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与守望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湘建的画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过去的时代,这好像是这一代人的宿命。曲湘建的画并不是过去画的,大部分是现在画的,从表面上看,与过去没什么差别。现在画出过去的感觉,就是画出生命的记忆,家园的眷恋。他虽然没用什么现代艺术的手法,却分明使人感到一种现代人的精神与忧伤。
  曲湘建的画有两个过去。一个过去是他的学习,他掌握了很好的油画技法,这是从油画的传统中习得的。曲湘建曾做过舞台布景,他对风景情有独钟,不知是不是舞台布景的影响。就像华托一样,因为他做过舞台布景,风景在他的画中总是非常重要。曲湘建的画有几个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整体的控制,一个是色调的处理,另外就是高超的塑造能力。这些都是学院教给他的,也得益于早期的勤学苦练。另一个过去是他画的东西,它使我们停留在那个岁月,追随我们现在已经失去的东西。风景画不是曲湘建唯一的选择,像所有学油画的人一样,他也有历史画和风俗画的梦想。但这些都不是很成功。1980年代初,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之后,写实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应该是打下了历史画的基础。但他的历史画创作并不正统,不是那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个人经验的历史记忆。历史画的题材都是来自父辈的传说和老照片的遐思,象征性的空间暗示了个人的心理,历史画不是作用于现实的要求,而是沉浸在个人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他的历史画是个人的怀旧,是对过去事物的怀想与沉思。他的历史画是一个参照,在有严格规定和技术要求的历史画创作中都服从自己的精神需要,在更加自由的风景画创作更具有这种精神的特质。
  曲湘建的风景画以写生为主,从青年时代一直画到现在,风格上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在早期追求学院派的技法和历史画创作,风景只是附带的。在他的主题画创作中,很少有风景,但却很受他的风景画的影响。风景画实际上是他的艺术的基础。起初,他对风景画的偏爱不是因为对风景的体验,而是对油画技术的学习和练习。从学生时代起,他在风景写生上就是勤学苦练,而且达到很高水平。在那个年代,油画的训练都是俄罗斯画派的搞法,文学性的构图,笔触的塑造,优美的灰色调,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曲湘建的油画技法是练出来的,对风景的偏爱是在技法练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起初,风景写生的目的并不明确,主要是练习色彩,提高造型能力,看见什么画什么。在他的老作品中,有一幅主题性的创作《腊尔山的早晨》,这幅画反映出他的风景写生的成果,整个画面统一在暖灰调子中,赭色的土地加上阳光的暖色,成为画面的主调,远山的冷色也作了蓝灰的处理,体现出的早晨的一丝清冷。这幅画使人想到苏联画家普拉斯托夫的《拖拉机手的晚餐》,通过光线来统一色调,画面有一种真实的气氛,又有浓郁的诗意,因为它画进了画家的主观感受。人物的造型也很有意思,与其他刻意的创作不同,《腊尔山的早晨》的人物画得有些随意,动作非常自然,像是速写的偶然所得。那些刻意的创作,反倒没有这种效果。一般说来,学院的训练提供了造型的技巧,但往往也被技巧所束缚,尤其在主题性创作中,完全按照技巧的程序来作画,个人的天性荡然无存。曲湘建是学院的好学生,油画技巧掌握得非常纯熟,除了色调控制外,造型能力也十分了得,运笔自如,笔到形到,笔触鲜明,却不失形的准确。颇有一些列维坦的味道,虽然没有列维坦那么恢宏。宏大叙事往往来自现成的套路和规则,小情调却更多个人的感受。同样是学院派的规则,曲湘建画出的是他的小情调。《腊尔山的早晨》很能够说明这一点,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正是他的长处,在他的心中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表象上对应于外部的世界,对于外部世界的完美再现实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和记忆。
  说曲湘建有两个过去,一个是过去学的技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另一个是心中的过去,他的情调,他的感伤,一个抹不去的内心世界。当年画风景的时候,世界还不是这个样子,乡村虽然贫穷,却是真正的田园牧歌。但我们没有心思去感受牧歌,风景是技法的表象,我们只是把它作为练习的对象。可能是曲湘建的学习更好一些,他不只是练习技法,风景成为情感的对象。有件1986年的作品《放牛娃》,也算他的早期作品了。夕阳辉映的金黄色调,牛群归栏,山乡静谧,放牛娃看着前方,好像直视镜头。这幅画非常小,像是现场的油画记录,笔触生动,画面也富于动感,色彩的节奏看得人砰然心动。这完全是一首乡村牧歌,把我们带到久逝的年代。田园牧歌确实是曲湘建的风格,但两个时候有不同的意义。《放牛娃》的牧歌还有些文学性的样式,如果把人物塑造得仔细一些,就是风俗画了。现在的牧歌却不一样,虽然仍然是乡下的风景,但却是对风景的观照与凝思。它不是风俗画的背景,也不是对牧歌样式的模仿,而是记忆中的往事,生活经验的回想,如歌岁月的梦寻……在这些作品中,原生态的乡村景色最引人注意。曲湘建的艺术成长时期主要在乡村度过,不是说他生长在乡村,而是以乡村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他的艺术的成熟也在乡村。旧时的城市远非现在这样远离自然,出门就是小桥流水,远足更是绿水青山。虽然那时的写生纯粹是艺术的追求与学习,但也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种原始、纯朴的自然景观。
  曲湘建的风景像梦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它好像不是我们这个时候的地方,也不是城市的公园和度假的山庄,它是梦里的世界,虽然它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地方。他并不是故意的寻找,因为他的写生题材多种多样,有都市的角落,有旅行的速写,有历史的遗迹,也有人文的景观,但最动人的还是乡野的景色。《湖湾水色》是近来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写生意味,它使人身临其境,恍如隔世般地漫步在过去的世界。不知在哪个僻静的水乡,一湾浅水,四周绿荫环绕,小船静泊水岸。虽然是实景的写生,但却有着无穷的意境,这个意境不是古代的诗情,而是现代社会中远去的自然,它曾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从梦中和记忆中把它找回。曲湘建是带着梦去写生的。现在很多人画风景都是画的照片上的风景,这种风景画不出曲湘建的那种感觉。曲湘建的写生油画并不复杂,画面犹如写意一般,虽然极其写实,却是随意几笔匆匆而就,即使是复杂的景色,他也能用几组概括的笔触表现出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完成,少有改动的痕迹,保留了完整的手感。手感意味着身体,他的技法已经融入到身体。他不是刻意地用技法再现对象,而是在无意识中对对象的情感表达。他的用笔和颜色都有这样的特征,随心率意,不经营,不造作,写出了自己的心灵。说他是梦里的景色,就在于梦和心灵是相通的,当他随意而画的时候,就唤起了记忆中的自我,他的风景就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有着浓郁的乡愁与离情的梦里家园。
  曲湘建画了很多的画,题材也多种多样,但他的风景画最吸引人,而风景画又以乡情野趣最为动人。他是那样勤奋地沉浸在大自然中,像是对一个梦想的追逐,也像对家园的永远地守望。否则,他的风景不会是那样使我们感动。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初读丁东亚的小说,一种来自俗世生活中不为人知的陌生感油然而生,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如同在午夜发出的呜咽悲鸣,带着阅读者投入到似真似幻的梦境之中,疲于奔命地寻找自我的真实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陌生感的获得并非仅仅只是梦的不真实与突兀,更来自于它对当下生活的强行介入,更是一方“内在的外来者”的角色争相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上演了一幕幕“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好戏。也恰恰是这种阅读上陌生感的获得,丁东亚的小说书写以
期刊
屈指算来,新世纪文学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一批曾经是批评界“小字辈” 的“70后”批评家不知不觉已步入中年岁月。检视其文学批评实绩,也是成绩日丰,渐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不俗的实力。这一代批评家已成为(至少可以说很快将成为)批评界一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王迅,无疑是这一代批评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在2008年至今不算太长的六七年中,王迅写作了百余篇批评文章,另已出或将出多部著作,粗略算来,其
期刊
1  显然那并非唯一的可能:我驾车带她驶向五里之外的海滩,难以遏制的欲望穿过夜晚雨中车流刺眼的光亮扑面袭来。可笑的是,半路上我便停下车子,冲出车门,吐出一滩酒、食混杂经胃发酵后的污物。那刺鼻的浓烈味道尚未彻底弥散,我已在芳香馥郁的风中躺倒在地。  如今回想起那个兴味索然之夜,一切恍惚迷离。原本我不过想要借助酒精麻醉躁动的身体,岂料竟在酒吧一角邂逅了一场可以恣意放纵的艳遇。无可否认,自她出现之际,我
期刊
廖静仁20世纪80年代写资江以散文家的姿态横空出世,近来才转向小说创作,牛刀小试,即卓有所成。山峰殷红赭褐钢蓝层页岩式的生活积累,蓊郁树丛中古井深潭式的渊博学养,对家乡强烈到不喷吐为文则疯狂窒息的情感,如九峡溪放排老手驾驭文章的技巧和膂力,让他感到篇幅单薄的散文已无法承载庞大浩莽的主题和内容,只有史诗式的长篇小说才有这个载荷和容量。在《白驹》这部小说中,他叫廖新民,是白驹村老族长廖明德的儿子,他要
期刊
在新媒体时代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离时代和读者的期望越来越远。既有的批评话语概念化、形式化以及冗长繁复的表达方式更是遭到了网络时代的具有民主意识的读者大众的广泛质疑和批评。相较文学创作领域,当下中国文学批评陷入困境。当代文学批评如何扭转局面,重新赢得市场和读者,批评家们亟需反思自身,改变僵化的批判模式,吸纳各种知识理路,在理论冲突中寻找平衡,建立新的文学批判范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遇春的批评著作《
期刊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儿童文学在二十世纪欧风美雨的激荡下正式走进了中国文学殿堂,它与整个文学系统既有着一致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儿童文学是一种基于童心的写作。这就 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始终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现代发展潮流的儿童观之上,并要求创作者要充分认识、理解儿童的内外世界,运用适于儿童接受的、儿童乐意接受的创作方式将儿童世界艺术地呈现出来。同时,儿童文学也是一种立人的文学。因此,它
期刊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型态和文学样式,是作家钩沉历史、观照当下又直接作用于现实,体现他们社会职志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它描绘出主体变动不居的心路历程,存活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具有思想文化史的价值;它以其对历史性现场的触摸与近距离的摄照,为我们真实地全景地记录了社会变迁中风云际会的历史图景,具有历史文献式的价值。{1}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不再被理解成为一种阶级的文学,或仅仅是英雄式的颂扬
期刊
傍晚,河边风比较大,临河的这个碧野康城小区人来人往。于东观站在河岸,仰望10号楼28层。那里曾经住着同乡王显虎的伯父。于东观时常随同乡来蹭饭。今天于东观又想喝酒了,他就不由自主地步行到这里,到了小区,见到凶巴巴的保安他不禁伤感:免费提供酒肉的老人几个月前已经见马克思去了。那是个慈祥的老头,他不只是提供酒肉,还对于东观很客气。在这座异域城市,老人是唯一个对于东观那般客气的城里人。  于东观疲惫的目光
期刊
在文学的内部,网络文学得到承认经历了数不清的争论,海纳百川,文学的浩瀚始终不受人为控制。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固有模式,网络文学是足以令人产生奇妙之感的。虚拟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关系的干扰,实现了全民用鼠标投票,网络文学因此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写作公平、机会均等。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固定模式,文学式样更不能一概而论,大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文学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朝多样化发展,尤其在买方市场各取所需的
期刊
长篇小说《湘西秘史》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贯穿到一种叫做“身身身身迷药”的湘西古老“巫术”,成为长篇小说《湘西秘史》贯穿全书感情线索的神秘伏笔。关于这种颇为神奇的“身身身身迷药”,作家曾作出这样的交代:“‘身身’为湘西俗字,读作‘nia’,字典上找不到这个字,打字也要用技术拼合成字,其意为‘人与人、身子与身子的相附相黏。’小说还这样告诉读者:“这种迷药只要在女人的左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