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语实践与文化体验是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朝鲜族村作为得天独厚的实习基地,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通过高校的文化宣传与推广,能够发展朝鲜族村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朝鲜族村;实习基地;校村合作
中图分类号:H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69-01
一、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专业遇到的问题
社会对于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对韩国语(朝鲜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在校期间播音员朗读式听力训练和教师标准书面语言的教授之外,还将在未来的职场和生活中,和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方言的人交流沟通,遇到大量的生活语言,包括形形色色的方言俚语。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往往会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提升,更需要接触像朝鲜族村这样切实的语言环境。
二、校村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院校方面,目前全国有近200所大专院校开设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其中东北三省有60余所,不出国门也能完成众多教学科研问题。
朝鲜族村方面,中国朝鲜族总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且都形成了朝鲜族自然村和行政村。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和韩国虽然国家不同,但民族相同。中国的朝鲜族与其文化同源,语言相通,延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因此就近选择朝鲜族村作为韩国语(朝鲜语)专业语言实习基地是最为得天独厚、经济实惠的学习和实践方式。校村合作将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特色民俗,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韩国语人才。
朝鲜族是中国1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二位。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目前趋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中60%以上居住在吉林省。改革开放后,农村朝鲜族村青壮年纷纷到大城市和国外打工,村里剩余人员呈现老幼结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陷入困境,挑战重重。
因此,针对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和朝鲜族村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亟待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创新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将朝鲜族民俗村建设为语言实习、实践、科研基地,这对于高校的韩国语(朝鲜语)语言研究、朝鲜族民俗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满足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的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往往缺少面向学生的口语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语言和民俗研究方面也受到局限。中国朝鲜族与朝鲜、韩国的风俗习惯一脉相承,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族村已发挥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与科研优势,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践行“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提供语言习得环境,让“教、学、做”一体化,贯穿于人才培养之中,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培养人格健全的应用型语言人才,为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校村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南,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韩国语人才。
(二)传承、发展朝鲜族村民俗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农村繁荣。
通过高校的教学实践,将融于生活的衣食住行概况、民间习俗、历史传说故事等多元丰富的民俗文化进行宣传、梳理,将朝鲜族村原住民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整理成文字,让更多值得保留的生活细节得到传承与发展,使朝鲜族村依托高校资源保护和发展朝鲜族传统文化,并在经济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达到高校服务社会、朝鲜族村繁荣发展的目的。
此外,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学生通过分住在朝鲜族村民家里,和村民共同生活的方式,沟通交流、体验民俗,充分促进了民族间的高度融合、团结、和谐与发展。
总之,高校韩国语人才的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以校村合作为切入点,体现语言学用结合,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重点,在问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上探索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力争成为高校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示范。
校村合作开发朝鲜族村实习基地的举措有利于校村共赢、校企共赢,无论对于文化、教育,还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大有裨益。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不断丰富内涵建设,促进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继红. 语言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华大学韩国语实践基地建设为例.北华大学学报,2013.
[2]朴今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朝鲜族村为中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
[3]赵刚 .延边地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及特点.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4]申延子,魏新民.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2012.
关键词:朝鲜族村;实习基地;校村合作
中图分类号:H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69-01
一、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专业遇到的问题
社会对于语言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对韩国语(朝鲜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在校期间播音员朗读式听力训练和教师标准书面语言的教授之外,还将在未来的职场和生活中,和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方言的人交流沟通,遇到大量的生活语言,包括形形色色的方言俚语。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往往会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提升,更需要接触像朝鲜族村这样切实的语言环境。
二、校村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院校方面,目前全国有近200所大专院校开设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其中东北三省有60余所,不出国门也能完成众多教学科研问题。
朝鲜族村方面,中国朝鲜族总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且都形成了朝鲜族自然村和行政村。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和韩国虽然国家不同,但民族相同。中国的朝鲜族与其文化同源,语言相通,延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因此就近选择朝鲜族村作为韩国语(朝鲜语)专业语言实习基地是最为得天独厚、经济实惠的学习和实践方式。校村合作将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特色民俗,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韩国语人才。
朝鲜族是中国1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二位。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目前趋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中60%以上居住在吉林省。改革开放后,农村朝鲜族村青壮年纷纷到大城市和国外打工,村里剩余人员呈现老幼结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陷入困境,挑战重重。
因此,针对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和朝鲜族村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亟待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创新高校韩国语(朝鲜语)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将朝鲜族民俗村建设为语言实习、实践、科研基地,这对于高校的韩国语(朝鲜语)语言研究、朝鲜族民俗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朝鲜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满足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的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往往缺少面向学生的口语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语言和民俗研究方面也受到局限。中国朝鲜族与朝鲜、韩国的风俗习惯一脉相承,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族村已发挥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与科研优势,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践行“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提供语言习得环境,让“教、学、做”一体化,贯穿于人才培养之中,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培养人格健全的应用型语言人才,为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校村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南,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韩国语人才。
(二)传承、发展朝鲜族村民俗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农村繁荣。
通过高校的教学实践,将融于生活的衣食住行概况、民间习俗、历史传说故事等多元丰富的民俗文化进行宣传、梳理,将朝鲜族村原住民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整理成文字,让更多值得保留的生活细节得到传承与发展,使朝鲜族村依托高校资源保护和发展朝鲜族传统文化,并在经济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达到高校服务社会、朝鲜族村繁荣发展的目的。
此外,韩国语(朝鲜语)专业学生通过分住在朝鲜族村民家里,和村民共同生活的方式,沟通交流、体验民俗,充分促进了民族间的高度融合、团结、和谐与发展。
总之,高校韩国语人才的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以校村合作为切入点,体现语言学用结合,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重点,在问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上探索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力争成为高校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示范。
校村合作开发朝鲜族村实习基地的举措有利于校村共赢、校企共赢,无论对于文化、教育,还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大有裨益。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不断丰富内涵建设,促进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继红. 语言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华大学韩国语实践基地建设为例.北华大学学报,2013.
[2]朴今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朝鲜族村为中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
[3]赵刚 .延边地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及特点.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4]申延子,魏新民.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