脑和社交媒体没有太多经验,成本太高。”
我曾探访过瑞士首都伯尔尼地区在商业管理领域规模最大的公立继续教育学校,在那里上课的都是 22至50岁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需要以夜校的形式完成长达两年左右的学习,最终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而该证书几乎为所有国际企业所认可,可谓是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最有分量的证书。一位年逾五十、在法国驻瑞企业阿尔斯通工作的 Roland告诉我:“我很焦虑,因为我受的那套教育可是 30年前的,如今的年轻雇员懂互联网懂电脑,我总得跟上形势,不断更新存货吧。”
在2017年度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瑞士傲视群雄、位居榜首。身在日新月异的媒体场,我也总觉得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我往前走,我头一次体会到,何为360度无死角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每个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周四上午,我所在的瑞士媒体会针对近期国际焦点话题,邀请相关行业权威人士向全体记者释疑解惑,帮助记者丰富背景知识。与此同时,单位每年还常设一笔经费,用于聘请传媒界兄弟媒体主编、在大学执鞭教授传播学课程的教授、以及普通市民担任“匿名评审”,通过定期阅读我们的报道给予书面意见。
最“豪”且自由度最大的举措,当属每逢员工在该媒体工作期满 5年,便可在第 6年额外带薪休假一个月(我所在媒体每年
年逾不惑之年、重新进入苏黎世大学读书或旁听的职场人,也并不鲜见。
固定带薪休假期为五周),去全世界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报班参加任何你想学的东西,单位为学习期间的住宿和旅费买单。我的好友——视频制作部门的记者 Julie去年正好为单位“服役” 5年,于是乎今夏去英国伦敦待了一个月,参与了一个深入回溯欧洲难民潮来龙去脉的夏令营。我一脸懵地问她:“和你本职工作完全无关啊,这也行?!”她答:“有何不可?还有同事计划今年秋天去你们中国报个了解瓷器的培训课呢!开拓眼界才能找到新闻线索嘛。”
不仅如此,每到年底我就如临大敌:又到了表决心、上报来年学习计划的节骨眼儿了。每位员工都得在第二年的工作目标书上一一填写:来年你想重点在哪一块查漏补缺、具体想报哪几门课程——请注意:学费单位买单,学习期间请假带薪。不知道该学啥?没关系,单位还友情给你推荐:请登陆瑞士maz新闻业培训网站,从 iPhone摄影到社交媒体推广,从稀缺的数据挖掘记者到多媒体流程记者,亲,包学包会无效退款哦!
责任编辑:陈思
“瑞士制造”出厂的不仅仅是严谨的工艺与过硬的质量保障,更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匠人们。
的、不靠终身学习为手段地“混”职场,都是耍流氓。
掐指算过,倘若按照现行女55、男60的退休年龄门槛,撇去那一小撮有幸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少数派,估摸着你还得悲催地兢兢业业持续奋斗几十年才能熬到光荣退休。一如职场深似海,常使菜鸟泪满襟。可要比职场压力,谁敢说比瑞士人还“惨”?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弹丸之国,光是国家官方语言就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被戏称为“山民鸟语”的列托罗曼语四种,你要是不会至少两种(还没算英语),出门来趟国内游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找工作更是妄想。
瑞士人少钱多,成为毗邻而居的德国、意大利、法国精英最佳求职地,现如今,瑞士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都已是外籍人士,压力山大的就业环境就问你怕不怕?
作为一个在全球创新指数榜单上连续 n年霸屏的国度,怀有强烈荣誉感的瑞士人就怕稍有懈怠,“流动红旗”就被别人抢去若问瑞士职场人究竟如何在内忧外患的pk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终身学习。
53岁,开始追求事业上升期
终身学习的观念,对咱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儿。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可名句之所以流传至今,或许是因为实际能做到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初到瑞士的我,只能靠着大学英语六级打天下,感受着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森森的恶意”。虽然英语在瑞士国民中普及率相当高,可真想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不会本地语言根本没戏——这也是为何赴瑞留学的中国学生,即便是读到博士,毕业也极难在这个梦想国找到工作的原因。
最初我也以为瑞士人天生自带语言天赋,迈出大学门槛之前就已经精通好几门外语。直到头一天去德语语言班报道,进门环顾一圈下来,目测大半个教室的学生年龄都在我之上,而已年过三十的我竟然成了班里的“小鲜肉”。
课间聊天时,曾在国内担任记者的我八卦地挨个儿打听大伙儿来学德语的原因。以53岁荣获全班“老大姐”殊荣的瑞士同行Sabina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此前跟随外派的父母生于长于非洲,成年后回到故土,始终在瑞士法语区工作,眼下儿女已离家,她想全力以赴追寻事业上升期,而瑞士使用最广泛的德语则成了她的软肋。
53岁?事业上升期?你没听错。瑞士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分别划定在65岁和64岁,也就是说,Sabina还有11年可奋斗且退休早着呢!
几年后,我入职瑞士广播电视集团旗下国际报道频道工作,中层编辑团队中有一位西班牙女记者Belen,以现场采访突发事件见长。有次咖啡间隙我好奇地问她:是不是西班牙人与生俱来的热情让她特别受人待见?她惊讶地反问:“你认为是因为性格吗?当然不是!关键是语言这种工具。算上西班牙语,我能说七门语言,所以很多你们没法实施采访的人,我都能实现准确地沟通。”后来我才知道,其中四门语言,都是Belen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工作期间报班自学的!
学历能吃多少年?
瑞士人比较精明:学历只在初入职场和HR谈年薪时一次性生效,过期作废;靠着十余载寒窗苦读换来的光鲜学历、外加刷脸积攒的资历就想稳坐三十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瑞士人压根就不care你当年出自哪所名校。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遛遛,工作效果见分晓。
瑞士学生 15岁初中毕业时就面临分流,或以进大学为目标读普通高中,或以尽早工作为前途读职业高中,俗称“技工”。在很多国家,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视为loser,可瑞士教育体系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锤定音终身制是不存在的,不然岂不是人人都吃福利大锅饭?咱要的就是终身延续式的教育。这意味着,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可以立马开始全职工作,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申请大学,专业或学位爱读几个读几个;而因工资高、待遇好,瑞士非全职就业极为常见,55%的女性和13%的男性都从事着兼职工作,半工半读自然不在话下。
我所在的媒体曾有一位外籍同事,边工作边苦读终于拿到苏黎世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自信满满地拿着还散发着新鲜油墨味儿的学历证书去找 HR“谈判”:“你看我都博士头衔了,是不是该涨点工资?”HR一脸“ Excuse me,是梁靜茹给你的《勇气》吗”的表情,郑重声明:“抱歉,如果这个学位让你来年的工作业绩显著提升,当然可以谈;但现在是否为
在我所任职的瑞士媒体,我体会到,何为360度无死角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时过早?”
最“豪”激励
既然进修培训换不来直接利益,还费心学习做甚?瑞士人四不四傻?
其实对生活在弹丸小国、资源并不丰富的瑞士人来说,危机意识根深蒂固。他们深知, 40至50岁是个坎儿,万一遇上裁员下岗,受雇太老、退休太年轻,唯一能让自己再就业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技能与知识。伯尔尼州一家就业服务中心的主管就曾表示:雇佣中年员工有风险,“可能此人不够机灵、不太灵活,对电脑和社交媒体没有太多经验,成本太高。”
我曾探访过瑞士首都伯尔尼地区在商业管理领域规模最大的公立继续教育学校,在那里上课的都是 22至50岁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需要以夜校的形式完成长达两年左右的学习,最终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而该证书几乎为所有国际企业所认可,可谓是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最有分量的证书。一位年逾五十、在法国驻瑞企业阿尔斯通工作的 Roland告诉我:“我很焦虑,因为我受的那套教育可是 30年前的,如今的年轻雇员懂互联网懂电脑,我总得跟上形势,不断更新存货吧。”
在2017年度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瑞士傲视群雄、位居榜首。身在日新月异的媒体场,我也总觉得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我往前走,我头一次体会到,何为360度无死角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每个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周四上午,我所在的瑞士媒体会针对近期国际焦点话题,邀请相关行业权威人士向全体记者释疑解惑,帮助记者丰富背景知识。与此同时,单位每年还常设一笔经费,用于聘请传媒界兄弟媒体主编、在大学执鞭教授传播学课程的教授、以及普通市民担任“匿名评审”,通过定期阅读我们的报道给予书面意见。
最“豪”且自由度最大的举措,当属每逢员工在该媒体工作期满 5年,便可在第 6年额外带薪休假一个月(我所在媒体每年
年逾不惑之年、重新进入苏黎世大学读书或旁听的职场人,也并不鲜见。
固定带薪休假期为五周),去全世界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报班参加任何你想学的东西,单位为学习期间的住宿和旅费买单。我的好友——视频制作部门的记者 Julie去年正好为单位“服役” 5年,于是乎今夏去英国伦敦待了一个月,参与了一个深入回溯欧洲难民潮来龙去脉的夏令营。我一脸懵地问她:“和你本职工作完全无关啊,这也行?!”她答:“有何不可?还有同事计划今年秋天去你们中国报个了解瓷器的培训课呢!开拓眼界才能找到新闻线索嘛。”
不仅如此,每到年底我就如临大敌:又到了表决心、上报来年学习计划的节骨眼儿了。每位员工都得在第二年的工作目标书上一一填写:来年你想重点在哪一块查漏补缺、具体想报哪几门课程——请注意:学费单位买单,学习期间请假带薪。不知道该学啥?没关系,单位还友情给你推荐:请登陆瑞士maz新闻业培训网站,从 iPhone摄影到社交媒体推广,从稀缺的数据挖掘记者到多媒体流程记者,亲,包学包会无效退款哦!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