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改革突破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到2008年,弹指一挥间。临近年末,“改革开放30年回顾”已成诸多媒体的主题词。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国歌声中启幕,国际歌声中闭幕;新老两届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胡锦涛讲话时长93分钟,文长2万余字,核心便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很顯然,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未来航程的新起点已经相当清晰。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和轻易的选择,也正是中央纪念大会和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所在。应当承认,30年走到今天,面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局面,人们对是否继续坚持改革方向有各种不同看法,在本质上可归纳为两种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人士对改革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多年来的改革执行的是一条“资改路线”。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民生问题突出、外部经济冲击等,都是改革带来的“恶果”。大多数人士则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以3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从封闭半封闭变为全方位开放,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公民权利得到一定保障,这都是改革的伟大成果。而目前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恰恰缘于改革还有待突破。
  此次大会上,胡锦涛一字不易地重申了一年多前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结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不仅表明了决策层的态度,也表明质疑和否定改革的声浪仍在继续。
  我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的改革主张,同时也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就如何实施改革主张进行务实的思考。近年来,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确实面对重重困难,连月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也为全方位改革带来了诸多阻力。这些都是必须直面的现实。在当前形势下,以推进改革、保持增长、维护稳定大局计,最紧迫的是寻找到恰当的改革突破口。
  我们以为,在当前,改革的最佳突破口是开放服务业市场。
  如本刊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博士在12月1日的《财经》“宏观周报”(详见《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macroscopyweekly)中所指出的,当前,外需的快速放慢对外向型的中国经济构成了严重的挑战,短期之内,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能否真正从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按照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年人均收入3000美元上下,服务业发展将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中国极有可能在今年踏上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新台阶。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既可鼓励消费,也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助力,又可纾缓内外冲击带来的阵痛;既有助于减轻中国经济对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依赖,又能够大幅增加就业,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发展服务业并不容易。服务业亦即我们常说的第三产业,其涵盖面很广,早期主要是指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乃至地产这些相对比较“实”的领域,而近30年来的新型服务业则凸显金融、资讯、文化、教育、医疗、商务服务等产业的地位,当然,现实中还要宽泛得多。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占经济比重的上升势头近年来被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所压制,更因一些关键领域改革滞后而减弱。当前实体经济放缓,服务业增长时机来临,发展服务业正可顺势而为,其间的改革举措绝不可少。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核心就是开放市场。围绕发展服务业的目标,应当在服务业的相关领域,主要是新型服务业领域,打破公开或隐性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改进政府服务,改革政府机构,创造出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从长远计,政府尽快制定未来3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也相当迫切。这些改革任务的重心,仍然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其中不可或缺的协调改革,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故此,我们认为,以开放服务业保经济增长,对于历史新阶段的改革突破意义深远。
  本期《财经》是2008年的年末刊。杂志截稿时,世界正在动荡与危机中静候新年的钟声。在中国,充满着改革回眸的2008年即将结束,激荡着改革期盼的2009年即将来临。辉煌往事亦堪回首,开拓未来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谨在此祝读者诸君心想事成,没有蹉跎也没有遗憾地度过新的一年。■
  
  
其他文献
经济衰退无可避免,但更令法国人担心的是经济下行与产业转移潮合力      12月的巴黎仍然声色犬马,购物街雷恩大街(Rue de Rennes)上依然人头攒动,街道两旁的商店里挤满了为圣诞节购物的人群。令人感受更多的是圣诞节前的热闹,而非金融危机的阴影。毕竟,对于法国人来说,金融危机暴发之初的恐慌时刻已经过去,最坏的岁月尚未到来。    金融无大碍  当然,巴黎经历过恐慌时刻。9月15日,即美国雷
期刊
政府与寡头分享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全部好处,现在则一起付出代价      首富求救  “可以问任何问题,除了流动性。”这是《财经》记者10月下旬在位于莫斯科的基元集团(Basic Element)采访时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在克里姆林宫决定以苛刻条件向陷入困境的寡头们施以援手时,俄罗斯寡头的领军人物、基元集团实际控制人欧柏嘉(Oleg Deripaska)第一个向政府发出了求救信号。  仅仅半年前
期刊
支撑新加坡“黄金时代”的旅游业和电子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所以在此轮金融风暴中受创也较烈    新加坡的滨海湾大道,整排的起重机和挖掘车正在日赶夜赶。    “即使是最悲观的唱衰者,也无法预计美国次贷泡沫破裂给新加坡带来的后果。”在2008年11月间前往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前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首次向媒体公开承认新加坡已经陷入衰退,并预估新加坡将在未来数年内面临低速增长的困境。  其
期刊
政府已竭尽全力,但银行在完成减杠杆化之前不会大举放贷    理查德·伯茨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长达16年,也是“英式救援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在全球拯救金融机构的行动中,英国的救援计划显得棋高一筹——政府拨出500亿英镑,采取直接注资而非购买不良资产的方式救助金融机构。这种模式随后成为工业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  10月8日,英国首相布朗宣布,政府将援助八家金融机构,八家机构承诺于年底前将资
期刊
美欧决策者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欧金融危机中学习      “現今的危机不足惧。”在11月10日的“2008芬兰金融市场”会议上,芬兰Pohjola资产管理公司证券部负责人Perti Kilpelainen如是说。  不止他一人,芬兰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Jussi Mustonen等芬兰经济领域权威人士均对北欧国家能够成功应付本次金融危机表示乐观。  北欧三国(瑞典、挪威、芬兰)在上世纪90年
期刊
印尼没有也不会重演十年前的金融梦魇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尼的实体经济也不可能免受冲击。首先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国际机场,客人领完行李后一出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长排外币兑换店的营业员,他们都在热情地招手。  10月31日晚,《财经》记者在雅加达机场兑换印尼盾的汇价是1美元换1万印尼盾。记者在印尼的三周期间,不断得以更便宜的价格兑到印尼盾;到了11月22日左右
期刊
日本经济像是长期患病的病人,好不容易开始恢复健康,又遇到很严重的传染病      即使是日本经济皇冠上的“明珠”,也已经感到了寒冷。  丰田汽车将在2008财年下半期(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出现亏损。丰田被公认为世界上经营最好的汽车公司,刚超越通用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但它也无力对抗经济萧瑟和日元升值。  不止丰田。12月初,本田汽车也表示要退出象征其技术实力的F1赛事。酷爱汽
期刊
中央银行家们和经济学家曾经普遍持有的“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调整经济周期”的信念,如今已被雨打风吹去    多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为美国经济运行得如此平稳而额手称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真实GDP的周期性波动也一直很温和。1955年以后,美国的年均失业率从未超过10%。在很大程度上,许多经济学家将美国GDP高速增长归因于低通胀和经济稳定。  价格稳
期刊
拉美国家受到的冲击只是稍许滞后而已      12月间的智利中部,已是夏日融融。汽车沿着安第斯山脉盘旋,道路一直延伸到世界最大地下铜矿El Teniente底部。沿途工厂运作如旧,虽未见传说中的停工,但经济危机已成为工人们必谈的话题;旁边数十公里的Sewell小镇本为享有“联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誉的旅游胜地,如今却是游人稀少。  从10月下旬到12月初,《财经》记者两赴智利进行实地采访,参加有
期刊
十年来非洲经济增长受益于资源出口,现在则为此付出代价    金融危机对非洲地区资本和外汇市场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这次金融海啸对南非的2009年会有影响吗?对你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对于《财经》记者的同一问题,当地人的回答一如这里正在换季的天气,猜不透几度阴,几度晴。  ——沙巴拉拉,南非电讯网络公司MTN销售经理:“嗨!今年南非受(危机)影响严重,我们也跟着倒霉;食品涨价,汽油涨价,只有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