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为中国夏历新年的第一天,溯其来源,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春节在尧舜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称“祀”,周代时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祝丰年的寓意。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不仅历史最悠久、礼仪最隆重,而且过节的食品最为丰富、精致。饺子、年糕、美酒,是春节众多食品中的主角。
春节北方地区喜欢吃饺子。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就有了饺子。当时的饺子“形为偃月,天下通食”。不过那时的饺子是连汤一起吃,所以人们称之为“馄饨”。这种吃法至今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依然流行。到了唐代,饺子更为流行,吃法已与今天一样。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饺子,形状和今天的饺子相同。宋代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便是后世“饺子”的词源。到了元代,也称饺子为“匾食”。明、清时期,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的称呼。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日益盛行,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的传统食品。在当代,北京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并不相同。北方人叫“饺子”,有些地区叫“扁食”;南方不少地区称“饺子”为“馄饨”。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光。此刻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全家团圆,辞旧更新的寓意。春节包的饺子一般为三种馅;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糖,枣、硬币,初一早上吃。在除夕年夜饭吃的是团圆饺子;子时新年到来时吃的饺子是更岁、迎神的饺子,有“运交富贵”的意思;大年初一,吃的是新春饺子,寓意“吉祥好意”。一家人谁吃到包有糖、枣或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谁来年会发财、幸福。春节除夕的年夜饭是最为丰盛的,但饺子的地位最重要,必须要吃饺子。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老礼儿”,吃饺子时要吃偶数,不能吃单数,饭后盛饺子的盘、碗,甚至煮饺子的锅,摆放饺子的盖帘上,都要故意留下几个,而且是偶数,意味着“年年有余”。
饺子不仅可煮、可蒸、可炸,吃法甚多,而且其品种因南北不同花样繁多。因其选皮不同,有烫面饺,蛋皮饺、米粉饺;因其型制不同,有状元饺,鱼形饺、元宝饺:因其用馅不同,有肉馅、海鲜馅、蔬菜馅;因其口味不同,有酸、甜、辣、鲜。饺子,可以说是中国最富于创造性和魅力的食品。
年糕,也是春节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南方,逢年过年都要做年糕,吃年糕。
传说年糕最早是祭神、供祖所用。周代的《国札·札记》中就有关于年糕的记载。汉代对年糕还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魏晋南北朝时期,“糕”已流行民间。到了辽代,人们在正月初一,还有了吃年糕的习俗。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当时北京人在“正月元旦,啖黍糕”的情景。到了清代,年糕成为市面上常年可见的小吃。一般用黄米和云豆制作,因其黏,故称“黏糕”,“黏”“年”谐音。又称“年糕”。关于年糕,有一个著名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嘱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伍子胥生前嘱咐,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过年做年糕相沿成习,风行各地。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经春、捣等工艺再加工而。我国制作年糕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代而不衰。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北方,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南方,人们喜爱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
我国年糕品种繁多,名品迭出,如山东红枣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宁波水磨年糕、苏州桂花糖年糕、北京百果年糕等。此外,北方城镇的白糕、西南少数民族的糍粑粑、台湾的红色糕等,也令人喜爱,常啖不厌。
人们还用年糕印模板压成“五福”、“如意”等形状,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年糕的食法五花八门,蒸、煮、炒、等,皆成美味。
酒,是春节期间,人们必不可少的饮品。
按照古人们习俗,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据说过年时喝了这酒可以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本是一种阔叶草,也叫“屠酥”“酴酥”。但屠苏酒却是源于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的除夕夜,他给左邻右舍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泡药的水对酒喝。凡喝者,一年之中不会染上疾病。以后,人们便将这个草庵“屠苏”命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宋朝《事物纪原》一书中已有“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记载。但也有史料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华佗用大黄、白术、桂板,防风、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做成药酒。此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疾病的功效。
“椒花酒”是用花椒花侵泡制成的酒,其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北周庚信有诗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怀。相对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古时,人们饮屠苏酒,有着与今不同的方法。通常人们饮酒,往往从德高望众者始,而屠苏酒却是从最年少者起。年纪小的先喝,年长的最后喝。对此,古人有解释:“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认为年纪小的,过年就长了一岁,值得庆贺。由于人生的寿命有限,年龄大的长者,过了一年少了一岁,所以不该先喝。这种别具一格的饮酒次序,使人有“时光飞逝,青春不在”的感慨,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光阴。
饮屠苏酒的习俗,一直到清代还有沿袭。在当代,人们的饮食日益丰富,节日里可喝的饮品更是不胜繁多,有各种白酒、色酒,还有洋酒。酒依然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也是许多人的最爱。但承传千年的饮屠苏酒的古风却渐渐消逝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总把新桃换旧符。”唯有在这首传颂久远的古诗中,人们记住了“屠苏”这两个字。
春节北方地区喜欢吃饺子。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就有了饺子。当时的饺子“形为偃月,天下通食”。不过那时的饺子是连汤一起吃,所以人们称之为“馄饨”。这种吃法至今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依然流行。到了唐代,饺子更为流行,吃法已与今天一样。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饺子,形状和今天的饺子相同。宋代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便是后世“饺子”的词源。到了元代,也称饺子为“匾食”。明、清时期,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的称呼。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日益盛行,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的传统食品。在当代,北京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并不相同。北方人叫“饺子”,有些地区叫“扁食”;南方不少地区称“饺子”为“馄饨”。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光。此刻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全家团圆,辞旧更新的寓意。春节包的饺子一般为三种馅;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糖,枣、硬币,初一早上吃。在除夕年夜饭吃的是团圆饺子;子时新年到来时吃的饺子是更岁、迎神的饺子,有“运交富贵”的意思;大年初一,吃的是新春饺子,寓意“吉祥好意”。一家人谁吃到包有糖、枣或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谁来年会发财、幸福。春节除夕的年夜饭是最为丰盛的,但饺子的地位最重要,必须要吃饺子。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老礼儿”,吃饺子时要吃偶数,不能吃单数,饭后盛饺子的盘、碗,甚至煮饺子的锅,摆放饺子的盖帘上,都要故意留下几个,而且是偶数,意味着“年年有余”。
饺子不仅可煮、可蒸、可炸,吃法甚多,而且其品种因南北不同花样繁多。因其选皮不同,有烫面饺,蛋皮饺、米粉饺;因其型制不同,有状元饺,鱼形饺、元宝饺:因其用馅不同,有肉馅、海鲜馅、蔬菜馅;因其口味不同,有酸、甜、辣、鲜。饺子,可以说是中国最富于创造性和魅力的食品。
年糕,也是春节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南方,逢年过年都要做年糕,吃年糕。
传说年糕最早是祭神、供祖所用。周代的《国札·札记》中就有关于年糕的记载。汉代对年糕还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魏晋南北朝时期,“糕”已流行民间。到了辽代,人们在正月初一,还有了吃年糕的习俗。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当时北京人在“正月元旦,啖黍糕”的情景。到了清代,年糕成为市面上常年可见的小吃。一般用黄米和云豆制作,因其黏,故称“黏糕”,“黏”“年”谐音。又称“年糕”。关于年糕,有一个著名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嘱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伍子胥生前嘱咐,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过年做年糕相沿成习,风行各地。
年糕,主要用蒸熟的米粉经春、捣等工艺再加工而。我国制作年糕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代而不衰。如今,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北方,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南方,人们喜爱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
我国年糕品种繁多,名品迭出,如山东红枣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宁波水磨年糕、苏州桂花糖年糕、北京百果年糕等。此外,北方城镇的白糕、西南少数民族的糍粑粑、台湾的红色糕等,也令人喜爱,常啖不厌。
人们还用年糕印模板压成“五福”、“如意”等形状,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年糕的食法五花八门,蒸、煮、炒、等,皆成美味。
酒,是春节期间,人们必不可少的饮品。
按照古人们习俗,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据说过年时喝了这酒可以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本是一种阔叶草,也叫“屠酥”“酴酥”。但屠苏酒却是源于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的除夕夜,他给左邻右舍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泡药的水对酒喝。凡喝者,一年之中不会染上疾病。以后,人们便将这个草庵“屠苏”命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宋朝《事物纪原》一书中已有“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记载。但也有史料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华佗用大黄、白术、桂板,防风、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做成药酒。此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疾病的功效。
“椒花酒”是用花椒花侵泡制成的酒,其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北周庚信有诗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怀。相对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古时,人们饮屠苏酒,有着与今不同的方法。通常人们饮酒,往往从德高望众者始,而屠苏酒却是从最年少者起。年纪小的先喝,年长的最后喝。对此,古人有解释:“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认为年纪小的,过年就长了一岁,值得庆贺。由于人生的寿命有限,年龄大的长者,过了一年少了一岁,所以不该先喝。这种别具一格的饮酒次序,使人有“时光飞逝,青春不在”的感慨,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光阴。
饮屠苏酒的习俗,一直到清代还有沿袭。在当代,人们的饮食日益丰富,节日里可喝的饮品更是不胜繁多,有各种白酒、色酒,还有洋酒。酒依然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也是许多人的最爱。但承传千年的饮屠苏酒的古风却渐渐消逝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总把新桃换旧符。”唯有在这首传颂久远的古诗中,人们记住了“屠苏”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