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阑尾炎;内脏反位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55-01
急性阑尾炎时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也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1000,年龄涉及不滿1岁至90岁以上,目前,由于外科技术、麻醉、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等方面的进步,绝大多数的病人能够早期就医,早期确诊,早期手术,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临床医生有时在本病的诊断和手术处理中遇到麻烦,本文介绍1例内脏反位患者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
1病例介绍
1.1患者,女性,38岁,因“左下腹痛10天,发热4天”于2011年3月14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于10天前因左下腹疼痛,在外院拟诊为“盆腔炎”,予抗生素(具体药物不详)静滴治疗后,腹痛未见明显减轻,于4天前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6℃,伴腹胀,里急后重感,无腹泻,无脓血便,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1.2查体:T:38.6℃,P:78次/分,R18次/分,BP110/65㎜Hg,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音听诊区位于右侧相应位置,腹平,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可扪及约10㎝*10㎝大小肿物,肝脾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2-3次/分,无移动性浊音,脊柱四肢无畸形,病理征阴性。
1.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5.7*109/L,HB:110g/L,N:85﹪,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异常,B超示:左下腹部10㎝*10㎝大小包块,内见细密光点。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腹部CT示:肝脏位于左侧腹腔,脾脏位于右侧腹腔,乙状结肠位于右下腹,回盲部位于左下腹部,其处有约10㎝*10㎝包块,考虑脓肿。
1.4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内脏转位。
1.5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凝血机制等检查,经系统抗感染治疗48小时,患者仍发热,腹痛未见减轻,血象无明显改善,决定行脓肿切开引流或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考虑脓肿靠近腹壁,与腹壁之间无肠管等组织,决定行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中排除脓液约100ML,恶臭,脓液排完后予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同时继续加强抗感染治疗。两周后患者治愈出院。
2讨论
2.1病历分析:阑尾基底部起自盲肠的部位固定不变,体表位置常在右下腹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连接点,称麦氏(McBurney)点,也称阑尾点。但是盲肠在腹腔的位置变动较大,再加以阑尾远端游离,有较大的摆动范围,因此实际阑尾的位置变异很大,当盲肠未下降至右髂窝而仍在腹部右侧肝下时,阑尾位于右上腹,炎症时与急性胆囊炎相似,当盲肠未固定而游动度大时,阑尾随之也在腹腔内游动,其炎症体征可无定处直至阑尾被固定在一处时为止,当先天性肠道旋转不良或内脏反位时,盲肠位于左侧下腹部,阑尾则位于左下腹,炎症时左下腹有明显压痛。该患者就是内脏反位阑尾位于左下腹,致使阑尾炎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形成脓肿。
2.2防治措施:对于每一位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详细全面查体,根据症状体征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2]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64-374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55-01
急性阑尾炎时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也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1000,年龄涉及不滿1岁至90岁以上,目前,由于外科技术、麻醉、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等方面的进步,绝大多数的病人能够早期就医,早期确诊,早期手术,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临床医生有时在本病的诊断和手术处理中遇到麻烦,本文介绍1例内脏反位患者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
1病例介绍
1.1患者,女性,38岁,因“左下腹痛10天,发热4天”于2011年3月14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于10天前因左下腹疼痛,在外院拟诊为“盆腔炎”,予抗生素(具体药物不详)静滴治疗后,腹痛未见明显减轻,于4天前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6℃,伴腹胀,里急后重感,无腹泻,无脓血便,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1.2查体:T:38.6℃,P:78次/分,R18次/分,BP110/65㎜Hg,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音听诊区位于右侧相应位置,腹平,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可扪及约10㎝*10㎝大小肿物,肝脾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2-3次/分,无移动性浊音,脊柱四肢无畸形,病理征阴性。
1.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5.7*109/L,HB:110g/L,N:85﹪,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异常,B超示:左下腹部10㎝*10㎝大小包块,内见细密光点。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腹部CT示:肝脏位于左侧腹腔,脾脏位于右侧腹腔,乙状结肠位于右下腹,回盲部位于左下腹部,其处有约10㎝*10㎝包块,考虑脓肿。
1.4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内脏转位。
1.5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凝血机制等检查,经系统抗感染治疗48小时,患者仍发热,腹痛未见减轻,血象无明显改善,决定行脓肿切开引流或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考虑脓肿靠近腹壁,与腹壁之间无肠管等组织,决定行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中排除脓液约100ML,恶臭,脓液排完后予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同时继续加强抗感染治疗。两周后患者治愈出院。
2讨论
2.1病历分析:阑尾基底部起自盲肠的部位固定不变,体表位置常在右下腹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连接点,称麦氏(McBurney)点,也称阑尾点。但是盲肠在腹腔的位置变动较大,再加以阑尾远端游离,有较大的摆动范围,因此实际阑尾的位置变异很大,当盲肠未下降至右髂窝而仍在腹部右侧肝下时,阑尾位于右上腹,炎症时与急性胆囊炎相似,当盲肠未固定而游动度大时,阑尾随之也在腹腔内游动,其炎症体征可无定处直至阑尾被固定在一处时为止,当先天性肠道旋转不良或内脏反位时,盲肠位于左侧下腹部,阑尾则位于左下腹,炎症时左下腹有明显压痛。该患者就是内脏反位阑尾位于左下腹,致使阑尾炎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形成脓肿。
2.2防治措施:对于每一位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详细全面查体,根据症状体征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2]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6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