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释
沐着清风,迎着夕阳,或坐在阳台,或坐于窗前,手捧一本书,在文字里遨游驰骋,在书海里畅想未来,这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现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风起云涌,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手捧手机,或坐于电脑桌旁,借助电子图书进行阅读。纸质书和电子图书哪个更好?一时众说纷纭: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是精神追求的载体,各有优劣,只要真心去阅读,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学、文化素养,都能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正如古人所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学生佳作一
书香四溢,纸韵迷人
◎马 佳
翻阅书籍,书香萦绕鼻息,纸韵在一张一页间升腾。书籍不仅是提升知识的工具,更是我们精神升华的介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是,如果书香、纸韵在黑暗中尘封,我们将从哪里获得精神食粮?
一页页纸汇集成册,供我们在知识的殿堂中畅游;一本本书折叠成梯,供我们走向成功的巅峰。当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席卷而来时,追求时尚的人们丢弃了手中的纸质书籍,让它在角落里蒙了灰,发了黄。没有了书香,我们如何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没有纸韵的熏陶,我们如何用书籍来自净面目?沉湎于电子产品,我们如何远离浮躁与喧嚣?
纸质书,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虽生于知识匮乏的农村,却从未远离书籍。从诸子百家到《诗经》《离骚》,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现代文学到西方文化,莫言无不涉猎。试想,莫言如果从不抱读纸质书籍,闲暇时上上网,聊聊天,低头看手机,他从哪里汲取前人的知识,吸收他们的思想精髓?他又如何成就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之殊荣?
纸质书,是民族自强的灯塔。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严复,抱读纸质书,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自然学科等,并最终著成《天演论》。严复带着救国的灵魂,抱读西方一本本典籍,并以《天演论》唤醒中国人沉睡的心灵,伴着书香开始了寻求真理,探索中国自强之路。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本本的书籍,中国是否还在盲目自大中蔑视西方蛮夷?中国又能否在危机中崛起,开创美好的未来?
文化如同一座花园,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适当地选用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亦能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如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潮涌过,一潮又来,将纸质书籍冲击得七零八落。很多人抱着电子产品不放,成为了手机控、低头族,根本无暇甚或根本不愿读纸质书,这是令人担忧的。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捧一本纸质书,品一壶香茗,静坐于书房窗前,在悠闲中轻嗅四溢书香,领略迷人纸韵,自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析
这篇文章前两个自然段说明了纸质书的重要性,并通过几个反问句,说明了不读纸质书的危害。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列举莫言和严复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抱读纸质书的重要作用。第五自然段作者辩证地评价了电子产品的利弊,同时指出现如今我国的读书现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多读纸质书。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严谨,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二
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李 敏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古人这种劝勉他人潜心读书的行为,我虽然向来不以为然,但也深知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
捧一縷书香,才能感受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伤;捧一缕书香,才能感受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艰辛。如今,我们有许多种阅读方式,而我只愿选择最传统的读书方式:手捧纸质书本,享受与古圣贤对话的乐趣,于墨海书香中品味文学之美!
我记得严歌苓在思考美化灵魂的途径时曾经写下:“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我们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样强大的功效是无法通过手机电脑的屏幕获得的。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于墨海书香中寻觅一片净土,无须附庸风雅地泡一杯香茗,只要我们不浮不躁,用心感受纸质书籍的魅力就好。
翻开或厚或薄的书卷,嗅一下墨香纸韵,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境界;体会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心情;品味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情怀;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在古今中外的无数佳作中流连,感受着大家风采,释放着心中的书生意气。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情怀的象征,它能够让我们的精神花园变得绚丽多彩。然而,这样的情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人或拿着手机成为手机控,或坐在电脑前被游戏迷惑。现如今,读纸质书的人很少,人们大多通过电子图书在阅读,这样的“快读”是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阅读”的,是不会产生深入人心的力量的,因为它缺乏那一份情怀,那一份质朴。沉迷电子产品,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面对纸质书受冷落的现状,我们国家开始推广“全民阅读”。一家又一家24小时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爱书人士开始倡导阅读纸质书籍,全社会都呼唤人们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让这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推动文学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夕阳下山,氤氲升起,我愿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评析
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了阅读纸质书籍的重要作用,并用对比手法,说明电子图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差别,以及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第六自然段结合国家推广“全民阅读”,作者表达了对传统阅读模式回归的美好愿望。最后一段,再次点题,照应题目。整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三
纸中方知书滋味
◎于守云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手捧一卷书,倚在沙发上细细品读那蕴含作者特有情感的一字一句,定能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情真意切。将句词放在口中反复咀嚼品味,那份情意似乎更能冲破时空,透过薄薄的纸页萦绕于读者之间。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坚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媒介横空出世,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渐渐将人们包围。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通过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似乎纸质阅读将会渐渐衰落,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得不承认,电子阅读更方便快捷。但若是将电子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相比,我更迷恋后者,只因这种传统阅读方式中的质感与别样情怀,远非电子阅读可比。
第一本睡前读物,第一篇童话故事,第一份自己的习作……纸质书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也因此有了分量,甜蜜地压在我的心上,贯串了我的整个成长时光。墨印文字或轻或重,勾勒交织出独属青春阅读的风采。相比电子书,一本本古朴的纸质书更能见证岁月的流逝。
纸质阅读不能衰落,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纸质书籍仍是我乃至千万人心中从未改变的挚爱。我曾一度固执地认为,即便是同样的内容,阅读纸质书籍更能引起共鸣。清新温暖的白底,清晰沉静的黑字,在纸张的温室里相互触碰、交触、发酵,酿出迸发的才思,酿出深刻的感悟。那每一声纸张翻动时发出的脆响,都仿佛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亲密交流,于是那一段段文字不再是文字,那书也不仅仅是书了。
相反,用电子产品阅读,我常会产生浮躁之感。窄小的屏幕,刺眼的亮光,往往一章还未读完,便产生了视觉疲劳,来不及细细咀嚼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便匆匆掠过。这种“快餐式阅读”,虽说迅速便捷,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休闲,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这种快餐文化好像是汉堡包,问世至今,仍然是简简单单的面包夹肉,徒留乏味罷了。思及此,真叫人叹息。
午后阳光正好,不如捧一卷书细细品读。青春路上,不如让阅读铺满前程,让文字于纸上浸润心灵。一卷书,一段故事,一场青春!
评析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指出了电子阅读与纸质书的区别:电子阅读会让人“产生浮躁之感”,而阅读纸质书更容易引起共鸣。作者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感受现身说法,呼吁读者要“手捧一卷纸质书细细品读”。文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阅读的呵护之情。语言也比较生动形象,开头和结尾的描写,画面感很强,两相呼应,相得益彰。
沐着清风,迎着夕阳,或坐在阳台,或坐于窗前,手捧一本书,在文字里遨游驰骋,在书海里畅想未来,这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现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风起云涌,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手捧手机,或坐于电脑桌旁,借助电子图书进行阅读。纸质书和电子图书哪个更好?一时众说纷纭: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是精神追求的载体,各有优劣,只要真心去阅读,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学、文化素养,都能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正如古人所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学生佳作一
书香四溢,纸韵迷人
◎马 佳
翻阅书籍,书香萦绕鼻息,纸韵在一张一页间升腾。书籍不仅是提升知识的工具,更是我们精神升华的介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是,如果书香、纸韵在黑暗中尘封,我们将从哪里获得精神食粮?
一页页纸汇集成册,供我们在知识的殿堂中畅游;一本本书折叠成梯,供我们走向成功的巅峰。当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席卷而来时,追求时尚的人们丢弃了手中的纸质书籍,让它在角落里蒙了灰,发了黄。没有了书香,我们如何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没有纸韵的熏陶,我们如何用书籍来自净面目?沉湎于电子产品,我们如何远离浮躁与喧嚣?
纸质书,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虽生于知识匮乏的农村,却从未远离书籍。从诸子百家到《诗经》《离骚》,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现代文学到西方文化,莫言无不涉猎。试想,莫言如果从不抱读纸质书籍,闲暇时上上网,聊聊天,低头看手机,他从哪里汲取前人的知识,吸收他们的思想精髓?他又如何成就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之殊荣?
纸质书,是民族自强的灯塔。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严复,抱读纸质书,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自然学科等,并最终著成《天演论》。严复带着救国的灵魂,抱读西方一本本典籍,并以《天演论》唤醒中国人沉睡的心灵,伴着书香开始了寻求真理,探索中国自强之路。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本本的书籍,中国是否还在盲目自大中蔑视西方蛮夷?中国又能否在危机中崛起,开创美好的未来?
文化如同一座花园,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适当地选用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亦能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如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潮涌过,一潮又来,将纸质书籍冲击得七零八落。很多人抱着电子产品不放,成为了手机控、低头族,根本无暇甚或根本不愿读纸质书,这是令人担忧的。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捧一本纸质书,品一壶香茗,静坐于书房窗前,在悠闲中轻嗅四溢书香,领略迷人纸韵,自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析
这篇文章前两个自然段说明了纸质书的重要性,并通过几个反问句,说明了不读纸质书的危害。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列举莫言和严复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抱读纸质书的重要作用。第五自然段作者辩证地评价了电子产品的利弊,同时指出现如今我国的读书现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多读纸质书。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严谨,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二
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李 敏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古人这种劝勉他人潜心读书的行为,我虽然向来不以为然,但也深知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
捧一縷书香,才能感受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伤;捧一缕书香,才能感受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艰辛。如今,我们有许多种阅读方式,而我只愿选择最传统的读书方式:手捧纸质书本,享受与古圣贤对话的乐趣,于墨海书香中品味文学之美!
我记得严歌苓在思考美化灵魂的途径时曾经写下:“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我们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样强大的功效是无法通过手机电脑的屏幕获得的。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于墨海书香中寻觅一片净土,无须附庸风雅地泡一杯香茗,只要我们不浮不躁,用心感受纸质书籍的魅力就好。
翻开或厚或薄的书卷,嗅一下墨香纸韵,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境界;体会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心情;品味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情怀;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在古今中外的无数佳作中流连,感受着大家风采,释放着心中的书生意气。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情怀的象征,它能够让我们的精神花园变得绚丽多彩。然而,这样的情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人或拿着手机成为手机控,或坐在电脑前被游戏迷惑。现如今,读纸质书的人很少,人们大多通过电子图书在阅读,这样的“快读”是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阅读”的,是不会产生深入人心的力量的,因为它缺乏那一份情怀,那一份质朴。沉迷电子产品,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面对纸质书受冷落的现状,我们国家开始推广“全民阅读”。一家又一家24小时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爱书人士开始倡导阅读纸质书籍,全社会都呼唤人们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让这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推动文学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夕阳下山,氤氲升起,我愿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评析
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了阅读纸质书籍的重要作用,并用对比手法,说明电子图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差别,以及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第六自然段结合国家推广“全民阅读”,作者表达了对传统阅读模式回归的美好愿望。最后一段,再次点题,照应题目。整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三
纸中方知书滋味
◎于守云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手捧一卷书,倚在沙发上细细品读那蕴含作者特有情感的一字一句,定能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情真意切。将句词放在口中反复咀嚼品味,那份情意似乎更能冲破时空,透过薄薄的纸页萦绕于读者之间。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坚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媒介横空出世,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渐渐将人们包围。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通过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似乎纸质阅读将会渐渐衰落,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得不承认,电子阅读更方便快捷。但若是将电子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相比,我更迷恋后者,只因这种传统阅读方式中的质感与别样情怀,远非电子阅读可比。
第一本睡前读物,第一篇童话故事,第一份自己的习作……纸质书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也因此有了分量,甜蜜地压在我的心上,贯串了我的整个成长时光。墨印文字或轻或重,勾勒交织出独属青春阅读的风采。相比电子书,一本本古朴的纸质书更能见证岁月的流逝。
纸质阅读不能衰落,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纸质书籍仍是我乃至千万人心中从未改变的挚爱。我曾一度固执地认为,即便是同样的内容,阅读纸质书籍更能引起共鸣。清新温暖的白底,清晰沉静的黑字,在纸张的温室里相互触碰、交触、发酵,酿出迸发的才思,酿出深刻的感悟。那每一声纸张翻动时发出的脆响,都仿佛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亲密交流,于是那一段段文字不再是文字,那书也不仅仅是书了。
相反,用电子产品阅读,我常会产生浮躁之感。窄小的屏幕,刺眼的亮光,往往一章还未读完,便产生了视觉疲劳,来不及细细咀嚼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便匆匆掠过。这种“快餐式阅读”,虽说迅速便捷,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休闲,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这种快餐文化好像是汉堡包,问世至今,仍然是简简单单的面包夹肉,徒留乏味罷了。思及此,真叫人叹息。
午后阳光正好,不如捧一卷书细细品读。青春路上,不如让阅读铺满前程,让文字于纸上浸润心灵。一卷书,一段故事,一场青春!
评析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指出了电子阅读与纸质书的区别:电子阅读会让人“产生浮躁之感”,而阅读纸质书更容易引起共鸣。作者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感受现身说法,呼吁读者要“手捧一卷纸质书细细品读”。文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阅读的呵护之情。语言也比较生动形象,开头和结尾的描写,画面感很强,两相呼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