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VS电子图书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释
  沐着清风,迎着夕阳,或坐在阳台,或坐于窗前,手捧一本书,在文字里遨游驰骋,在书海里畅想未来,这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现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风起云涌,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手捧手机,或坐于电脑桌旁,借助电子图书进行阅读。纸质书和电子图书哪个更好?一时众说纷纭: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是精神追求的载体,各有优劣,只要真心去阅读,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学、文化素养,都能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正如古人所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学生佳作一
  书香四溢,纸韵迷人
  ◎马 佳
  翻阅书籍,书香萦绕鼻息,纸韵在一张一页间升腾。书籍不仅是提升知识的工具,更是我们精神升华的介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是,如果书香、纸韵在黑暗中尘封,我们将从哪里获得精神食粮?
  一页页纸汇集成册,供我们在知识的殿堂中畅游;一本本书折叠成梯,供我们走向成功的巅峰。当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席卷而来时,追求时尚的人们丢弃了手中的纸质书籍,让它在角落里蒙了灰,发了黄。没有了书香,我们如何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没有纸韵的熏陶,我们如何用书籍来自净面目?沉湎于电子产品,我们如何远离浮躁与喧嚣?
  纸质书,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虽生于知识匮乏的农村,却从未远离书籍。从诸子百家到《诗经》《离骚》,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现代文学到西方文化,莫言无不涉猎。试想,莫言如果从不抱读纸质书籍,闲暇时上上网,聊聊天,低头看手机,他从哪里汲取前人的知识,吸收他们的思想精髓?他又如何成就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之殊荣?
  纸质书,是民族自强的灯塔。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严复,抱读纸质书,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自然学科等,并最终著成《天演论》。严复带着救国的灵魂,抱读西方一本本典籍,并以《天演论》唤醒中国人沉睡的心灵,伴着书香开始了寻求真理,探索中国自强之路。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本本的书籍,中国是否还在盲目自大中蔑视西方蛮夷?中国又能否在危机中崛起,开创美好的未来?
  文化如同一座花园,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适当地选用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亦能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如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潮涌过,一潮又来,将纸质书籍冲击得七零八落。很多人抱着电子产品不放,成为了手机控、低头族,根本无暇甚或根本不愿读纸质书,这是令人担忧的。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捧一本纸质书,品一壶香茗,静坐于书房窗前,在悠闲中轻嗅四溢书香,领略迷人纸韵,自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析
  这篇文章前两个自然段说明了纸质书的重要性,并通过几个反问句,说明了不读纸质书的危害。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列举莫言和严复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抱读纸质书的重要作用。第五自然段作者辩证地评价了电子产品的利弊,同时指出现如今我国的读书现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多读纸质书。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严谨,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二
  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李 敏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古人这种劝勉他人潜心读书的行为,我虽然向来不以为然,但也深知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
  捧一縷书香,才能感受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伤;捧一缕书香,才能感受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艰辛。如今,我们有许多种阅读方式,而我只愿选择最传统的读书方式:手捧纸质书本,享受与古圣贤对话的乐趣,于墨海书香中品味文学之美!
  我记得严歌苓在思考美化灵魂的途径时曾经写下:“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我们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样强大的功效是无法通过手机电脑的屏幕获得的。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于墨海书香中寻觅一片净土,无须附庸风雅地泡一杯香茗,只要我们不浮不躁,用心感受纸质书籍的魅力就好。
  翻开或厚或薄的书卷,嗅一下墨香纸韵,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境界;体会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心情;品味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情怀;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在古今中外的无数佳作中流连,感受着大家风采,释放着心中的书生意气。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情怀的象征,它能够让我们的精神花园变得绚丽多彩。然而,这样的情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人或拿着手机成为手机控,或坐在电脑前被游戏迷惑。现如今,读纸质书的人很少,人们大多通过电子图书在阅读,这样的“快读”是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阅读”的,是不会产生深入人心的力量的,因为它缺乏那一份情怀,那一份质朴。沉迷电子产品,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面对纸质书受冷落的现状,我们国家开始推广“全民阅读”。一家又一家24小时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爱书人士开始倡导阅读纸质书籍,全社会都呼唤人们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让这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推动文学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夕阳下山,氤氲升起,我愿捧一缕书香,享精神愉悦。
  评析
  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捧一缕书香,能享精神愉悦;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了阅读纸质书籍的重要作用,并用对比手法,说明电子图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差别,以及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第六自然段结合国家推广“全民阅读”,作者表达了对传统阅读模式回归的美好愿望。最后一段,再次点题,照应题目。整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言形象生动。   学生佳作三
  纸中方知书滋味
  ◎于守云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手捧一卷书,倚在沙发上细细品读那蕴含作者特有情感的一字一句,定能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情真意切。将句词放在口中反复咀嚼品味,那份情意似乎更能冲破时空,透过薄薄的纸页萦绕于读者之间。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坚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媒介横空出世,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渐渐将人们包围。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通过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似乎纸质阅读将会渐渐衰落,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得不承认,电子阅读更方便快捷。但若是将电子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相比,我更迷恋后者,只因这种传统阅读方式中的质感与别样情怀,远非电子阅读可比。
  第一本睡前读物,第一篇童话故事,第一份自己的习作……纸质书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也因此有了分量,甜蜜地压在我的心上,贯串了我的整个成长时光。墨印文字或轻或重,勾勒交织出独属青春阅读的风采。相比电子书,一本本古朴的纸质书更能见证岁月的流逝。
  纸质阅读不能衰落,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纸质书籍仍是我乃至千万人心中从未改变的挚爱。我曾一度固执地认为,即便是同样的内容,阅读纸质书籍更能引起共鸣。清新温暖的白底,清晰沉静的黑字,在纸张的温室里相互触碰、交触、发酵,酿出迸发的才思,酿出深刻的感悟。那每一声纸张翻动时发出的脆响,都仿佛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亲密交流,于是那一段段文字不再是文字,那书也不仅仅是书了。
  相反,用电子产品阅读,我常会产生浮躁之感。窄小的屏幕,刺眼的亮光,往往一章还未读完,便产生了视觉疲劳,来不及细细咀嚼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便匆匆掠过。这种“快餐式阅读”,虽说迅速便捷,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休闲,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这种快餐文化好像是汉堡包,问世至今,仍然是简简单单的面包夹肉,徒留乏味罷了。思及此,真叫人叹息。
  午后阳光正好,不如捧一卷书细细品读。青春路上,不如让阅读铺满前程,让文字于纸上浸润心灵。一卷书,一段故事,一场青春!
  评析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指出了电子阅读与纸质书的区别:电子阅读会让人“产生浮躁之感”,而阅读纸质书更容易引起共鸣。作者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感受现身说法,呼吁读者要“手捧一卷纸质书细细品读”。文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阅读的呵护之情。语言也比较生动形象,开头和结尾的描写,画面感很强,两相呼应,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告诉我们,“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考试说明》对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立意要明确、正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立意要深刻和新颖。立意深刻,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给人以启示,发人深省。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高”自然是每一个写作者孜孜以求的,但在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人都应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爱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卡耐基)  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综合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爱好,人人皆有,且必须有。明代文学家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好”在张岱眼中,乃是“深情”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可以交往的前提,
期刊
2017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他们发现美好,鞭挞不公,书写真相;他们关注就是旺季,他们略过就是淡季。  何为记者 他们说  范长江,青年时代走出书斋,以笔杆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是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
期刊
爱好,人皆有之。纵是那深居简出的隐士,亦有采一支绽放篱边的秋菊、饮一樽封藏已久的佳酿的闲情,美景佳酿,让人陶醉其中。然而,万事皆有“度”,一旦将“所爱”上升为“所溺”,则会适得其反,它带来的不是享受,而是无尽的祸患。  古人云:“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万事万物皆须遵循适度的规则。度,就犹如秩序的锁链,禁锢着人们无尽的欲望。  欲望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沉溺于身外之物。古人云:“溺爱者不明,贪得
期刊
主题阐释  “称呼”里有大讲究,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平凡普通的称呼折射出的是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淡泊无私的人生境界。愚者图虚名,智者务其实,当下摒除浮躁、讲求实干的精神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下水作文  此事不关名和利  陶兴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纪晓岚曾告诉乾隆,江面上共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曰利。 
期刊
最近,新华社的一个公众号火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获得1万多的点赞数。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是诗歌,是一群小学生写的十几首儿童诗。网友们对此纷纷评论,“没看完就甘拜下风,看完就臣服了”“小编,麻烦你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给我上堂课”“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美,直戳心窝,忍不住看哭了”。  快来赏读一首:  要是笑过了头  你就会飞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就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回到地面》  多维
期刊
文题呈现  也许你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备感厌烦,出言不逊;也许你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怀恨在心;也许你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绝交,势不两立;也许你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破口大骂……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原文
期刊
《绵蛮》有云:“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此诗中,作者表达了对帮助他的贵族的感激之情。可在当今社会,像他这种感激之情常被人们忽略。有些人早已习惯享受别人的付出,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不仅不心存感恩,还恶言、恶行相向。不懂感恩是可怕的,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会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自绝于世人,自食苦果。  我们应该让感恩之心常伴左右,而这世上最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父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遭受苦难,遇上生活的“瓶颈期”,这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沉淀自己,放下浮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时,学生宿舍是四人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心写作。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天天高谈阔论,到处清谈吹嘘,而是选择摈弃外界浮华,潜心写作。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唱歌,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
期刊
小说是高中生喜欢尝试的一种文体。进行小说创作时,可以用文字构筑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可以折射生活,聚世间万物于笔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往往将精力投注在情节构思上,希望以精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而忽视了小说的其他因素。事实上,只有情节主干的小说犹如没有花叶的枯枝,会显得干瘪单调,一篇优秀的小说还需要“闲笔”的烘托,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鲁迅的《祝福》在描写鲁镇的典型环境上,有许多高明的技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