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文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古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取仕也绵延数千年”,这充分佐证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写出好文章。要真正做好写作的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否则,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本人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关于积累知识和生活体验,在此本人介绍一些做法:
1.阅读课内书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知识
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古有名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今有《春》、《苏州园林》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写景佳句进行归纳和积累。当学生在写作景物的文章时有样可摹、有词可用,就不会有无话可说、言不达意之感。
2.从身边事体验生活。
“生活”一词让学生倍感难以捕捉,教师应使之形象化,其实学习中遇到的事就是生活现象,这样把生活形象化,学生就能联想到:在家中、在田野里发生的事都是生活。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分析与总结:原来生活是如此五彩缤纷、原来这些事都是作文素材。这就避免了一件事写了五六年的现象,使文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写起来就容易了、愿动手了。
二、激发灵感
写作不是砌房子,不是把一大堆的素材进行堆积的过程,写作需要用心选材、精心布局,更需要激发灵感。灵感对写作而言如此重要,灵感是什么?灵感,古人称之为:“灵气”、“神现”,心理学家称之为“顿悟”,精神分析学称之为“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激兴、是执着与智慧的化身、是由于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激发灵感的方法有:
1.情景法
情景可以触动人的心灵,使这一情灵一瞬间不期而至,会让写作者有许多话讲。如,初三年级了,每个同学都感到学习的迫切、离去的迫近,只要教师营造好这一情景。相信学生都会有感而发,本人就有几次这样的得意之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写的,而且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文章。再如,在学习古诗时,诗中有许多对偶句、写景句,其中就有白香山的“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此情此景不由触动学生新春之情,想到春节过后的大地,这样一想,就有了情景。进行拓展训练时,学生想到了春联,教师抓住契机引导,把这两句一改就有了一幅春联:“燕啄春泥送福至,莺争暧树报春来。”适此情景,教师再加以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此时一位住校生马上脱口而出“张大嘴巴吃饭,放平身子睡觉。”似乎有些俗,却是灵光一闪的杰作。
2.图片法
图片,老的图片,会把人从现实中拉回到过去中去,过去的喜悦、过去的心酸就会在那一刹那间在脑中如放映影片一样流过。写儿时的故事,若能收集到一些儿时的相片,则足以让学生回味,使他写下一篇好文章;写纪念抗战的文章时,若能收集到一些抗战的图片,使他们想到那段艰辛的历史、想到那艰辛岁月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他们的先进事迹,此时下笔怎能无事可写。
3.音乐法
进入初中,许多同学都离开父母而住校,在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时,总会想到父母。而写作课中也有关于家人的写作任务,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教学,理应较为容易。若能恰当使用音乐,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使灵感这一精灵频频而至。在写母亲为全家的幸福而艰辛劳作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中品味母爱的伟大;在写父亲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父亲》的歌声中回味父爱的深沉。这样,学生还会无物可状、无言以对吗?
总之,文章是任何一个时代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写作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唯一捷径。要顺利通过这一捷径而达到最高境界,需要人们不断地积累知识、认真地体验生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灵感这一精灵才会不期而至、才会频至,写作者才会愿意写作、也才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关于积累知识和生活体验,在此本人介绍一些做法:
1.阅读课内书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知识
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古有名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今有《春》、《苏州园林》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写景佳句进行归纳和积累。当学生在写作景物的文章时有样可摹、有词可用,就不会有无话可说、言不达意之感。
2.从身边事体验生活。
“生活”一词让学生倍感难以捕捉,教师应使之形象化,其实学习中遇到的事就是生活现象,这样把生活形象化,学生就能联想到:在家中、在田野里发生的事都是生活。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分析与总结:原来生活是如此五彩缤纷、原来这些事都是作文素材。这就避免了一件事写了五六年的现象,使文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写起来就容易了、愿动手了。
二、激发灵感
写作不是砌房子,不是把一大堆的素材进行堆积的过程,写作需要用心选材、精心布局,更需要激发灵感。灵感对写作而言如此重要,灵感是什么?灵感,古人称之为:“灵气”、“神现”,心理学家称之为“顿悟”,精神分析学称之为“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激兴、是执着与智慧的化身、是由于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激发灵感的方法有:
1.情景法
情景可以触动人的心灵,使这一情灵一瞬间不期而至,会让写作者有许多话讲。如,初三年级了,每个同学都感到学习的迫切、离去的迫近,只要教师营造好这一情景。相信学生都会有感而发,本人就有几次这样的得意之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写的,而且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文章。再如,在学习古诗时,诗中有许多对偶句、写景句,其中就有白香山的“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此情此景不由触动学生新春之情,想到春节过后的大地,这样一想,就有了情景。进行拓展训练时,学生想到了春联,教师抓住契机引导,把这两句一改就有了一幅春联:“燕啄春泥送福至,莺争暧树报春来。”适此情景,教师再加以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此时一位住校生马上脱口而出“张大嘴巴吃饭,放平身子睡觉。”似乎有些俗,却是灵光一闪的杰作。
2.图片法
图片,老的图片,会把人从现实中拉回到过去中去,过去的喜悦、过去的心酸就会在那一刹那间在脑中如放映影片一样流过。写儿时的故事,若能收集到一些儿时的相片,则足以让学生回味,使他写下一篇好文章;写纪念抗战的文章时,若能收集到一些抗战的图片,使他们想到那段艰辛的历史、想到那艰辛岁月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他们的先进事迹,此时下笔怎能无事可写。
3.音乐法
进入初中,许多同学都离开父母而住校,在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时,总会想到父母。而写作课中也有关于家人的写作任务,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教学,理应较为容易。若能恰当使用音乐,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使灵感这一精灵频频而至。在写母亲为全家的幸福而艰辛劳作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中品味母爱的伟大;在写父亲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父亲》的歌声中回味父爱的深沉。这样,学生还会无物可状、无言以对吗?
总之,文章是任何一个时代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写作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唯一捷径。要顺利通过这一捷径而达到最高境界,需要人们不断地积累知识、认真地体验生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灵感这一精灵才会不期而至、才会频至,写作者才会愿意写作、也才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