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综合性作业。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处于积极主动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观能动性。平时要培养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并在作文课上创设写作情景。作文讲评要突出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能力;写作兴趣;写作材料;作文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综合性作业,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它被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在现实中,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多年来存在的“顽症”,也是一些教师常探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少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把得太严”、“管得太紧”,他们常常带着有色眼睛观看学生的作品,仅就打分一项就把学生搞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长久下来,这便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从而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运用哪些行之有效地方法,才能使小学生喜欢作文并写好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成负担。”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位”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它既符合当代国际教学论发展的新潮流,也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但从目前,指导学生写作文,从命题到批改,不少仍然以教师为主,置学生习作于被动地位。如命题不和学生实际;习作时教师的暗示多,致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作文批改和讲评流于形式等。这种状况要得以改变,必须确定“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把教和学有机的统一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获取写作材料的能力
学生作文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写作材料匮乏的问题,一写作文就是“洗衣服”、“做饭”、“送雨衣”等。经常写这些材料,选材的思路就拓展不开了。怎么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思路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生活永远是作文材料的源泉。作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首先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进而感受生活。这既包括指导观察感受集体活动如春游、手拉手活动等,也包括指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例如:我们在平日里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动人多彩的生活就会向学生馈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生能与天地万物接近,能有学本领、学做事、学做人的机会,能有纵情活动的天地。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会有兴奋与愉快,也会有焦虑与烦恼。一句话,会动情。自己动了情感参与的活动,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会有或深或浅的领悟、体会、感受。这时教师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再写作文,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在指导第一单元看图学文之前,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野花,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随即向学生提问:教师节快到了,我们把这些野花送给老师好吗?那你想把它送给哪一位老师?为什么要送给她?学生一一作了回答。然后再进行课堂练习,这样更给教学注入了生命力,使其变得鲜活多彩起来这时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无拘无束的进行想象、构思,然后用笔将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此时出现在教师面前的作文,就不再单纯是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情景交融各有特色的魅力风景了。
(二)以阅读为基础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首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要以课文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通过阅读来欣赏、体味。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先读后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写作的启迪都是有利的。如选择写景文,体味其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像《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词句表达出来了,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此时教师不仅要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欣赏文章的景美、语言美,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就会丰富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再如,选择记叙文的描写、抒情片段,体味其清晰的思路、细腻的情感。选择说明文,琢磨其平时准确的语言特点等。总之,通过阅读赏析作为基础,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与我为化”的目的,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三、讲究作文评价的策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启发性,评价往往凭自己的心愿乱写一通,应付了事,没有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综合评价,有的写得空洞抽象,学生看了也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些地方要改正或补充,看不出自己成功在什么地方,只是过多关心自己的等级。因此,教师的作文评价首先要有针对性,要在针对每次作文的要求指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按要求写作的好习惯。其次要有启发性,对文章中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一个字词,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提出来,还要有指点,或以商讨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再次要有联系,如联系前次作文批语,联系阅读教学批语、联系生活实际等。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又说:“养成了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就道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应怎样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的?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采用以下做法:
1. 细看批阅,认真思考。边看边想,明确自己此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仔细修改,不讲形式。看完以后,就认真改在作文本上,不讲表面形式之美,求实际效果良好。
3. 同桌互查,共同提高。改完以后,向同桌朗读一遍,同桌提出意见后再改,直到同桌满意为止。
4. 自觉重作,以求深造。清代教育家唐彪云:“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不佳,迟数日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由此可见,一题多作,必有好处。但如强迫学生重作,效果不会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正面引导:对待差的学生,进行个别鼓励,让其重作;对于其他同学,则不统一要求,尊重学生意愿,重作后的文章与原评出的优秀作文一并贴到教室墙上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干劲倍增,较好地克服了学生作文不爱回头的惰性心理。
总之,修改作文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他们从每次活动中,不断得到来自老师和学生方面的信息,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认识能力、鉴别正误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作文水平自然会随之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我们要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丽娜.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J].福建教育,2004(02).
[2]董志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0(05).
[3]罗晓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J].吉林教育,2006(05).
[4]贾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5]许俊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6).
【关键词】作文能力;写作兴趣;写作材料;作文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综合性作业,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它被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在现实中,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多年来存在的“顽症”,也是一些教师常探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少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把得太严”、“管得太紧”,他们常常带着有色眼睛观看学生的作品,仅就打分一项就把学生搞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长久下来,这便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从而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运用哪些行之有效地方法,才能使小学生喜欢作文并写好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成负担。”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位”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它既符合当代国际教学论发展的新潮流,也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但从目前,指导学生写作文,从命题到批改,不少仍然以教师为主,置学生习作于被动地位。如命题不和学生实际;习作时教师的暗示多,致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作文批改和讲评流于形式等。这种状况要得以改变,必须确定“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把教和学有机的统一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获取写作材料的能力
学生作文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写作材料匮乏的问题,一写作文就是“洗衣服”、“做饭”、“送雨衣”等。经常写这些材料,选材的思路就拓展不开了。怎么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思路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生活永远是作文材料的源泉。作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首先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进而感受生活。这既包括指导观察感受集体活动如春游、手拉手活动等,也包括指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例如:我们在平日里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动人多彩的生活就会向学生馈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生能与天地万物接近,能有学本领、学做事、学做人的机会,能有纵情活动的天地。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会有兴奋与愉快,也会有焦虑与烦恼。一句话,会动情。自己动了情感参与的活动,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会有或深或浅的领悟、体会、感受。这时教师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再写作文,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在指导第一单元看图学文之前,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野花,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随即向学生提问:教师节快到了,我们把这些野花送给老师好吗?那你想把它送给哪一位老师?为什么要送给她?学生一一作了回答。然后再进行课堂练习,这样更给教学注入了生命力,使其变得鲜活多彩起来这时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无拘无束的进行想象、构思,然后用笔将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此时出现在教师面前的作文,就不再单纯是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情景交融各有特色的魅力风景了。
(二)以阅读为基础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首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要以课文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通过阅读来欣赏、体味。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先读后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写作的启迪都是有利的。如选择写景文,体味其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像《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词句表达出来了,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此时教师不仅要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欣赏文章的景美、语言美,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就会丰富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再如,选择记叙文的描写、抒情片段,体味其清晰的思路、细腻的情感。选择说明文,琢磨其平时准确的语言特点等。总之,通过阅读赏析作为基础,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与我为化”的目的,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三、讲究作文评价的策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启发性,评价往往凭自己的心愿乱写一通,应付了事,没有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综合评价,有的写得空洞抽象,学生看了也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些地方要改正或补充,看不出自己成功在什么地方,只是过多关心自己的等级。因此,教师的作文评价首先要有针对性,要在针对每次作文的要求指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按要求写作的好习惯。其次要有启发性,对文章中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一个字词,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提出来,还要有指点,或以商讨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再次要有联系,如联系前次作文批语,联系阅读教学批语、联系生活实际等。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又说:“养成了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就道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应怎样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的?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采用以下做法:
1. 细看批阅,认真思考。边看边想,明确自己此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仔细修改,不讲形式。看完以后,就认真改在作文本上,不讲表面形式之美,求实际效果良好。
3. 同桌互查,共同提高。改完以后,向同桌朗读一遍,同桌提出意见后再改,直到同桌满意为止。
4. 自觉重作,以求深造。清代教育家唐彪云:“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不佳,迟数日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由此可见,一题多作,必有好处。但如强迫学生重作,效果不会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正面引导:对待差的学生,进行个别鼓励,让其重作;对于其他同学,则不统一要求,尊重学生意愿,重作后的文章与原评出的优秀作文一并贴到教室墙上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干劲倍增,较好地克服了学生作文不爱回头的惰性心理。
总之,修改作文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他们从每次活动中,不断得到来自老师和学生方面的信息,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认识能力、鉴别正误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作文水平自然会随之提高。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我们要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丽娜.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J].福建教育,2004(02).
[2]董志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0(05).
[3]罗晓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J].吉林教育,2006(05).
[4]贾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5]许俊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