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的开高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学生普遍对这一课程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如果大学语文仍然采取中学时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高职高专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生源的差别,培养目标的不同,调整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防止大学语文课“边缘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51-01
一、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差异
现在,大学语文课在部分院校仍然延用了中小学时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课兴趣不高,地位降低。中小学课文教学基本上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发大量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都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因此,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教学侧重点上应该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能力侧重点不同
中小学语文课重视知识的感性积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大学语文课主要是依靠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迅速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陶冶学生情操层次不同
大学语文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美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另外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从作品中去感受主人公“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坚韧的品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去适应时代的竞争与挑战。
总之,大学语文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使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多样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虽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笔者认为有几点应该注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拘泥于教材
人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唯教材是从,教材选什么文章就讲授什么内容,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结果教师在讲台上大汗淋漓,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样导致教师被动去教,学生被动去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去搜集、选择、讲解相关的主题文学作品,给学生锻炼和表现的空间
学生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能够学会资料检索的方法,在众多资料中能够快速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在资料的选择过程中,能够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而在作品的讲解过程中,更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心理。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对作品提出质疑,向老师提出问题,要有一颗大胆质疑的心,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想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允许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求探索。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带来喜剧性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对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课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所在,通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激发学生向“偶像”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大学语文》培养人,提高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茅卫东.黄高才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7-5-23(3).
[2]邢宇皓.日益边缘化是否还有开设必要?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3]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M].大学语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步青.苏步青谈语文学习[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5]黄岳州.怎样读书最有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6]H杜卡斯,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7]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年第5期,第187页.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51-01
一、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差异
现在,大学语文课在部分院校仍然延用了中小学时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课兴趣不高,地位降低。中小学课文教学基本上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发大量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都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因此,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教学侧重点上应该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能力侧重点不同
中小学语文课重视知识的感性积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大学语文课主要是依靠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迅速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陶冶学生情操层次不同
大学语文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美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另外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从作品中去感受主人公“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坚韧的品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去适应时代的竞争与挑战。
总之,大学语文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使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多样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虽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笔者认为有几点应该注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拘泥于教材
人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唯教材是从,教材选什么文章就讲授什么内容,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结果教师在讲台上大汗淋漓,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样导致教师被动去教,学生被动去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去搜集、选择、讲解相关的主题文学作品,给学生锻炼和表现的空间
学生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能够学会资料检索的方法,在众多资料中能够快速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在资料的选择过程中,能够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而在作品的讲解过程中,更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心理。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对作品提出质疑,向老师提出问题,要有一颗大胆质疑的心,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想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允许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求探索。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带来喜剧性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对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课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所在,通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激发学生向“偶像”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大学语文》培养人,提高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茅卫东.黄高才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7-5-23(3).
[2]邢宇皓.日益边缘化是否还有开设必要?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3]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M].大学语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步青.苏步青谈语文学习[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5]黄岳州.怎样读书最有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6]H杜卡斯,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7]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年第5期,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