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语文老师要积极探索语文创新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创新意识 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调动热情 培养能力
《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伴随2l世纪的到来,我们将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抓起,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运用语言,培养创新意识
对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质疑问难是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对文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意见难以统一时,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在质疑中迸射创新的火花。
三、放飞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结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诱导体验,调动创新热情。
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感知、行动和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的和潜在的智慧,诱导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教师要用激昂的语气去表扬,让学生在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起“我也能发现”、“我也会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五、拓宽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咏诵、讨论交流、合作研究……在这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淡化权威,解放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研究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使学生在没有任何顾忌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的“发散性思维”,创设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训练,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棠棣 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2、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关键词】创新意识 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调动热情 培养能力
《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伴随2l世纪的到来,我们将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抓起,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运用语言,培养创新意识
对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质疑问难是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对文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意见难以统一时,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在质疑中迸射创新的火花。
三、放飞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结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诱导体验,调动创新热情。
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感知、行动和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的和潜在的智慧,诱导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教师要用激昂的语气去表扬,让学生在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起“我也能发现”、“我也会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五、拓宽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咏诵、讨论交流、合作研究……在这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淡化权威,解放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研究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使学生在没有任何顾忌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的“发散性思维”,创设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训练,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棠棣 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2、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