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打造怎样的语文课堂,是每位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作者认为让小学生潜入文本,体悟文本意境,通过阅读文本来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思想情感,可以从文本的结构中概括,获取文本信息,从文本的线索中读悟,引发敏锐语感,从文本的语境中补白,逐步丰厚语言表达。
关键词: 文本 脉络 语感 语境 补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入文体,利用文体鲜明的素材,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突出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我校王老师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利用故事性文体,站在文体的立场上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取舍教学内容,培养语感,选择教学方法,挖掘文本空白想象、讲故事,是一节文体意识观比较强的语文课,现结合体会谈谈解读。
一、从整体上抓文本的脉络,获取文本思想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地从头到尾复述一遍,若是简介概括则大多抓不住重点,语言不流畅,语病多多。
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的能力目标看,各个学段的侧重点不同,第二学段更多地关注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把握课文要点的能力,并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航海的故事中,套着一个发现维生素C的故事,故事是浅显的,那么教什么呢?结合中年级段课标要求和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王老师将这篇文章作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素材。
文章脉络有两条:一是故事发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秘。二是哥伦布的心情变化:沉重—伤心、感动—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对于第一条线索,学生能通过阅读后理清,也能按这个顺序分清段落。首先直观呈现,彰显脉络条理,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老师出示一张表格,请学生填写,学生通过读书找信息完成表格后,老师针对这张表格进行小结,课文按时间的顺序从出发到返航,很有条理,这样直观呈现,让学生很快了解了故事的脉络,简明合理又清晰自然。接着让学生简单写一些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然后出示老师写的范例(注意用词和衔接完整而简洁),和自己比照,有哪些不足和长处。教学时重点放在第二脉络上。教学中结合《补充习题》上的习题细细揣摩哥伦布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当时人们对“海上凶神”的无可奈何;体会吃野果子(维生素C)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在理解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很到位,也很精彩,让学生充分表达,我深深体会到以生为本的优势。然后回顾这堂课在概括内容上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二、从文本的线索中毒物引发敏锐语感
《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以哥伦布的心情为主要线索,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故事后,说出哥伦布的心情变化:十分沉重—越来越重—又惊又喜。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词语入手,找出变化的原因,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都源于对船员的关心、不舍、愧疚、面对当时情况的无奈,以至于发现船员没有死表现出了又惊又喜的心情。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引导学生研究人物心理——哥伦布和船员。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关心爱护船员的哥伦布,认识了一群顾大局、识大体的船员,《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老师抓住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3-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心情变化的原因,可以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生:十分沉重。
师:为什么?
生:还不到一半的路程,就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那么接下来的航海任务能完成吗?
生:“一半”“十几个”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哥伦布的无助。
师: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面对无药可救的船员,怎能不忧心忡忡呢?一起用朗读感受哥伦布的心情。
以上片段教师围绕哥伦布心情线索展开,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1.老师充分利用语感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2.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这些并不深奥,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的词,在语境中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蕴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3.因与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语感。
三、从文本的语境中补白,丰厚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留点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时间。教学时间的停留,只是教学暂时的休止,实际上学生的沉思默想,让教学“冷场”的背后思潮、情潮暗自涌动。这不是坏现象,实是学生进入境界的表现。补白即填补空白。语文本身具有无穷的空白,语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补白。例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语句中有很多“空白”,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英语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补充言语留下的“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如:“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行,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品读这几句时学生便想象海上凶神的可怕,全员病倒的形象,有权说的,倒下的,有的面色苍白的,不断流血的,有呻吟的有喊叫的……”“那凄惨的情景能不让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吗?”
当学生读到:“船长,你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学生想象着船员们说话时的表情,那种顾全大局的高大形象及个人不特别感动又很无奈地点头,流泪拥抱挥手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告别的情景,课上到了这个份上,还需要教师再讲解吗?这种最具打动人心的力度恰恰是言语“补白”说发挥出来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补白”是必要的,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境中补白,实现智慧生成。同时,增添语文学习的丰盈与充实。
关键词: 文本 脉络 语感 语境 补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入文体,利用文体鲜明的素材,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突出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我校王老师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利用故事性文体,站在文体的立场上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取舍教学内容,培养语感,选择教学方法,挖掘文本空白想象、讲故事,是一节文体意识观比较强的语文课,现结合体会谈谈解读。
一、从整体上抓文本的脉络,获取文本思想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地从头到尾复述一遍,若是简介概括则大多抓不住重点,语言不流畅,语病多多。
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的能力目标看,各个学段的侧重点不同,第二学段更多地关注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把握课文要点的能力,并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航海的故事中,套着一个发现维生素C的故事,故事是浅显的,那么教什么呢?结合中年级段课标要求和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王老师将这篇文章作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素材。
文章脉络有两条:一是故事发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秘。二是哥伦布的心情变化:沉重—伤心、感动—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对于第一条线索,学生能通过阅读后理清,也能按这个顺序分清段落。首先直观呈现,彰显脉络条理,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老师出示一张表格,请学生填写,学生通过读书找信息完成表格后,老师针对这张表格进行小结,课文按时间的顺序从出发到返航,很有条理,这样直观呈现,让学生很快了解了故事的脉络,简明合理又清晰自然。接着让学生简单写一些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然后出示老师写的范例(注意用词和衔接完整而简洁),和自己比照,有哪些不足和长处。教学时重点放在第二脉络上。教学中结合《补充习题》上的习题细细揣摩哥伦布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当时人们对“海上凶神”的无可奈何;体会吃野果子(维生素C)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在理解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很到位,也很精彩,让学生充分表达,我深深体会到以生为本的优势。然后回顾这堂课在概括内容上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二、从文本的线索中毒物引发敏锐语感
《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以哥伦布的心情为主要线索,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故事后,说出哥伦布的心情变化:十分沉重—越来越重—又惊又喜。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词语入手,找出变化的原因,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都源于对船员的关心、不舍、愧疚、面对当时情况的无奈,以至于发现船员没有死表现出了又惊又喜的心情。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引导学生研究人物心理——哥伦布和船员。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关心爱护船员的哥伦布,认识了一群顾大局、识大体的船员,《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老师抓住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3-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心情变化的原因,可以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生:十分沉重。
师:为什么?
生:还不到一半的路程,就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那么接下来的航海任务能完成吗?
生:“一半”“十几个”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哥伦布的无助。
师: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面对无药可救的船员,怎能不忧心忡忡呢?一起用朗读感受哥伦布的心情。
以上片段教师围绕哥伦布心情线索展开,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1.老师充分利用语感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2.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这些并不深奥,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的词,在语境中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蕴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3.因与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语感。
三、从文本的语境中补白,丰厚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留点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时间。教学时间的停留,只是教学暂时的休止,实际上学生的沉思默想,让教学“冷场”的背后思潮、情潮暗自涌动。这不是坏现象,实是学生进入境界的表现。补白即填补空白。语文本身具有无穷的空白,语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补白。例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语句中有很多“空白”,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英语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补充言语留下的“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如:“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行,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品读这几句时学生便想象海上凶神的可怕,全员病倒的形象,有权说的,倒下的,有的面色苍白的,不断流血的,有呻吟的有喊叫的……”“那凄惨的情景能不让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吗?”
当学生读到:“船长,你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学生想象着船员们说话时的表情,那种顾全大局的高大形象及个人不特别感动又很无奈地点头,流泪拥抱挥手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告别的情景,课上到了这个份上,还需要教师再讲解吗?这种最具打动人心的力度恰恰是言语“补白”说发挥出来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补白”是必要的,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境中补白,实现智慧生成。同时,增添语文学习的丰盈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