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雨打风雨桥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河是一条充满文化的河流,从源头至汇入渠江约30公里,穿越了由23个侗寨构筑的“百里侗文化长廊”。河上横卧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17座风雨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坪坦风雨桥。
  坪坦风雨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由 龙桥、普济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观月桥、文星桥、中步头桥、中步二桥等9座桥组合而成。坪坦风雨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坪坦乡和陇城镇境内,在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风情”线上,南与广西龙胜、桂林毗邻,西与贵州黎平交界,北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芋头侗寨古建筑群。
  坪坦风雨桥均为清代中、晚期建造,纯木结构,做工精湛,风格迥异,历经200多年风雨后成为“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桥梁建筑活化石”,同时也是一座座自然天成的古建桥梁博物馆。
  风格迥异的风雨桥
  坪坦风雨桥有的横亘在静静的小河之上,有的点缀在村头寨口。它们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或典雅庄重,华丽多姿;或凌空飞架,势如长虹;或玲珑俊秀,巧夺天工。
  9座桥中,最长的是 龙桥,位于坪坦乡平日村,桥体呈弧形横亘于坪坦河上。 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原名龙皇桥。1931年复修,更名 龙桥,取“桥如长龙,屹立水上;水至回环,护卫村寨”之意。意思是龙从上游游到桥头,回头护寨,守寨,财不外流。桥上建四柱三间排架木构遮雨长廊,共22间。桥东西两端及中部位置,分别伸出三重密檐六角攒尖如意葫芦顶亭阁3座。以侗族人民日常生活常用的葫芦瓜具作宝顶,寓意宝葫芦镇顶,风调雨顺,平安永驻。3座桥亭内由东至西端分设文昌阁、武圣殿、土地祠,中间桥亭南面外壁上正楷立书“ 龙桥”三字,字体遒劲有力。桥廊及亭阁屋面施小青瓦,挂白檐,用压檐石制安檐口,显得规整大方。脊端作弯月起翘,似金凤展翅。桥廊两边设置长凳,供行人避雨歇息。齐腰处开栏杆,可观赏两岸风光。
  始建于清嘉庆二年的中步二桥是9座桥中最短的,位于陇城镇中步村。这座桥为叠梁式木构架廊桥,辟有人行道和牲畜行道,是湖南唯一一座人畜分道的侗乡风雨桥,人们赶牛进出山寨,到了桥头,牛都会自己走它的畜道,不用半声吆喝。
  装饰精巧、彩绘精美是回福桥另一个特色。地处坪坦乡高升村边的回福桥中部设神龛,供奉关帝。杉木板壁上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的关帝,骑战马,持大刀,双目炯炯,威风凛凛。廊间的彩绘,多为花草虫鱼,还有民间传说、神话、民族英雄故事等。
  坐落于黄土乡坪坦河上还有座非常美丽的桥——普修桥。虽然普修桥没有与坪坦风雨桥一起打包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许多人都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普修桥是通道风雨桥中最精美的。凡到侗乡的南贾北客,无不为普修桥的工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这是一座花桥,楼阁飞檐重叠,整体庄重,粉饰却极为华丽,古色古香。桥廊两侧设置通长直棂窗,四柱三间排架。桥身为重檐长廊,分设三座桥亭。桥亭内设神龛,中亭关圣殿,两端亭分设始祖祠和文昌宫。两边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式。中间桥亭有七重密檐,下三层为方形平面,上四层为八角攒尖葫芦顶,顶尖泥塑青鸟一只,能转动,迎风鸣响。桥亭檐角饰狮、凤、卷草等,起翘高挑,雕塑精致,曲线优美。桥廊脊泥塑两组双龙戏宝,宝珠用小块玻璃境片组合镶嵌而成,装上风叶,风起叶动,声光交映,美不可言。桥亭、头门封檐板上彩绘各式各样花草,桥廊柱、枋涂刷了油漆,五彩缤纷,艳丽多姿。彩旗匾额挂满桥廊,显得珠光宝气,氛围热烈。桥两端各设一座桥门,桥门为重檐歇山顶,屋脊和檐角泥塑龙、凤、鸡等动物。长廊梁柱榫边浮雕的雄狮、蝙蝠、龙凤、麒麟等吉祥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好似与廊内彩绘虫、鱼、花、鸟同堂“欢歌”。壁画乡土气息浓郁,形象诙谐洒脱,令人沉思遐想,恰与坐于桥上休息的当地侗族老人形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通道108座风雨桥中,普修桥能闻名于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桥上盛宴——合拢宴。合拢宴是侗族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客人逗留短暂,难以到各户就餐,各家各户就拆下门板(现改用餐桌),拼成长条桌,端出苦酒(当地酿制的糯米酒)、腌鱼、腌肉,摆在一起,主客混合对坐,且歌且饮,最多时有四百多人同时开宴。
  大大小小的风雨桥横卧于坪坦河上,河岸两侧青山簇拥,侗族吊脚木楼屋村落错落其间,形成山下河岸型、平坝田园型、丰山溢口型等各种侗寨建筑格局。每个村寨都建有鼓楼、门楼、萨妈坛、芦笙场、祠庙等,数量少则几处,多则十几处,形制各异,千姿百态。村寨建筑有的以门楼为轴心,呈扇形布局;有的以鼓楼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风雨桥作为侗寨联接外界的交通设施,既端庄大方,又婀娜多姿。
  桥梁建造史中罕见的“活化石”
  坪坦风雨桥不仅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外在风格吸引着游人,而且,这些风雨桥构建非常科学,也非常独特。
  坪坦风雨桥的构建,有一点令侗族工匠非常骄傲,就是他们修桥居然没有图纸,造型、构件、尺寸全在设计者的头脑之中。修建前,设计者将廊柱、梁枋等构件的尺寸,标注在一根长杆上,榫印的尺寸标在许多块指头宽、尺余长的竹片上,这种长竹竿叫“香杆”,竹片叫“线”。施工时,由掌墨师傅在材料上根据标注的尺寸下墨,其他木匠按墨施工。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风雨桥的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在建桥过程中,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铆,甚至使用古老的“湿藤绑扎法”,这种建造技术被专家誉为“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是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一批‘活化石’。”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学家专程来到这里研究侗族建筑。他们惊叹之余,认为这些修桥方法非常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并将坪坦风雨桥认定为“榫铆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
  绝大多数风雨桥都跨越纵横交织的水系,桥自身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坪坦风雨桥多是由桥墩、桥身、桥廊和桥亭组合而成。无论是梁桥还是拱桥,一般都建有桥墩,用以承载桥面和桥跨部分的重量、分隔和支撑桥孔。桥墩常就地取材,采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用糯米、熟石灰拌桐油做粘合剂。桥墩一般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桥墩下部上游方向大都设有三角尖形找头(分水尖)以利分水,而下游方向的找头则形式多样,或为弧形,或为平形。这些桥墩的结构设计所反映的桥梁设计理念,显示了古代侗族人民早已掌握了深厚的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知识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很好地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桥身多半用老杉木伸臂托梁的方法架设,以达到桥的跨度。桥廊多采用青石或砾石干砌成挡水金刚墙,其上承载木梁架,铺垫木板或石板,建四柱三间排架廊庑式通廊,在桥两端或中间建亭,或只有廊道,屋面覆小青瓦挂白檐,极具侗乡地方特色。
  每座风雨桥在建造时因地制宜,采取的技术又各有不同。 龙桥整座桥成弧形横亘于坪坦河上,桥体采用伸臂梁木架和叠梁木架式,科学地解决了桥体的净跨和分力荷载。原造桥基时,先在河床东边用松木作桩围合成栅栏并向栏圈内抛置大量石块形成垒石墩,再在石墩上部干砌青石板,使桥基与桥墩平稳固结。这种作法在侗族地区造桥工艺中称“木桩围栏固基法”,真是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龙桥的建造工艺,是研究侗民族地区桥梁营建历史和技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深受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建筑学专家学者称赞。
  普济桥为单孔伸臂梁式廊桥,桥的两岸各一个半空心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然而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龙。用这种工艺修建木桥极为罕见,被桥梁专家誉为“桥梁化石”。当地老人说:当年坪坦古寨是湘桂边界古商道上物资集散码头,山外的“洋货”经船过洞庭、入沅水运到这里以后,只能改为力夫肩挑运往桂北。水运繁忙,侗族工匠选择这种设计修桥,为的是不影响船只通航。
  文星桥始系单孔叠梁木构架廊桥,是风雨桥中罕见不用桥墩的,它在桥身建造方面采用侗族吊脚楼工艺中的“挑梁代柱外展法”,桥两头的路基一改通常的条石砌墙,而用巨大的河卵石垒成,在没有水泥结固的年代,这些圆溜溜的大卵石砌成的石墙百年不塌,简直是个奇迹。
  风雨桥蕴藏着独特的文化隐喻
  坪坦风雨桥集桥、廊、亭、塔、楼、阁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桥状似长廊,两侧有凳,遭风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风雨桥。事实上,风雨桥乃郭沫若先生的命名,在当地叫花桥、福桥或风水桥。
  古老的侗乡山寨,无溪(河)不花桥。
  侗族所居住的地域,古称溪峒之地,山环水绕,沟壑溪流遍布于道途、田畴、山野之间。为了交通上的需要,人们就会在必要的地方架桥,在溪流密布的侗乡,一个寨子往往需要建多座桥,才能够满足人们交通的需要。风雨桥除了供人们躲避风雨、歇息乘凉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和丰富的文化隐喻。
  侗族建村寨极讲究风水地势,既要依山又必傍水,但为了不让风水福气随水流去,每寨都要在寨边的溪河上建一座桥来“堵风水、拦村寨”,侗家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村寨平安,又能让财富积聚,所以桥上大都设有神龛,让神灵镇桥护寨。因此,风雨桥也被称为“福桥”。一座座“福桥”与侗寨标志性建筑的鼓楼、吊脚楼民居遥相呼应,有机地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突出了人居环境之美,也体现了风雨桥的选址兼顾实用功能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说,坪坦风雨桥它是桥,横跨河流,联结两岸;它又不仅仅是桥,造型如长龙,是一方风水要素,象征着保护一方平安的力量,寄托着人们带来福气的企盼;它是廊,既能给人避风挡雨、遮阴躲阳;它又不仅仅是廊,它能给人启蒙教育和美的熏陶,因为桥廊内绘的壁画是那么丰富多彩;它是塔,桥面长廊上座座宝塔,飞檐翘角,彩绘雕塑;它又不仅仅是塔,它真像一座民间艺术陈列馆。
  它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桥上往往设有文昌、关圣、土地的神龛,逢年过节,村人都要前来拜祭,祈求平安,何况,侗民族信奉“万物有灵”,桥本身也是祭祀敬奉的对象;它是公共外交场所,村人在此互通有无,交换资讯,讨论集体事务,迎送亲友,每遇重大庆祝活动时,全村各户都端来“拿手菜”,在桥上摆出“合拢宴”;它是休憩交友的场所,常年有人义务供应凉开水,村人在劳作之余在此歇息,疲惫路人在此整休饮水,青年男女在此对唱情歌,互表衷肠。
  风雨桥是侗寨的“神”,在侗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管老幼,人人都是它自觉的守卫者。有资料显示,自清代至今,其间也进行过多次维修,村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大小或捐资或出力——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积德积福行为。为此,相关贡献一律勒石为据,传之后世。这种管理和保护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也才保有这批“建筑活化石”。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文化的象征。
  每一座风雨桥都有各自的桥姿和名号,大都用匾额署其桥名。匾额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采激扬,情趣盎然,将中国古老文化包蕴其中。尤其是风雨桥的诗文对联、书法篆刻与建筑装饰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于一炉,以其多变的式样、高度艺术化的风格与雄伟壮观的风雨桥桥梁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的典范。许多风雨桥的桥头都有一定的装饰,这些装饰不仅具有增强桥头美感和表现造桥艺术的效果,还反映了造桥者当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
  如今,坪坦风雨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人们从四面八方络绎而至,在古香古韵的风雨桥漫步,静静地领略侗族文化的多彩神韵。
  坪坦风雨桥历经风雨剥蚀,岁月洗礼,年复一年静静地伫立在河面上。每一座古桥仿似一位面容沧桑而又淡定、睿智的老人在轻轻诉说一段段历史兴亡,在缓缓讲述一个个过往故事。风雨桥沉淀了中华古国的文化底蕴,熔铸了华夏民族的灿烂文明,见证了湖南交通发展的历史进程,记载了三湘古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和智慧,凝聚了厚重的湖湘文化。斯人已矣,古桥独存。活在当下的我们能为古桥所做的就是竭力保护这些历史遗存,让历史的点滴在古桥中得以延续。
  令人欣喜的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最近正式公布并批准实施《湖南省坪坦风雨桥保护规划》,要求当地将坪坦风雨桥的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注重对坪坦风雨桥文化景观、文化信息、自然环境的研究、发掘和保护,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坪坦风雨桥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也为通道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报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风险。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经济的大潮,作为资本市场的先行者,报业类上市公司明
危难之时,信心是最稀缺的资源,清醒是最可贵的品质。面对极限挑战,缺乏信心支撑,没有强大的内心,就很难从没顶的负能量中挺身而出。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
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调研时重提毛泽东当年“进京赶考”,指出今天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这既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重要警示,也是号召全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正确作答。  坚定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对于未来生活的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清水塘,湖南韶山市人。毛岸英的童年时代很艰辛。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从小跟着父母四处奔波,过着“吃百家饭,行万里路”的生活。8岁时,与母亲杨开慧
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中有许多有关徽州文化的内容,其中《倚杖寄》和《泛叶寄》两寄最能突出徽州文化的发展。《倚杖寄》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徽州的山水文化、农业文化,从中可以
依据获取的热导率测量数据和多波束数据所反映的海底地貌特征,分析了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粒级以及区域地貌特征对热导率分布的控制作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胶东地区岩浆活动异常活跃,为胶东地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及热源。通过研究栖霞周边金矿区资料,各NE向断裂如西林-陡崖断裂、
课堂话语串连起了课程与学生,它是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用于表达教学内容和授课意图的特定话语,也是学生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主要通道。传播学的课堂中充满了理论、陌生人名与案
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深部水体流通状况以及表层水体生产力密切相关。表层生产力与深部流通性变化影响着有机碳-呼吸CO2的转化及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转移,最终与大气CO2分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