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融资新政的不期而至,对机构投资者的投研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这正是财通基金的短板。
“尽管市场预期早已有之,但新政未征求意見直接发布,对定增投资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是比较震撼的。”2月19日,财通基金(下称“财通”)公号在一篇题为《“过渡”不过度,“未来”尚未来》的文章中写道。
文中所谓“新政”,指的是“再融资新政”。
2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两日后又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两份文件合称为“再融资新政”。
“再融资新政”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定价原则及融资的间隔时长等方面做出了限制性规定,例如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定价基准日只能是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
此举被认为是监管层重构融资格局、服务供给侧改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重要一步,在抑制无序融资的同时,也将限制市场的再融资规模。市场迅速做出回应:“再融资新政”推出当日(2月17日)下午,兴业证券(601377.SH)即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不符合再融资间隔时间的相关规定,决定终止之前已在筹划的定增事项。
据中金公司推算,如果以“再融资新政”来规范2016年的再融资行为,则因发行股份数量限制而减少的融资规模为3446亿元,因两次融资时间间隔规定而下降的募资规模为3267亿元;其结果是,2016年A股市场以现金为认购方式的定向增发融资规模将降至4689亿元,仅为原融资规模的44%。至于定价原则的变化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则没有估算。
根据《监管要求》,为实现“再融资新政”平稳过渡,证监会将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已受理的融资申请将不受影响。
财通的观点是,由于再融资从审批到募投需要时间,“新政实际效果得以最终、完整的传导会有一个不短的时间过程。”
不过,无论这个“不短的时间过程”是在“未来8-12个月内”、“12-18个月期间”,还是“18-24个月后”(财通“三个阶段论”),对这家以“定增”为特色、有“定增王”之称并声称要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的基金公司来说,“再融资新政”——尤其它体现出来的监管精神——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既在战略层面,也在管理环节。
例如,财通成立后制定的战略是“保公募+重专户”,但在实践中渐渐变成了“轻公募+重专户”,这种“轻重失衡”的战略——其结果是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主动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未来是否需做调整?公司品推文案一直强调自己在定增项目上的竞价经验与实力,甚至以高折价率为“亮点”,这种策略未来何以为继?公司投研团队的实力与稳定性,又是否能顺应新形势的要求?
不过,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则是,财通“定增王”的面纱之下到底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与投资风险有关。
“定增王”面纱之下
2月18日,即“再融资新政”正式推出的次日,国内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专访财通总经理王佳俊的文章。文章写道:“到今年1月末,财通成功中标的定增项目已经突破500个,规模超过了1500亿元,已经解禁的300余个定增项目为投资者赚了250多亿元。”
这组漂亮的数字代表着财通过去四年光鲜的一面。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推出这样一篇文章,旨在消解投资者心头的一些疑虑。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篇文章没有提及财通在过去四年中的失败案例。事实上,这篇访谈刊发前两周,即2月6日,大洋电机(002249.SZ)定增限售股解禁,当日收盘价比定增发行价低约20.58%;财通曾投资5.06亿元,获配5054万股,占到发行总量的24.89%。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基于Wind资讯进行的统计显示,2016年发行的一年期定增项目有396个,截至2017年2月20日,有128个破发,破发率为32.32%;其中,财通参与的项目有169个,其中56个破发,破发率为33.13%。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乐视网(300104.SZ)的定增项目。2016年10月底、11月初,乐视网爆出债务危机后,股价连连下挫,已跌破定增发行价。因为这个项目,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的投研实力备受质疑。
实际上,财通才是这个项目最大的参与者。
2016年8月,乐视网以45.01元/股的价格,向财通、中邮基金、嘉实基金等三家机构,以及自然人章建平等四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共计1.07亿股,筹资48亿元;其中,财通投资约17.6亿元,获配3910万股,占到发行总量的36.67%。
若以2017年3月1日的收盘价35.23元计算,财通在这个项目上约浮亏21.73%,计3.82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财通可能过于看重高折扣率带来的套利机会,因此有时可能会忽视其他一些问题,这会给它带来一些麻烦,但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
正如2月18日上述媒体所刊专访文章披露的,过去五年,财通平均每个工作日发行3个产品,累计发行的产品数量超过1700只,中标的定增项目超过500个。财通官网则特别提到,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累计参与了1500余次定增报价。
事实上,2月16日,即“新政”正式推出的前一日,财通公号发表的一篇文章还在用定增项目的高折扣率来吸引投资者。文章写道:“今年1月份成功中标的定增项目折扣率达到15.40%,较好地增厚了定增投资的安全垫。”
上述市场人士强调说,“新政”推出后,由于市场化定价将成为具约束力的机制,上述模式的套利空间将越来越小;一个规模收窄、竞价越发激烈的定增市场,将对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暗淡无光的“财通基金”
问题是,财通的主动管理能力如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的是,财通“定增王”的称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偏私募性质的定增专戶产品,而非公募性质的定增基金。
实际上,财通“定增王”的称号——基于以定增为主题的资管计划的规模——最迟在2014年已经叫响,截至2015年1月,其专户参与定增的规模已达到367亿元,稳居全行业首位;而它的第一只定增基金,即被称为“定增公募1号”的财通多策略精选(501001.OF),直至2015年7月才成立,当时规模为25亿元;第二只定增基金,即被称为“公募定增2号”的财通多策略升级(501015.OF),则直至2016年3月才成立,当时规模为46亿元。
换句话说,财通是先通过专户将定增规模做起来,获得“定增王”的称号后,再利用这个称号带来的市场感召力,来发起公募定增产品。
不过,这种模式与其说是定增专户对公募本体的“反哺”,不如说是一种侵蚀或取代。
在“定增王”三个字面前,“财通基金”四个字显得暗淡无光。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底,财通专户规模已达985亿元,同期公募规模只有20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83倍。同期专户规模排名前20位的基金公司,专户规模共计37135亿元,公募规模共计52704亿元,前者仅为后者的0.70倍。
这种局面是财通成立以来实行“保公募+重专户”——实际上是“轻公募+重专户”——战略的结果。在“再融资新政”推出、对资管计划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种战略是否有调整的必要,是摆在财通高层面前的重大问题。
不过,投资者更关心的则是,这家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
业绩弱于平均水平
要考察其主动管理能力,相对于透明度较低的定增专户项目,来自公募产品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下面以管理费率为1.5%的开放式主动型基金——它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为例。
基于Wind资讯的数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2月22日,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414只,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有12.40只;其中,财通有4只,即财通成长优选(001480.OF)、财通多策略精选、财通价值动量(720001.OF)以及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000017.OF)。
业绩方面,过去6个月(截至2017年2月22日),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208只,业绩回报均值为0.02%;财通上述4只基金的业绩回报均值为-5.07%。过去一年,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099只,业绩回报均值为5.23%;财通上述4只基金的业绩回报均值为2.44%。过去两年,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759只,业绩回报均值为15.45%;财通有据可查的基金只有财通价值动量与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等两只,业绩回报均值为8.68%。
显然,过去两年,在管理费率为1.5%的主动型基金方面,财通的业绩表现要远远弱于平均水平。
再看看定增基金——目前绝大多数是封闭型基金——的表现。
截至2017年2月22日,市场上有45只定增主题基金,其中38只已经成立,7只正在发行。在已成立的38只基金中,有基金规模数据的共32只,规模共计470亿元。
其中,财通5只定增基金的规模为156亿元,占上述32只定增基金总规模的33.29%。
显然,就公募定增基金规模而言,财通也无愧于“定增王”的称号,但其业绩却不尽人意。
以财通多策略精选为例。按照财通官网品推广告的说法,这只基金的“亮点”是“平均中标折价24%(7.6折)”。Wind资讯显示,截至2017年2月22日,这只基金近6个月的回报率为-5.74%,近一年的回报率为2.57%,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3.70%。
与其成立时间相近的定增基金共有3只,即前海开源再融资(001178.OF)、泓德泓富A(001357.OF)以及九泰锐智定增(168101.OF)。这3只基金近6个月的回报率分别是7.62%、2.21%、1.88%,均值为3.90%;近一年回报率分别是22.97%、12.50%、33.05%,均值为22.84%;成立以来的回报率分别是17.60%、12.84%、39.17%,均值为23.20%。很明显,财通多策略精选的业绩数据大大低于均值。
之所以只选财通多策略精选做考察,是因为财通多策略升级的成立时间不满一年。事实上,市面上成立时间满一年的定增基金只有6只;对绝大多数定增基金而言,最长只有近6个月的业绩数据。
Wind资讯显示,有近6个月回报率数据的定增基金共有18只,回报率均值为0.94%;其中,财通有两只,即财通多策略精选与财通多策略升级,均值为-1.17%,同样低于平均水平。
因此,无论是就管理费率为1.5%的主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而言,还是从公募定增基金的表现来看,财通的主动管理能力都并不突出。
投研团队稳定性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一家基金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与其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有关。但在这个方面,财通似乎遇到些麻烦。
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是,财通投资总监吴成勇已于2016年第四季度离职,去财通证券公司做证券自营业务。2016年11月,财通发布的财通多策略福瑞(501028.OF)——公募定增5号——招募书,已不像9月成立的财通多策略福享(501026.OF)——公募定增4号——那样,在介绍财通“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名单一节,列有吴成勇的名字。
2017年2月10日,财通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广告似乎证实了这一消息。广告称,公司现有投资总监、投行部总监等职正虚位以待,希望贤才踊跃自荐,也希望业内人士推荐合适的人才,若所荐人才被正式聘用,将重谢伯乐,酬金最高可达10万元。
吴成勇的离职据说与公司最高层的人事变动有关。2016年9月,财通筹建人、董事长阮琪卸任,回财通证券公司专任总经理一职;财通原总经理刘未接任董事长一职,原副总经理王佳俊接任总经理一职。财通证券公司是财通的控股股东,持有40%股权,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公司及升华拜克(600226.SH)分别持有30%股权。
上面那则广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最高层人事变动对中层的影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公司规模扩大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但它也可能是对常态的一种反应,因为有数据表明,在投研团队——尤其基金经理——的团队稳定性方面,财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Wind资讯显示,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方面,财通的得分是1.27;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仅有0.75分。
而且,就基金经理团队而言,其人才结构似乎与产品结构不相配。例如,财通共有13只公募产品,资产规模220亿元,其中5只定增基金规模达156亿元,占总规模的70.90%,但其中4只(规模合计129亿元)由姚思劼一人管理,另一只由姚思劼与金梓才共同打理。
值得一提的是,姚思劼的基金经理从业经历至今还不足一年,而金梓才作为基金投资部副总监还是财通成长优选、财通价值动量的基金经理。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这两只基金近一年的回报率分别是3.88%、4.23%,同类排名分别为1184/1408、1158/1408。
财通官网的信息显示,财通投研团队共有18人;在投资这一块,除金梓才、姚思劼、张亦博、夏钦、吴迪等5位基金经理外,还有李姝萱、张弛、张坤、颜平等4位专户投资经理,但后三位2016年才加入财通;其中,担任专户投资部副总监的张弛入职时间是2016年5月。
2月20日,《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曾就前文提及的问题通过传真的方式咨询财通督察长黄惠,截至发稿未获答复。
“尽管市场预期早已有之,但新政未征求意見直接发布,对定增投资心理层面的影响还是比较震撼的。”2月19日,财通基金(下称“财通”)公号在一篇题为《“过渡”不过度,“未来”尚未来》的文章中写道。
文中所谓“新政”,指的是“再融资新政”。
2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两日后又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两份文件合称为“再融资新政”。
“再融资新政”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定价原则及融资的间隔时长等方面做出了限制性规定,例如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定价基准日只能是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
此举被认为是监管层重构融资格局、服务供给侧改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重要一步,在抑制无序融资的同时,也将限制市场的再融资规模。市场迅速做出回应:“再融资新政”推出当日(2月17日)下午,兴业证券(601377.SH)即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不符合再融资间隔时间的相关规定,决定终止之前已在筹划的定增事项。
据中金公司推算,如果以“再融资新政”来规范2016年的再融资行为,则因发行股份数量限制而减少的融资规模为3446亿元,因两次融资时间间隔规定而下降的募资规模为3267亿元;其结果是,2016年A股市场以现金为认购方式的定向增发融资规模将降至4689亿元,仅为原融资规模的44%。至于定价原则的变化会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则没有估算。
根据《监管要求》,为实现“再融资新政”平稳过渡,证监会将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已受理的融资申请将不受影响。
财通的观点是,由于再融资从审批到募投需要时间,“新政实际效果得以最终、完整的传导会有一个不短的时间过程。”
不过,无论这个“不短的时间过程”是在“未来8-12个月内”、“12-18个月期间”,还是“18-24个月后”(财通“三个阶段论”),对这家以“定增”为特色、有“定增王”之称并声称要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的基金公司来说,“再融资新政”——尤其它体现出来的监管精神——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既在战略层面,也在管理环节。
例如,财通成立后制定的战略是“保公募+重专户”,但在实践中渐渐变成了“轻公募+重专户”,这种“轻重失衡”的战略——其结果是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主动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未来是否需做调整?公司品推文案一直强调自己在定增项目上的竞价经验与实力,甚至以高折价率为“亮点”,这种策略未来何以为继?公司投研团队的实力与稳定性,又是否能顺应新形势的要求?
不过,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则是,财通“定增王”的面纱之下到底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与投资风险有关。
“定增王”面纱之下
2月18日,即“再融资新政”正式推出的次日,国内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专访财通总经理王佳俊的文章。文章写道:“到今年1月末,财通成功中标的定增项目已经突破500个,规模超过了1500亿元,已经解禁的300余个定增项目为投资者赚了250多亿元。”
这组漂亮的数字代表着财通过去四年光鲜的一面。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推出这样一篇文章,旨在消解投资者心头的一些疑虑。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篇文章没有提及财通在过去四年中的失败案例。事实上,这篇访谈刊发前两周,即2月6日,大洋电机(002249.SZ)定增限售股解禁,当日收盘价比定增发行价低约20.58%;财通曾投资5.06亿元,获配5054万股,占到发行总量的24.89%。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基于Wind资讯进行的统计显示,2016年发行的一年期定增项目有396个,截至2017年2月20日,有128个破发,破发率为32.32%;其中,财通参与的项目有169个,其中56个破发,破发率为33.13%。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乐视网(300104.SZ)的定增项目。2016年10月底、11月初,乐视网爆出债务危机后,股价连连下挫,已跌破定增发行价。因为这个项目,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的投研实力备受质疑。
实际上,财通才是这个项目最大的参与者。
2016年8月,乐视网以45.01元/股的价格,向财通、中邮基金、嘉实基金等三家机构,以及自然人章建平等四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共计1.07亿股,筹资48亿元;其中,财通投资约17.6亿元,获配3910万股,占到发行总量的36.67%。
若以2017年3月1日的收盘价35.23元计算,财通在这个项目上约浮亏21.73%,计3.82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财通可能过于看重高折扣率带来的套利机会,因此有时可能会忽视其他一些问题,这会给它带来一些麻烦,但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
正如2月18日上述媒体所刊专访文章披露的,过去五年,财通平均每个工作日发行3个产品,累计发行的产品数量超过1700只,中标的定增项目超过500个。财通官网则特别提到,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累计参与了1500余次定增报价。
事实上,2月16日,即“新政”正式推出的前一日,财通公号发表的一篇文章还在用定增项目的高折扣率来吸引投资者。文章写道:“今年1月份成功中标的定增项目折扣率达到15.40%,较好地增厚了定增投资的安全垫。”
上述市场人士强调说,“新政”推出后,由于市场化定价将成为具约束力的机制,上述模式的套利空间将越来越小;一个规模收窄、竞价越发激烈的定增市场,将对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暗淡无光的“财通基金”
问题是,财通的主动管理能力如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的是,财通“定增王”的称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偏私募性质的定增专戶产品,而非公募性质的定增基金。
实际上,财通“定增王”的称号——基于以定增为主题的资管计划的规模——最迟在2014年已经叫响,截至2015年1月,其专户参与定增的规模已达到367亿元,稳居全行业首位;而它的第一只定增基金,即被称为“定增公募1号”的财通多策略精选(501001.OF),直至2015年7月才成立,当时规模为25亿元;第二只定增基金,即被称为“公募定增2号”的财通多策略升级(501015.OF),则直至2016年3月才成立,当时规模为46亿元。
换句话说,财通是先通过专户将定增规模做起来,获得“定增王”的称号后,再利用这个称号带来的市场感召力,来发起公募定增产品。
不过,这种模式与其说是定增专户对公募本体的“反哺”,不如说是一种侵蚀或取代。
在“定增王”三个字面前,“财通基金”四个字显得暗淡无光。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底,财通专户规模已达985亿元,同期公募规模只有20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83倍。同期专户规模排名前20位的基金公司,专户规模共计37135亿元,公募规模共计52704亿元,前者仅为后者的0.70倍。
这种局面是财通成立以来实行“保公募+重专户”——实际上是“轻公募+重专户”——战略的结果。在“再融资新政”推出、对资管计划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种战略是否有调整的必要,是摆在财通高层面前的重大问题。
不过,投资者更关心的则是,这家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
业绩弱于平均水平
要考察其主动管理能力,相对于透明度较低的定增专户项目,来自公募产品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下面以管理费率为1.5%的开放式主动型基金——它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为例。
基于Wind资讯的数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2月22日,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414只,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有12.40只;其中,财通有4只,即财通成长优选(001480.OF)、财通多策略精选、财通价值动量(720001.OF)以及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000017.OF)。
业绩方面,过去6个月(截至2017年2月22日),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208只,业绩回报均值为0.02%;财通上述4只基金的业绩回报均值为-5.07%。过去一年,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1099只,业绩回报均值为5.23%;财通上述4只基金的业绩回报均值为2.44%。过去两年,有数据可查的上述种类基金共有759只,业绩回报均值为15.45%;财通有据可查的基金只有财通价值动量与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等两只,业绩回报均值为8.68%。
显然,过去两年,在管理费率为1.5%的主动型基金方面,财通的业绩表现要远远弱于平均水平。
再看看定增基金——目前绝大多数是封闭型基金——的表现。
截至2017年2月22日,市场上有45只定增主题基金,其中38只已经成立,7只正在发行。在已成立的38只基金中,有基金规模数据的共32只,规模共计470亿元。
其中,财通5只定增基金的规模为156亿元,占上述32只定增基金总规模的33.29%。
显然,就公募定增基金规模而言,财通也无愧于“定增王”的称号,但其业绩却不尽人意。
以财通多策略精选为例。按照财通官网品推广告的说法,这只基金的“亮点”是“平均中标折价24%(7.6折)”。Wind资讯显示,截至2017年2月22日,这只基金近6个月的回报率为-5.74%,近一年的回报率为2.57%,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3.70%。
与其成立时间相近的定增基金共有3只,即前海开源再融资(001178.OF)、泓德泓富A(001357.OF)以及九泰锐智定增(168101.OF)。这3只基金近6个月的回报率分别是7.62%、2.21%、1.88%,均值为3.90%;近一年回报率分别是22.97%、12.50%、33.05%,均值为22.84%;成立以来的回报率分别是17.60%、12.84%、39.17%,均值为23.20%。很明显,财通多策略精选的业绩数据大大低于均值。
之所以只选财通多策略精选做考察,是因为财通多策略升级的成立时间不满一年。事实上,市面上成立时间满一年的定增基金只有6只;对绝大多数定增基金而言,最长只有近6个月的业绩数据。
Wind资讯显示,有近6个月回报率数据的定增基金共有18只,回报率均值为0.94%;其中,财通有两只,即财通多策略精选与财通多策略升级,均值为-1.17%,同样低于平均水平。
因此,无论是就管理费率为1.5%的主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而言,还是从公募定增基金的表现来看,财通的主动管理能力都并不突出。
投研团队稳定性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一家基金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与其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有关。但在这个方面,财通似乎遇到些麻烦。
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是,财通投资总监吴成勇已于2016年第四季度离职,去财通证券公司做证券自营业务。2016年11月,财通发布的财通多策略福瑞(501028.OF)——公募定增5号——招募书,已不像9月成立的财通多策略福享(501026.OF)——公募定增4号——那样,在介绍财通“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名单一节,列有吴成勇的名字。
2017年2月10日,财通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广告似乎证实了这一消息。广告称,公司现有投资总监、投行部总监等职正虚位以待,希望贤才踊跃自荐,也希望业内人士推荐合适的人才,若所荐人才被正式聘用,将重谢伯乐,酬金最高可达10万元。
吴成勇的离职据说与公司最高层的人事变动有关。2016年9月,财通筹建人、董事长阮琪卸任,回财通证券公司专任总经理一职;财通原总经理刘未接任董事长一职,原副总经理王佳俊接任总经理一职。财通证券公司是财通的控股股东,持有40%股权,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公司及升华拜克(600226.SH)分别持有30%股权。
上面那则广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最高层人事变动对中层的影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公司规模扩大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但它也可能是对常态的一种反应,因为有数据表明,在投研团队——尤其基金经理——的团队稳定性方面,财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Wind资讯显示,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方面,财通的得分是1.27;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仅有0.75分。
而且,就基金经理团队而言,其人才结构似乎与产品结构不相配。例如,财通共有13只公募产品,资产规模220亿元,其中5只定增基金规模达156亿元,占总规模的70.90%,但其中4只(规模合计129亿元)由姚思劼一人管理,另一只由姚思劼与金梓才共同打理。
值得一提的是,姚思劼的基金经理从业经历至今还不足一年,而金梓才作为基金投资部副总监还是财通成长优选、财通价值动量的基金经理。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这两只基金近一年的回报率分别是3.88%、4.23%,同类排名分别为1184/1408、1158/1408。
财通官网的信息显示,财通投研团队共有18人;在投资这一块,除金梓才、姚思劼、张亦博、夏钦、吴迪等5位基金经理外,还有李姝萱、张弛、张坤、颜平等4位专户投资经理,但后三位2016年才加入财通;其中,担任专户投资部副总监的张弛入职时间是2016年5月。
2月20日,《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曾就前文提及的问题通过传真的方式咨询财通督察长黄惠,截至发稿未获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