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莱曼:《永相随》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拉·布莱曼是继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和多明戈之后世界乐坛涌现出的另一个天后级人物。她与安德鲁·波切里被称为是跨越古典与流行的标志性艺人。在世界歌坛风行的古典、流行歌曲互相交融的今天,莎拉·布莱曼无疑站在了这个潮流的最前沿。她曾创造了单曲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张的惊人记录。
   莎拉·布莱曼196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3岁开始学习舞蹈,13岁首度便参加了伦敦琴卡迪利剧院《我与亚伯特》舞台剧的演出,随后又加入了舞蹈团体,演出过《潘神一族》和《丑闻》,后来在新伦敦剧院参与《猫》剧的原创和演出。在嫁给当今最重要的享有盛名的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韦伯后,她开始演唱古典音乐并很快崭露头角,她同歌王多明戈一同演唱韦伯的《安魂曲》,并因《歌剧魅影》一剧而成为耀眼的音乐剧明星。此后,她参加了劳埃·韦伯的新剧《爱的真相》、查尔斯·史特洛斯的儿童歌剧《夜莺》、韦伯的《歌舞剧》及《旋转木马》等剧目的演出。另外她还发行过许多跨界音乐专辑如《逝去的歌》、《卸除防备》、《末期的歌》以及《永相随》。专辑中的两首歌曲是她和近年来在歌剧界极受欢迎的青年男高音荷西·库拉一同演唱的。而最令人心动的主打歌《永相随》则是她和意大利天王级的男高音流行歌手波切里一起合唱的。
   这首单曲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古典与流行音乐两个领域。关于这首《永相随》还有一个感人的传奇故事:《永相随》这首曲子是德国拳王亨利·马克斯为告别他传奇的职业生涯而特别邀请他最钟爱的女歌手莎拉演唱的。莎拉在接受了这个委托后,再由她挑选了这首意大利歌曲并指名与波切里合唱。然而在这场1996年11月举行的拳赛中亨利意外失手,当他登场谢幕时,《永相随》那动人的旋律同时响起,莎拉伤感的歌声令闻者莫不动容。《永相随》除了出色的音乐表现外,专辑的录音也靓到极致。在伦敦交响乐团的伴奏衬托下,莎拉飘逸的歌声如同仙乐。许多人惊叹道:莎拉的歌喉美得叫人心悸。
   歌曲是由两个形成鲜明的对比部分组成,G大调,4/4拍,前奏旋律来自第二部分的主题乐句,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弦乐小提琴的弱进到八度转强,以及圆号在三连音上的弱奏,营造了一个如梦境般的氛围。交响乐的伴奏奠定了辉煌而华丽的基调。第一个部分的前两个乐句相同,节奏密集而工整,连续八拍的八分音符的使用,表现了迫切的、急于诉说的情绪,而两个二分音符的使用,使乐曲连贯而平稳,同时带有梦幻般的色彩,宛如一个人在喃喃诉说。而后的多个乐句,节奏较为自由,或稀松,或紧凑,没有明显起伏的旋律线,音乐偶尔跳动后又回到平稳。舒缓的背景音乐加上莎拉飘逸的歌声,充分表现了歌曲的缠绵意境。第一部分的尾音没有落在主音上,而是落在了“7”上,也没有加以延长,而是加入了两拍休止符,显示高潮来临前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之后歌曲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全曲的主题,同时也是高潮。该部分由基本相同的两个大乐句组成,与第一部分迥异。音域也从中低音区逐步跨到高音区,节奏舒缓,音域开阔。撼动心魄的旋律与高亢起伏的歌声,在交响乐由弱渐强,由低渐高的伴奏下动人心魄。架子鼓在此处进入后,小军鼓在乐章开阔处以节奏形态与交响乐产生了既对比又融合的效果。此后,歌曲出现了以第一部分为基础而变化的乐句,之后,又回到第二部分。两大乐句后转入A调,并且在这部分加进了和声,将莎拉的歌声衬托得悠扬、激越而又丰满。接着铜管乐用越来越强的力度,蕴含着的张力,将歌曲推向高潮。在不断的重复中,打击乐加强力度,在每一个小节中重击吊钹,增加了歌曲辉煌的气势。整首歌曲在高音区级进音级到高八度的主音上结束,并且长达十五拍之久。莎拉美妙的、天籁般的声音也在这最后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歌声是充满激情的呼唤,也是古典与流行歌曲唱法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9月21日至9月24日,第11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议在兰州举行。会议承办方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王耀华教授致开幕词。此次参会有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印度、德国、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九个国家的学者。共90余人。其中中国参会代表70余人。  会议收到论文92篇,宣读论文69篇,研究领域涉及民间音乐研究(乐器与器乐研究、传统戏曲与曲艺研究、乐舞研究)、宗教仪
期刊
“中秋”音乐会也可以做成品牌    相对于充满中国特色的“大型综艺晚会”概念,我在这里讨论的音乐会演出形态还是有一个所谓“高雅艺术”的界定,只是这个“界定”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它更多来自于一个文化评论家的主观感受,是否具有说服力,自然取决于见仁见智者的立场与视角,如能抛砖而得玉自是求之不得的幸事了。  媒体报道及随处可见的广告已经掀起不小波澜,甚至引来比较有趣的争议,比如范竞马、张艺、孙颖迪、吕思
期刊
“我数到十。……”冷酷的语调,凶残的毫无人性痕迹的面孔。  “一!”枪口同时对准了一个无辜的弱女子头部。  被绑在对面椅子上的伊森,面容几乎变了形。泪水,恳求,说理,争辩,甚至对持枪者发出恫吓,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二,三,四,……,冰冷的数字依然按照最自然不过的顺序一个接一个,从罪恶之徒的口中吐出。  “……,十!”——接着一声无情的枪响。  伊森眼睁睁看着新婚妻子朱丽亚“惨死”在自己面前。  
期刊
滕矢初著作《穿越艺术》新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滕矢初多年艺术生活和教育理念的梳理和总结。  《穿越艺术》一书共分3章:漫话音乐、漫话学习与教育、漫话人生。每章又包括一些很有吸引力的小节,如超越时空的音乐语言、音乐滋润人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我心目中的音乐家、借用别人的知识和智慧、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用魅力传播知识与美德、竞争中的敌和友、自知之明和敬畏精神、呼唤仁爱之心、做团
期刊
10月22日至31日厦门爱乐乐团出访台湾,在台湾演出三场交响音乐会。除了在台北和桃园将由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执棒指挥演出整部《土楼回响》之外,她还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并与三位杰出的台湾音乐家(长笛家:林薏蕙、张翠琳和钢琴家陈毓襄)友情合作两部经典协奏曲,在高雄还将执棒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乐团艺术副总监王钧时将指挥一部表现天津风情的序曲《春满海河》,并与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奖项的年轻钢琴家鲍天
期刊
李双松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师。近年来,由于学院加强了流行音乐专业方面的教学力度,李双松在流行音乐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的三名选手过阳阳、唐璐璐、王隽均出自她的门下。她的另一位学生许飞参加2006年的超级女声进入了全国前6名。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的首张个人专辑《永恒的爱恋》也已发行。  这张专辑融入了李双松多年教学与舞台的经验。专辑中
期刊
因无知(不知道歌词艺术如此的玄奥)和不满(不满意当下歌坛流行的肤浅、苍白与甜腻),我投诗从词,业余专门写起了歌词。在持续的歌词创作实践中蒙得了一点体会。  什么体会,谓曰“创新”。凡艺术,唯新而美,唯新而存,唯新而行。  歌词创新是一个大而广之的题目,我自然无力条分缕析。我只是在具体的歌词文本的构思酝酿成篇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做好“三个创新”。  一是做到做好“原始创新”。就是面对要去表现的题
期刊
功利心太强会影响电影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提起旅德作曲家苏聪,人们首先想到电影《末代皇帝》。苏聪因创作《末代皇帝》音乐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也因此成为德国-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原德国巴登-福登堡州电影音乐学院)斯图加特市音乐高等学院电影及媒介音乐联合制作专业的终身教授。但作为一个志向广泛的作曲家,电影音乐不足以满足苏聪内心情感世界,教学之余,他将创作的热情投向歌剧、舞剧、多媒体音乐剧以及
期刊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至于其诞生的先后,却有着不同的情况。但是,最普遍的现象是:作曲者自己去找喜爱的歌词,通过它把自己的激情表达出来。因此,作曲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挑选一些自己喜爱且富于音乐性的歌词。但我仍想强调一下,作曲者首先应该有感受,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动,从而激发出创造欲望。   一、作曲者享有选择题材的自由。每个人具有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积累,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生活。但要
期刊
听多了歌手们飘渺云端的高音声线,忽然对低音声线着迷了。  女声中的纯粹低音声线是极不容易发现的,要几十年才真正出一个;而从声乐角度上看,蔡琴徐小凤关牧村德德玛她们都属于“女中音”声线。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女中音”,习惯于被当成了“女声低音炮”。  蔡琴的歌声被弄成发烧唱碟,好象在十几年前就出现了。蔡琴的歌声中,似乎从来都是不动声色的,她只是恰到好处地把声音悠扬地旋转着拐一下,但决不往高音区拔,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