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互联网+广播”;历史;模式;趋向
【作者单位】龚险峰,广州华商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3142018058)。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20
一、中国广播网络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自广播电台拥抱互联网以来,中国广播电台就开启了网络化的漫长历程。对中国广播业而言,传统广播电台网络化的历程就是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历史运动”。国家政策、信息化战略、新媒体技术驱动和国内广播电台不同的路径选择,构成了国内广播电台网络化发展的传播图景。本文从中国广播网络化的阶段性特征入手,梳理其历史脉络,发现可分为四个阶段。
1.试水期:1996—1998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电台的试水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纷纷设立网络站点,通过文字和图片内容建立广播电台在网上的推介窗口。这一阶段的标志是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通网上实时广播,运行特征如下:一是地域上主要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台为龙头尝试新媒体平台运作,但数量有限;二是网站节目形态、内容单一,以自我绍介型的固定内容栏目为主,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受技术、版权、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音频上网还没有普及應用;四是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开始凸显。
2.拓展期:1999—2004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电台的拓展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开始通过网络直播,这类网络版广播电台网站大多开通了论坛服务,互动性开始增强。此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电台的改版,特征如下。
一是网上广播地域范围扩大,数量增加,陕西、湖南、重庆、山西、新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都开设了网络广播网站。截至2000年,全国开通网络广播网站的省级电台有20个,地市级电台达到48个以上。二是实时广播的功能加强。200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部分广播节目开始进行网络实时直播,实行24小时新闻发布制度,网站进入了全天候运行状态[1]。三是回归新闻本位,新闻性加强。四是跨媒体合作开始。这一时期,以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等为代表的多媒体网站开通,报纸、广播等媒体开始网上合作,跨媒体整合资源占领网络市场,通过强强联手拓展市场空间。
3.飞跃期:2005—2008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三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网络化的飞跃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开通了点播服务。自2005年开始,传统广播网络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播客现象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在线广播的功能基本实现;二是网络广播网站逐步向综合性新闻网站转型;三是部分专业广播电台开始向商业网络电台与播客学习,创办专门针对网络受众的网络电台,同时吸纳网络播客;四是网络电台的商业化、产业化功能被放大,营销意识逐步提高。
4.平台期:2009—2020年
2009年,中国广播网络化进入平台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有三个。一是所有的专业广播电台都已经开通了网上广播功能。二是借助社区、微博等手段加强互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跟聊”服务,即在网站广播的直播页面设置“跟聊”区,可以边听音频边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种是通过建立网站社区,链接社交网站,开设微信账号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三是专业广播电台的网络原创节目和纯网络电台继续发展[2]。
二、国内广播电台“网络之路”的三种扩张模式
从传统广播的“触网”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广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互联网+广播”的媒介融合历史进程中,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沿着一条共同的发展轨迹前行,构成了中国网络广播丰富、多元的传播图景。但由于国内各广播电台对媒介融合、“互联网+广播”的理解与认知不同,其在战略布局的侧重点以及媒介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加上受资源、环境、政策、投入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国内地方电台的“网络之路”呈现多元样态,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内生型扩张模式:从“物理累加”到“有机互构”
内生型扩张模式,即从依靠传统电台与网络融合发展的“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代表电台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极为相似,最初也是将节目的传播触角延伸到电脑端,在建设传播矩阵的同时将文字、图片、音频推介内容资源升级到广播节目直播、在线点播音视频全覆盖,从原先的“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
麦克卢汉曾说过“广播是部落鼓”[3],作为唯一诉诸声音的媒介,做“看得见的广播”是传统广播在互联网时代增强自身生命力的途径。2006年,北京广播网为实现做“看得见广播”的目标,全面发力视频播出,引进了一大批视频技术人员,在网站上设立了“播播视频”“播播会客厅”等视频传播模块。2011年,北京广播网开始进军移动互联网,将传统电台的触角延伸到移动客户端,开发了“北京广播在线”和“菠萝台”两个客户端,分别在苹果商店和安卓商店上线。
近年来,以集成收听平台建设为代表的音频APP大量涌现,其中,蜻蜓FM发端于频率集成,是大而全的移动互联网广播入口代表。喜马拉雅则致力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用户市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新体制机制,将新媒体业务交给其全资子公司“听听FM”来运作,开发音频类产品和移动终端产品。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也是采用内生型模式的代表。早在1997年,杭州“西湖之声”就开始网上广播,成为地方电台探索信息化、网络化转型的“排头兵”。2009年,浙江广电整合旗下18家广播电视频道资源推出新蓝网,发力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努力打造“浙江第一视频门户”。 2.外延型扩张模式: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
外延型扩张模式,即在“电台+互联网”的框架下,依托传统电台的内容优势以及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和渠道优势向外整合资源。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单纯依靠传统电台向网站供应内容,网站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最终只能依靠线下活动或商业化运作整合外部资源来拓展传统电台的产业链,抢占移动互联网新兴市场的“蓝海”。外延型扩张模式的代表有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珠江模式”就率先在国内掀起了业务改革的热潮。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广播,成为我国第一家上网播出的广播电台。近年来,在“互联网+广播”发展趋势下,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与商业机构接轨开展“广播+电商”“广播+众筹”等融媒体实践,迈出了“互联网+广播”全新探索的关键一步。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也属于一种典型的外延型扩张模式。近年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广播+N”发展理念,尝试横向打通节目、广告、渠道、营销、用户等各个环节,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与商业机构合作,尝试跨平台落地线下活动,如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探索跨平台的新媒体产品开发。
3.互补型扩张模式:从“自给自足”到“优势嫁接”
互补型扩张模式是指将电台的内容资源优势与商业门户网站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嫁接,共同做强做大,是国内广播电台探索“网络之路”的新途径。与商业门户网站进行跨媒体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电台的内容优势与商业门户网站的渠道优势,拓展传播渠道,集聚用户,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产生1+1>2的效应。近年来,以新浪微电台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纷纷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了用户创造价值的品牌效应与长尾效应。许多地方电台通过与新浪合作开办微电台,培养垂直领域的用户,通过挖掘用户需求点实现价值增值。
国内采用“电台+商业网站”运行模式的首家地方电台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出资与新浪合作成立的“新浪河南”,成为传统广播电台与商业门户合作的首家地方电台。2012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资建设的新闻网站——映象网正式上线,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借此初步实现了全媒体产业布局。
三、国内广播电台“互联网+广播”融合趋向
纵观全国各家广播电台在“互联网+广播”模式下的运作过程,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虽然不同的媒介融合理念与实践形成了国内广播平台“网络之路”不同的传播图谱,但也呈现了相同的融合发展趋向。
1.注入互联网基因,以互联网思维连通内容、渠道、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
当下正处于媒体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呈现交叉传播、高度融合渗透等特征。在“互联网+广播”框架下,国内多数广播电台早已完成传统音频广播的网络化转型,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流程再造,将内容、渠道、平台、资源、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全线打通,而不仅仅是将节目放在网上。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都用互联网思维对电台内容生产进行流程再造。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互联网为基因,打造了“媒体平台+一体化机制+新媒体集群产品+终端渠道”的媒体融合模式[2]。
2.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增强广播媒体网站的自我造血功能
国内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发展与转型,经历了将传统音频向网络延伸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广播媒体网站都是依赖电台母体“输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当下,以往依据传播媒介形态界定媒体机构产业生态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广播的转型也从过去聚焦于内容建设转向拓展传播渠道、提升技术优势、打造拳头产品、提升用户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等更多元、丰富的发展路径[4]。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电台“银河台”,提供互联网电台、移动电台、播客、音视频点播等高质量、个性化、互动式的娱乐音视频媒体服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则以内部创新为基础,以外部资源为手段,从机制、流程、产品、技术等方面谋求整体转型,实现了从传统节目生产机构向互联网音频产品提供商的转变[2]。
3.“互联网+广播”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深度叠加与融合
“互联网+”的内涵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各行各业结合起来,拓展新的业态和创造新的生态。因此,“互联网+广播”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广播、延伸广播,借助互联网的基因改造传统广播,实现流程再造,从而完成内容、渠道、传播、营销等层面的叠加与融合。融合驱动和交叉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产生的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依靠传统电台内容优势与网络融合发展,从“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突破了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媒介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打造“轻量化门户网站+全资子公司”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内容产品的集成优化。
4.从“互联网+”到“媒介+”赋能媒体智能化发展
当前,中国传媒业急剧变化,智能媒体日新月异。随着以“互联网+广播”为表征的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智能媒体与社会融为一体,推动了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生态也由传统的传媒范式向智能传媒范式转换,以“传媒+”的新范式赋能媒体生态变革,实现了媒介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如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西湖之声”自2020年开始尝试“媒介+”智能化发展战略,打造了“广播+微信+微博+抖音”融媒体矩阵,实现了媒体的深度融合。目前,“西湖之声”的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微信粉丝量都在浙江地区城市电台中居首位。
在“互联网+广播”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国内广播电台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国家政策、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广播与互联网在内容、渠道、资源等不同层面实现了深度融合,呈现不同的扩张模式。当前,“互联网+广播”的融合发展已进入一个范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结合广播电台的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真正将内容、渠道、技术、产品嵌入广播电台产业链中,实现从传统广播向智能媒体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业界关注的问题。
未来已来。在“互联网+广播”的框架下,国内广播电台在发展战略、理念、模式、路径上已呈现智慧媒体的新趋势和新样态,如何以互联网思维联通内容、渠道、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实现传媒业态的范式转换,成为广播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续编) 2006—2010[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邓炘炘,唐朵朵. 中国内地省级电台网络广播现状评析[J]. 中国广播,2013(7):72-76.
[3]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刘昶. 融媒·竞合·稳增·向好 2016中国广播发展关键词[J]. 中国广播,2016(2):1.
【作者单位】龚险峰,广州华商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3142018058)。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20
一、中国广播网络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自广播电台拥抱互联网以来,中国广播电台就开启了网络化的漫长历程。对中国广播业而言,传统广播电台网络化的历程就是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历史运动”。国家政策、信息化战略、新媒体技术驱动和国内广播电台不同的路径选择,构成了国内广播电台网络化发展的传播图景。本文从中国广播网络化的阶段性特征入手,梳理其历史脉络,发现可分为四个阶段。
1.试水期:1996—1998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电台的试水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纷纷设立网络站点,通过文字和图片内容建立广播电台在网上的推介窗口。这一阶段的标志是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通网上实时广播,运行特征如下:一是地域上主要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台为龙头尝试新媒体平台运作,但数量有限;二是网站节目形态、内容单一,以自我绍介型的固定内容栏目为主,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受技术、版权、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音频上网还没有普及應用;四是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开始凸显。
2.拓展期:1999—2004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电台的拓展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开始通过网络直播,这类网络版广播电台网站大多开通了论坛服务,互动性开始增强。此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电台的改版,特征如下。
一是网上广播地域范围扩大,数量增加,陕西、湖南、重庆、山西、新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都开设了网络广播网站。截至2000年,全国开通网络广播网站的省级电台有20个,地市级电台达到48个以上。二是实时广播的功能加强。200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部分广播节目开始进行网络实时直播,实行24小时新闻发布制度,网站进入了全天候运行状态[1]。三是回归新闻本位,新闻性加强。四是跨媒体合作开始。这一时期,以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等为代表的多媒体网站开通,报纸、广播等媒体开始网上合作,跨媒体整合资源占领网络市场,通过强强联手拓展市场空间。
3.飞跃期:2005—2008年
中国广播网络化的第三个阶段是传统广播网络化的飞跃期。这一阶段,传统广播电台开通了点播服务。自2005年开始,传统广播网络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播客现象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在线广播的功能基本实现;二是网络广播网站逐步向综合性新闻网站转型;三是部分专业广播电台开始向商业网络电台与播客学习,创办专门针对网络受众的网络电台,同时吸纳网络播客;四是网络电台的商业化、产业化功能被放大,营销意识逐步提高。
4.平台期:2009—2020年
2009年,中国广播网络化进入平台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有三个。一是所有的专业广播电台都已经开通了网上广播功能。二是借助社区、微博等手段加强互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跟聊”服务,即在网站广播的直播页面设置“跟聊”区,可以边听音频边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种是通过建立网站社区,链接社交网站,开设微信账号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三是专业广播电台的网络原创节目和纯网络电台继续发展[2]。
二、国内广播电台“网络之路”的三种扩张模式
从传统广播的“触网”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广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互联网+广播”的媒介融合历史进程中,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沿着一条共同的发展轨迹前行,构成了中国网络广播丰富、多元的传播图景。但由于国内各广播电台对媒介融合、“互联网+广播”的理解与认知不同,其在战略布局的侧重点以及媒介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加上受资源、环境、政策、投入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国内地方电台的“网络之路”呈现多元样态,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内生型扩张模式:从“物理累加”到“有机互构”
内生型扩张模式,即从依靠传统电台与网络融合发展的“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代表电台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极为相似,最初也是将节目的传播触角延伸到电脑端,在建设传播矩阵的同时将文字、图片、音频推介内容资源升级到广播节目直播、在线点播音视频全覆盖,从原先的“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
麦克卢汉曾说过“广播是部落鼓”[3],作为唯一诉诸声音的媒介,做“看得见的广播”是传统广播在互联网时代增强自身生命力的途径。2006年,北京广播网为实现做“看得见广播”的目标,全面发力视频播出,引进了一大批视频技术人员,在网站上设立了“播播视频”“播播会客厅”等视频传播模块。2011年,北京广播网开始进军移动互联网,将传统电台的触角延伸到移动客户端,开发了“北京广播在线”和“菠萝台”两个客户端,分别在苹果商店和安卓商店上线。
近年来,以集成收听平台建设为代表的音频APP大量涌现,其中,蜻蜓FM发端于频率集成,是大而全的移动互联网广播入口代表。喜马拉雅则致力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用户市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新体制机制,将新媒体业务交给其全资子公司“听听FM”来运作,开发音频类产品和移动终端产品。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也是采用内生型模式的代表。早在1997年,杭州“西湖之声”就开始网上广播,成为地方电台探索信息化、网络化转型的“排头兵”。2009年,浙江广电整合旗下18家广播电视频道资源推出新蓝网,发力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努力打造“浙江第一视频门户”。 2.外延型扩张模式: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
外延型扩张模式,即在“电台+互联网”的框架下,依托传统电台的内容优势以及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和渠道优势向外整合资源。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单纯依靠传统电台向网站供应内容,网站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最终只能依靠线下活动或商业化运作整合外部资源来拓展传统电台的产业链,抢占移动互联网新兴市场的“蓝海”。外延型扩张模式的代表有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珠江模式”就率先在国内掀起了业务改革的热潮。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广播,成为我国第一家上网播出的广播电台。近年来,在“互联网+广播”发展趋势下,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与商业机构接轨开展“广播+电商”“广播+众筹”等融媒体实践,迈出了“互联网+广播”全新探索的关键一步。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之路”也属于一种典型的外延型扩张模式。近年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广播+N”发展理念,尝试横向打通节目、广告、渠道、营销、用户等各个环节,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与商业机构合作,尝试跨平台落地线下活动,如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探索跨平台的新媒体产品开发。
3.互补型扩张模式:从“自给自足”到“优势嫁接”
互补型扩张模式是指将电台的内容资源优势与商业门户网站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嫁接,共同做强做大,是国内广播电台探索“网络之路”的新途径。与商业门户网站进行跨媒体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电台的内容优势与商业门户网站的渠道优势,拓展传播渠道,集聚用户,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产生1+1>2的效应。近年来,以新浪微电台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纷纷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了用户创造价值的品牌效应与长尾效应。许多地方电台通过与新浪合作开办微电台,培养垂直领域的用户,通过挖掘用户需求点实现价值增值。
国内采用“电台+商业网站”运行模式的首家地方电台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出资与新浪合作成立的“新浪河南”,成为传统广播电台与商业门户合作的首家地方电台。2012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资建设的新闻网站——映象网正式上线,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借此初步实现了全媒体产业布局。
三、国内广播电台“互联网+广播”融合趋向
纵观全国各家广播电台在“互联网+广播”模式下的运作过程,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虽然不同的媒介融合理念与实践形成了国内广播平台“网络之路”不同的传播图谱,但也呈现了相同的融合发展趋向。
1.注入互联网基因,以互联网思维连通内容、渠道、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
当下正处于媒体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呈现交叉传播、高度融合渗透等特征。在“互联网+广播”框架下,国内多数广播电台早已完成传统音频广播的网络化转型,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流程再造,将内容、渠道、平台、资源、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全线打通,而不仅仅是将节目放在网上。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都用互联网思维对电台内容生产进行流程再造。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互联网为基因,打造了“媒体平台+一体化机制+新媒体集群产品+终端渠道”的媒体融合模式[2]。
2.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增强广播媒体网站的自我造血功能
国内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发展与转型,经历了将传统音频向网络延伸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广播媒体网站都是依赖电台母体“输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当下,以往依据传播媒介形态界定媒体机构产业生态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广播的转型也从过去聚焦于内容建设转向拓展传播渠道、提升技术优势、打造拳头产品、提升用户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等更多元、丰富的发展路径[4]。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电台“银河台”,提供互联网电台、移动电台、播客、音视频点播等高质量、个性化、互动式的娱乐音视频媒体服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则以内部创新为基础,以外部资源为手段,从机制、流程、产品、技术等方面谋求整体转型,实现了从传统节目生产机构向互联网音频产品提供商的转变[2]。
3.“互联网+广播”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深度叠加与融合
“互联网+”的内涵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各行各业结合起来,拓展新的业态和创造新的生态。因此,“互联网+广播”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广播、延伸广播,借助互联网的基因改造传统广播,实现流程再造,从而完成内容、渠道、传播、营销等层面的叠加与融合。融合驱动和交叉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产生的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依靠传统电台内容优势与网络融合发展,从“物理累加”升级到“有机互构”,突破了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媒介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打造“轻量化门户网站+全资子公司”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内容产品的集成优化。
4.从“互联网+”到“媒介+”赋能媒体智能化发展
当前,中国传媒业急剧变化,智能媒体日新月异。随着以“互联网+广播”为表征的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智能媒体与社会融为一体,推动了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生态也由传统的传媒范式向智能传媒范式转换,以“传媒+”的新范式赋能媒体生态变革,实现了媒介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如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西湖之声”自2020年开始尝试“媒介+”智能化发展战略,打造了“广播+微信+微博+抖音”融媒体矩阵,实现了媒体的深度融合。目前,“西湖之声”的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微信粉丝量都在浙江地区城市电台中居首位。
在“互联网+广播”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国内广播电台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国家政策、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广播与互联网在内容、渠道、资源等不同层面实现了深度融合,呈现不同的扩张模式。当前,“互联网+广播”的融合发展已进入一个范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结合广播电台的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真正将内容、渠道、技术、产品嵌入广播电台产业链中,实现从传统广播向智能媒体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业界关注的问题。
未来已来。在“互联网+广播”的框架下,国内广播电台在发展战略、理念、模式、路径上已呈现智慧媒体的新趋势和新样态,如何以互联网思维联通内容、渠道、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实现传媒业态的范式转换,成为广播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续编) 2006—2010[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邓炘炘,唐朵朵. 中国内地省级电台网络广播现状评析[J]. 中国广播,2013(7):72-76.
[3]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刘昶. 融媒·竞合·稳增·向好 2016中国广播发展关键词[J]. 中国广播,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