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在美国吃饭,王启蛟、夏提古丽和唐婷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这正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相对于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美国的饮食文化过于简单了。
“真的不可思议。”
2011年5月的一天,当王启蛟得知自己有机会得到学校的全额支持去美国游学三周时,发出了感慨。王启蛟来自山东,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学生,2011年夏天,与他一同参加“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学习项目”,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还有16位同学。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制定了“提升国际性”计划,其中,要加大同学们海外游学的经历,开阔国际视野,“我们设立了很多海外游学项目,但是,学生需要承担大部分费用。”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部长张晓京说。王启蛟身边有不少同学,因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利用假期去了英国、美国,“我是学英语的,也想出去交流,提高视野,感受其他社会的文化。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王启蛟说。张晓京和同事们也注意到这个现象,“我们曾做过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经济压力非常大,觉得这些项目跟他们没关系。但是,只要是努力学习、优秀的人大学生,都应该平等享受机会。”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和国际交流处联合启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游学支持项目。
结合学生学习成绩、志愿服务情况以及英语水平等因素,初步确定为候选人,再经过学校组织的英语面试后,王启蛟及其同伴15人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第一批享受短期出国游学支持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在“家”里了解文化
“重要的是让我们去了解文化。”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的夏克尔·夏提古丽这样总结。出国前,夏提古丽爱看美剧,她会想象美国真实的生活。住在普通美国人的家里三周,她感叹:“原来美国的生活是这样。”夏提古丽经常跟“家里人”聊天,发现男女主人对生活都很乐观,“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只要快乐就行。”
相比于中国人的内向,美国人比较开放。第一天回到“我们家”,外国语学院2008级的唐婷就感觉到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只要与“家里人”坐在一起,美国人都会从小事问起,让他们破除来到陌生环境的“尴尬”。“他们问我:‘你们今天干了什么?’他们也是一样,白天发生的很小的事都会说出来。”唐婷说。听惯了美国人的聊天方式,唐婷一放学回家,就主动讲述自己一天的经历。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让他们初到美国有点不适应,王启蛟讲了一位同伴的故事。有一天,回到“我们家”已经晚上9点了,“家里人”问他的同伴:“Are you tired?”(你累了吗?)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直率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这句话可能被理解成时间不早了,该上楼睡觉了。他的同伴心想:“‘家里人’是不是觉着我回来太晚了,要我上楼睡觉?”其实,同伴的“家里人”想知道他今天是怎么过的,聊聊天。最后,同伴理解错误,上楼睡觉去了。
王启蛟的同伴不是读英语专业的,来美国之前,也没有从课本上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即便是王启蛟在大学读了中美文化差异的相关课程,到了美国,他还是在“中国含蓄美国直率”的不同思维方式上吃了亏。
王启蛟家里的男主人每天都很早起床、上班,女主人呆在家里带三个月大的孩子。王启蛟早、晚餐在家里吃,中饭从家里带饭。“他们请我自便,这就体现了文化差异。我觉得不好意思,其实,只要跟美国人说,他们都会准备和买东西。”来到美国的第二天,男主人问王启蛟:“适不适应这种吃饭风格,不行的话,我们给你准备其他的。”“不用,我要typical American cuisine(原汁原味的美国食物)。”王启蛟回答。结果,王启蛟吃了大“亏”。在他看来,美国的食物远不如中国的饭菜,“每天都是三明治、汉堡,我每天都吃得很少,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真是自讨苦吃,这是三周中我最不满意的地方。”王启蛟说。
谈到在美国吃饭,王启蛟、夏提古丽和唐婷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这正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相对于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美国的饮食文化过于简单了。
小镇文明高
美国小城镇民众的素质给王启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小城Davis,王启蛟和同伴们的寄宿家庭所在地是与Davis相临的Woodland,Davis和Woodland都是小城市,在中国只能算是城镇。两个城市的人热情友好,注重文明礼貌,规则意识强。让王启蛟吃惊的是,陌生人在路上相遇时,会相互问好。
每天早上,王启蛟和同伴们都要等公交车。第一天,他们看到一个美国人遛着狗朝着他们走过来,当美国人走到他们面前时,说:“Good morning”。“刚开始,我还觉着奇怪,我们都不认识怎么还打招呼?”王启蛟说。后来,王启蛟得知这就是美国人之间的礼貌。以后,他早上从“家里”出来,遇到陌生人也“Good morning。”公交车的人性化也令王启蛟开了眼界,“上公交车时,排队一定是有序的。有时,我上了车,发现有的同伴还没到,就跟司机打声招呼,司机就会等他们一会儿。”王启蛟还发现,每次上车和下车,几乎每位乘客都会跟司机打招呼,“上车时说:‘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下车说:‘Thank you。Goodbye。’”在美国的三周,王启蛟还去了洛杉矶等大城市,他发现虽然美国大城市也有陌生人互相问好等现象,但是,美国大城市的文明程度似乎不如小城市。
回国的前一天,男主人Chris邀请王启蛟一起前往Farmers’ Market(农夫市场),做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在农夫市场上,Chris和他的美国同伴设立了一个摊位,免费帮助Woodland市家长们采集、打印孩子们的照片和指纹,“要是孩子失踪了,家长可以把信息提供给警方,这将有助于找回孩子。”那一天,王启蛟发现农夫市场上还有很多美国人像Chris一样,向市民提供各种免费服务,义务回报社区,“足见美国民众的奉献意识比较高。”王启蛟说。
游学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同学国际视野的一项,中国人民大学的目标是通过推进各类资助项目(如学生海外交流奖学金、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奖学金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享有扩展国际视野和成长发展机会,进而更多的培养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两个平台自由往返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从2012年暑假,中国人民大学将设立不同层次的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自由选择项目,“一方面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游学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凸显了多样性,比如,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去欧美国家游学吃力,这时,可以选择去港澳台地区游学。”张晓京说。
“真的不可思议。”
2011年5月的一天,当王启蛟得知自己有机会得到学校的全额支持去美国游学三周时,发出了感慨。王启蛟来自山东,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学生,2011年夏天,与他一同参加“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学习项目”,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还有16位同学。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制定了“提升国际性”计划,其中,要加大同学们海外游学的经历,开阔国际视野,“我们设立了很多海外游学项目,但是,学生需要承担大部分费用。”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部长张晓京说。王启蛟身边有不少同学,因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利用假期去了英国、美国,“我是学英语的,也想出去交流,提高视野,感受其他社会的文化。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王启蛟说。张晓京和同事们也注意到这个现象,“我们曾做过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经济压力非常大,觉得这些项目跟他们没关系。但是,只要是努力学习、优秀的人大学生,都应该平等享受机会。”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和国际交流处联合启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游学支持项目。
结合学生学习成绩、志愿服务情况以及英语水平等因素,初步确定为候选人,再经过学校组织的英语面试后,王启蛟及其同伴15人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第一批享受短期出国游学支持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在“家”里了解文化
“重要的是让我们去了解文化。”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的夏克尔·夏提古丽这样总结。出国前,夏提古丽爱看美剧,她会想象美国真实的生活。住在普通美国人的家里三周,她感叹:“原来美国的生活是这样。”夏提古丽经常跟“家里人”聊天,发现男女主人对生活都很乐观,“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只要快乐就行。”
相比于中国人的内向,美国人比较开放。第一天回到“我们家”,外国语学院2008级的唐婷就感觉到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只要与“家里人”坐在一起,美国人都会从小事问起,让他们破除来到陌生环境的“尴尬”。“他们问我:‘你们今天干了什么?’他们也是一样,白天发生的很小的事都会说出来。”唐婷说。听惯了美国人的聊天方式,唐婷一放学回家,就主动讲述自己一天的经历。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让他们初到美国有点不适应,王启蛟讲了一位同伴的故事。有一天,回到“我们家”已经晚上9点了,“家里人”问他的同伴:“Are you tired?”(你累了吗?)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直率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这句话可能被理解成时间不早了,该上楼睡觉了。他的同伴心想:“‘家里人’是不是觉着我回来太晚了,要我上楼睡觉?”其实,同伴的“家里人”想知道他今天是怎么过的,聊聊天。最后,同伴理解错误,上楼睡觉去了。
王启蛟的同伴不是读英语专业的,来美国之前,也没有从课本上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即便是王启蛟在大学读了中美文化差异的相关课程,到了美国,他还是在“中国含蓄美国直率”的不同思维方式上吃了亏。
王启蛟家里的男主人每天都很早起床、上班,女主人呆在家里带三个月大的孩子。王启蛟早、晚餐在家里吃,中饭从家里带饭。“他们请我自便,这就体现了文化差异。我觉得不好意思,其实,只要跟美国人说,他们都会准备和买东西。”来到美国的第二天,男主人问王启蛟:“适不适应这种吃饭风格,不行的话,我们给你准备其他的。”“不用,我要typical American cuisine(原汁原味的美国食物)。”王启蛟回答。结果,王启蛟吃了大“亏”。在他看来,美国的食物远不如中国的饭菜,“每天都是三明治、汉堡,我每天都吃得很少,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真是自讨苦吃,这是三周中我最不满意的地方。”王启蛟说。
谈到在美国吃饭,王启蛟、夏提古丽和唐婷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这正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相对于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美国的饮食文化过于简单了。
小镇文明高
美国小城镇民众的素质给王启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小城Davis,王启蛟和同伴们的寄宿家庭所在地是与Davis相临的Woodland,Davis和Woodland都是小城市,在中国只能算是城镇。两个城市的人热情友好,注重文明礼貌,规则意识强。让王启蛟吃惊的是,陌生人在路上相遇时,会相互问好。
每天早上,王启蛟和同伴们都要等公交车。第一天,他们看到一个美国人遛着狗朝着他们走过来,当美国人走到他们面前时,说:“Good morning”。“刚开始,我还觉着奇怪,我们都不认识怎么还打招呼?”王启蛟说。后来,王启蛟得知这就是美国人之间的礼貌。以后,他早上从“家里”出来,遇到陌生人也“Good morning。”公交车的人性化也令王启蛟开了眼界,“上公交车时,排队一定是有序的。有时,我上了车,发现有的同伴还没到,就跟司机打声招呼,司机就会等他们一会儿。”王启蛟还发现,每次上车和下车,几乎每位乘客都会跟司机打招呼,“上车时说:‘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下车说:‘Thank you。Goodbye。’”在美国的三周,王启蛟还去了洛杉矶等大城市,他发现虽然美国大城市也有陌生人互相问好等现象,但是,美国大城市的文明程度似乎不如小城市。
回国的前一天,男主人Chris邀请王启蛟一起前往Farmers’ Market(农夫市场),做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在农夫市场上,Chris和他的美国同伴设立了一个摊位,免费帮助Woodland市家长们采集、打印孩子们的照片和指纹,“要是孩子失踪了,家长可以把信息提供给警方,这将有助于找回孩子。”那一天,王启蛟发现农夫市场上还有很多美国人像Chris一样,向市民提供各种免费服务,义务回报社区,“足见美国民众的奉献意识比较高。”王启蛟说。
游学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同学国际视野的一项,中国人民大学的目标是通过推进各类资助项目(如学生海外交流奖学金、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奖学金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享有扩展国际视野和成长发展机会,进而更多的培养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两个平台自由往返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从2012年暑假,中国人民大学将设立不同层次的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自由选择项目,“一方面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游学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凸显了多样性,比如,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去欧美国家游学吃力,这时,可以选择去港澳台地区游学。”张晓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