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无疑会对他们思想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渗透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加之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教育问题,而如何对传统思想教育进行改造和创新更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就全球化这个概念而言,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 1985 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用这个词形容前二十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迄今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在国内外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而这一过程,使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动摇
2007年,北华大学对部分在校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思想状况调查〔本文后面所引资料未注明的都来自这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通过调查,反映出我们几十年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与过去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比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结论已经过时”或者“说不清楚”。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实用主义”,是一些讲话和谈话,谈不上已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或“说不清”。这些数据说明,对某些学生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是“进了教材”,“进了课堂”,而没“进头脑”,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仍存在这样那样的怀疑。由于对上述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科学性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必然产生消极影响。
2.国家意识淡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地域观念受到冲击与消解。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的整体。跨越时空的交流与交际,无疑会增强大学生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削弱了大学生们原有的国家地域观念,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世界公民而非一国公民来看待。二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容的民族、国家、政治、文化正受到冲击与削弱。中国“入世”后,各种异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已在不知不觉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从而使得中国文化或意识形态陷于“认同危机”中,而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种“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竟然毫无警觉。
3.民族自豪感、尊严感淡化
经济全球化引起人们存在方式的变化,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 所谓人的生存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如何真实的生存和如何对待生存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人首先是为追求和满足自身交往行为的社会化而存在,同时又把追求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而存在,并且还在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中存在。全球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的变化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它使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的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而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往意义上的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吸引和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的历史条件和教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必须通过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1.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学生,要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学习研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形势政策的学习理解,增强大学生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热点问题以及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的把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使他们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情怀,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实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2.兼收并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路
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积极借鉴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如日本把中国的传统儒家人文精神之长和西方文化的科学管理之长相结合;如新加坡非常重视德育的经验,由政府对德育统一指导,全面干预;再如欧美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此外,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
3.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信息时代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校来说,能否及时吸收来自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己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就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的思想变化随着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的今天,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学生思想变化的端倪,未雨绸缪,将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互联网赋予德育工作的巨大效能。同时,网络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更是一种创新。网络不但能进行跨地区、跨时空的交流,而且网络的交互性又极大地有利于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加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4.专业化、制度化的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本身存在着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相适应的现象;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有待加强;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不够理想,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所谓的重视都以口头为主,口惠而实不至。这非常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当然也就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学生身上,影响到高校的教育目标,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为此,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人员的培养选拔工作;要通过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等手段,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要在管理上、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确实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必须站在培养人才、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这是时代的呼唤。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就全球化这个概念而言,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 1985 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用这个词形容前二十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迄今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在国内外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而这一过程,使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动摇
2007年,北华大学对部分在校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思想状况调查〔本文后面所引资料未注明的都来自这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通过调查,反映出我们几十年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与过去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比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结论已经过时”或者“说不清楚”。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实用主义”,是一些讲话和谈话,谈不上已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或“说不清”。这些数据说明,对某些学生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是“进了教材”,“进了课堂”,而没“进头脑”,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仍存在这样那样的怀疑。由于对上述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科学性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必然产生消极影响。
2.国家意识淡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地域观念受到冲击与消解。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的整体。跨越时空的交流与交际,无疑会增强大学生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削弱了大学生们原有的国家地域观念,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世界公民而非一国公民来看待。二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容的民族、国家、政治、文化正受到冲击与削弱。中国“入世”后,各种异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已在不知不觉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从而使得中国文化或意识形态陷于“认同危机”中,而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种“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竟然毫无警觉。
3.民族自豪感、尊严感淡化
经济全球化引起人们存在方式的变化,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 所谓人的生存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如何真实的生存和如何对待生存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人首先是为追求和满足自身交往行为的社会化而存在,同时又把追求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而存在,并且还在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中存在。全球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的变化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它使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的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而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往意义上的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吸引和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的历史条件和教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必须通过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1.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学生,要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学习研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形势政策的学习理解,增强大学生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热点问题以及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的把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使他们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情怀,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实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2.兼收并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路
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积极借鉴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如日本把中国的传统儒家人文精神之长和西方文化的科学管理之长相结合;如新加坡非常重视德育的经验,由政府对德育统一指导,全面干预;再如欧美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此外,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
3.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信息时代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校来说,能否及时吸收来自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己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就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的思想变化随着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的今天,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学生思想变化的端倪,未雨绸缪,将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互联网赋予德育工作的巨大效能。同时,网络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更是一种创新。网络不但能进行跨地区、跨时空的交流,而且网络的交互性又极大地有利于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加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4.专业化、制度化的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本身存在着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相适应的现象;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有待加强;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不够理想,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所谓的重视都以口头为主,口惠而实不至。这非常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当然也就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学生身上,影响到高校的教育目标,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为此,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人员的培养选拔工作;要通过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等手段,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要在管理上、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确实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必须站在培养人才、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这是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