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铁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铁站的建设不断完善,网架施工是高铁站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建设效果会影响到后续高铁站的使用。网架施工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大量的吊装作业、高空拼装作业等,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管理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无法为作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省鹤岗市鹤岗站改造工程为例,构建了站房网架施工安全技术体系,以此来提升网架施工安全性。
关键词:高铁站;站房网架;施工安全;技术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U215.8 文献标识码:A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内容,能够为施工现场提供安全保障,要想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安全技术体系。网架是一种空间结构,是由大量杆件共同组合而成的,表现为网格形式,可以作为多种建筑的屋盖。网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刚度,拥有空间首例的优势,因此在鹤冈站改造工程中也选择了这种结构。网架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难度较大的作业,为了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以及后续网架使用的安全性,鹤冈站改造工程的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安全技术体系进行完善,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1 网架施工安全管理难点
网架结构整体重量以及施工构件规格较大,在进行吊装作业时需要承担的构件拼接任务较难[1]。安装网架时需要跨过的距离较远,并且安装位置离地面较远,东西向分为42 m、72 m、42 m,南北向为21.5 m、40 m、43 m等九段,一般网架的高度在41.200 m~58.164 m,四周且处于悬挑的状态,最大的悬挑甚至会达到30 m,对于安全体系而言是较为严峻的挑战。在进行拼装作业和焊接作业时,施工人员多数需要在高空中完成,无法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增加了高空坠落事故以及火灾事故的发生几率。在本次施工过程中将会有多台塔机进行共同作业,这会导致部分塔机出现交叉作业的现象,容易出现塔机碰撞建筑物或者相互碰撞的问题。网架施工和改造工程中其他施工项目共同进行,也存在交叉作业的问题,使得安全管理的难度有所增加。
2 网架施工安全体系构建
(1)拼装焊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在本次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站房的南端和北端分别搭设高空拼装作业平台,在南端平台建设时可以选择格构筑作为平台骨架,同时加之水平和斜面支撑,可以形成一个稳定性较强的结构。北端平台可以采取脚手架进行搭设,脚手架类型为碗扣式,在其上方增加工字钢以及木跳板,木跳板厚度保持在50 mm。在保证作业平台稳定性之后需要在平台的临边增加安全防护措施,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出现高空坠落的事故,这也是该项安全技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进行施工时按照内张外挑,上挂下保的原则实施防护,确保可以构造一个立体化的防护空间,为高空作业提供稳妥的保障。作业平台的防护栏杆选择使用?48×3.5 mm规格的钢管进行搭设,钢管的高度需要保持在1.2 m,在栏杆的下方增加档脚板,高度需要保持在18 cm左右,在防护栏杆外部使用密目网进行全方位封闭。当施工人员对网架进行拼装的时候需要使用操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立柱、斜撑在搭设过程中使用与防护栏杆规格相同的钢管,在上方需要铺设模板,在操作层增加高度为1.2米的防护栏杆,提升防护效果。在网架拼装平台以及配套安全设施建设完毕后,必须要先进行试验才能够投入使用,否则无法及时找到平台不稳定、防护措施不牢固等问题,仍然无法起到安全防护的效果[2]。
(2)滑移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在滑移施工作业时安全防护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滑移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需要确保网架结构以及支撑系统在施工作业时不会出现异常变化,因此在对滑移施工作业进行安全管理时,需要重视对滑移支撑系统进行监测和检查。滑移施工作业所需要使用的设施较多,例如轨道、爬行机器人、格构柱等,每一个设施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建设高空滑移系统时需要搭建稳定性较强的结构体系,需要使用到格构柱、钢支撑以及轨道钢梁,能够承担来自滑移系统竖向和横向作产生的荷载力。轨道可以传递荷载力,在传递给支撑体系后会使荷载力向下,直到桁架层结构。鹤岗站改造工程所面临着复杂的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环境,因此在高空滑移施工作业时需要面对内力动态变化这一问题。为了避免内力变化影响到网架结构以及现场作业安全性,需要对高空滑移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杆件应力、跨中挠度、滑道梁挠度、梁柱位移、滑移速度、外界环境和构件实时温度变化、滑移系统同步性。
除去实时监测外,还需要在滑移作业的轨道旁边增加马道,马道需要在轨道的两侧同时设置,利用钢管为马道搭设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为1.2 m,包括两道水平杆,防护立杆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1.8 m,栏杆外部也同样使用密目网进行封闭处理。在相同轴线上的平台之间铺设厚度为50毫米的木跳板,进而搭建一条可以对滑移系统实施有效观察和监控的通道。滑移轨道之间的连通性关系到施工效率,以及顾虑到不同滑移单元杆件施工也需要利用行走通道,因此网架内部也应当增加马道。在内部的马道选择角钢进行建设,选择规格为?38×3.5 mm的钢管作为马道扶手,行走时的通道为木跳板,在马道两边设置与滑移作业轨道旁边马道相同的防护栏,同时需要增加档脚板。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滑移作业施工系统中的每一个装置进行安全检查,清理影响系统使用的各种杂物或者障碍物。
(3)就位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就位施工作业是难度较大、连贯性强的一个施工环节,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就位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技术管理。在滑移单元脱架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和高效作为作业原则,根据本次工程项目特点可以选择在滑移轨道上使用千斤顶,进而通过整体顶升的方式完成托架,将滑移支墩拆除。在对滑移单元进行就位卸载时需要先确保支墩均被拆除,之后按照拆除柱顶轨道、安装铰支座、调整铰支座、调整垫板高度、释放千斤顶、下放滑移单元的顺序进行作业。当网架成为整体之后需要将临时搭建的支座完全拆除,并保證顶部标高符合施工标准,使得网架杆件能够受到均匀的荷载力,提升结构安全性。在格构柱的上方也需要增设操作平台,并安装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护栏杆、应用密目网。
(4)制定安全作业规范。安全事故的出现和人为因素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安全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安全作业规范。首先需要保证每个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时都佩戴一定的防护措施,在佩戴安全帽时需要将帽带系紧。当作业人员在进行高空施工时必须要将安全带系紧,在使用安全带时需要按照高挂低用的原则。当进行焊接作业时焊接人员需要穿戴绝缘衣物和手套,负责焊割的施工人员则需要使用防护面罩以及护目镜,可以避免作业事故的出现[3]。
3 结束语
在施工建设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到施工进度,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声誉影响,在社会引起广泛的舆论讨论,因此如何提升施工安全性应当是施工单位着重考虑的内容。通过拼装焊接施工、滑移施工、就位施工以及安全纪律管理四个方面对鹤岗站改造工程网架施工安全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可以对现场施工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护。安全技术体系的完善可以防止施工进度的延误,保证施工进程的稳定推进,在保证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提升鹤冈站的建设效率,使鹤冈站可以尽早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夏收.内蒙乌兰察布高铁站候车大厅钢网架结构安装技术[J].四川水泥,2019,41(02):147-148.
[2]申家海.南昌高铁站房空间网架结构BIM施工模拟技术研究[J].钢结构,2017,32(08):108-112.
[3]管建国.单层网壳结构支撑提升安全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01):119-121.
关键词:高铁站;站房网架;施工安全;技术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U215.8 文献标识码:A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内容,能够为施工现场提供安全保障,要想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安全技术体系。网架是一种空间结构,是由大量杆件共同组合而成的,表现为网格形式,可以作为多种建筑的屋盖。网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刚度,拥有空间首例的优势,因此在鹤冈站改造工程中也选择了这种结构。网架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难度较大的作业,为了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以及后续网架使用的安全性,鹤冈站改造工程的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安全技术体系进行完善,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1 网架施工安全管理难点
网架结构整体重量以及施工构件规格较大,在进行吊装作业时需要承担的构件拼接任务较难[1]。安装网架时需要跨过的距离较远,并且安装位置离地面较远,东西向分为42 m、72 m、42 m,南北向为21.5 m、40 m、43 m等九段,一般网架的高度在41.200 m~58.164 m,四周且处于悬挑的状态,最大的悬挑甚至会达到30 m,对于安全体系而言是较为严峻的挑战。在进行拼装作业和焊接作业时,施工人员多数需要在高空中完成,无法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增加了高空坠落事故以及火灾事故的发生几率。在本次施工过程中将会有多台塔机进行共同作业,这会导致部分塔机出现交叉作业的现象,容易出现塔机碰撞建筑物或者相互碰撞的问题。网架施工和改造工程中其他施工项目共同进行,也存在交叉作业的问题,使得安全管理的难度有所增加。
2 网架施工安全体系构建
(1)拼装焊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在本次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站房的南端和北端分别搭设高空拼装作业平台,在南端平台建设时可以选择格构筑作为平台骨架,同时加之水平和斜面支撑,可以形成一个稳定性较强的结构。北端平台可以采取脚手架进行搭设,脚手架类型为碗扣式,在其上方增加工字钢以及木跳板,木跳板厚度保持在50 mm。在保证作业平台稳定性之后需要在平台的临边增加安全防护措施,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出现高空坠落的事故,这也是该项安全技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进行施工时按照内张外挑,上挂下保的原则实施防护,确保可以构造一个立体化的防护空间,为高空作业提供稳妥的保障。作业平台的防护栏杆选择使用?48×3.5 mm规格的钢管进行搭设,钢管的高度需要保持在1.2 m,在栏杆的下方增加档脚板,高度需要保持在18 cm左右,在防护栏杆外部使用密目网进行全方位封闭。当施工人员对网架进行拼装的时候需要使用操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立柱、斜撑在搭设过程中使用与防护栏杆规格相同的钢管,在上方需要铺设模板,在操作层增加高度为1.2米的防护栏杆,提升防护效果。在网架拼装平台以及配套安全设施建设完毕后,必须要先进行试验才能够投入使用,否则无法及时找到平台不稳定、防护措施不牢固等问题,仍然无法起到安全防护的效果[2]。
(2)滑移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在滑移施工作业时安全防护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滑移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需要确保网架结构以及支撑系统在施工作业时不会出现异常变化,因此在对滑移施工作业进行安全管理时,需要重视对滑移支撑系统进行监测和检查。滑移施工作业所需要使用的设施较多,例如轨道、爬行机器人、格构柱等,每一个设施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建设高空滑移系统时需要搭建稳定性较强的结构体系,需要使用到格构柱、钢支撑以及轨道钢梁,能够承担来自滑移系统竖向和横向作产生的荷载力。轨道可以传递荷载力,在传递给支撑体系后会使荷载力向下,直到桁架层结构。鹤岗站改造工程所面临着复杂的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环境,因此在高空滑移施工作业时需要面对内力动态变化这一问题。为了避免内力变化影响到网架结构以及现场作业安全性,需要对高空滑移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杆件应力、跨中挠度、滑道梁挠度、梁柱位移、滑移速度、外界环境和构件实时温度变化、滑移系统同步性。
除去实时监测外,还需要在滑移作业的轨道旁边增加马道,马道需要在轨道的两侧同时设置,利用钢管为马道搭设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为1.2 m,包括两道水平杆,防护立杆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1.8 m,栏杆外部也同样使用密目网进行封闭处理。在相同轴线上的平台之间铺设厚度为50毫米的木跳板,进而搭建一条可以对滑移系统实施有效观察和监控的通道。滑移轨道之间的连通性关系到施工效率,以及顾虑到不同滑移单元杆件施工也需要利用行走通道,因此网架内部也应当增加马道。在内部的马道选择角钢进行建设,选择规格为?38×3.5 mm的钢管作为马道扶手,行走时的通道为木跳板,在马道两边设置与滑移作业轨道旁边马道相同的防护栏,同时需要增加档脚板。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滑移作业施工系统中的每一个装置进行安全检查,清理影响系统使用的各种杂物或者障碍物。
(3)就位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系统。就位施工作业是难度较大、连贯性强的一个施工环节,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就位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技术管理。在滑移单元脱架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和高效作为作业原则,根据本次工程项目特点可以选择在滑移轨道上使用千斤顶,进而通过整体顶升的方式完成托架,将滑移支墩拆除。在对滑移单元进行就位卸载时需要先确保支墩均被拆除,之后按照拆除柱顶轨道、安装铰支座、调整铰支座、调整垫板高度、释放千斤顶、下放滑移单元的顺序进行作业。当网架成为整体之后需要将临时搭建的支座完全拆除,并保證顶部标高符合施工标准,使得网架杆件能够受到均匀的荷载力,提升结构安全性。在格构柱的上方也需要增设操作平台,并安装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护栏杆、应用密目网。
(4)制定安全作业规范。安全事故的出现和人为因素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安全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安全作业规范。首先需要保证每个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时都佩戴一定的防护措施,在佩戴安全帽时需要将帽带系紧。当作业人员在进行高空施工时必须要将安全带系紧,在使用安全带时需要按照高挂低用的原则。当进行焊接作业时焊接人员需要穿戴绝缘衣物和手套,负责焊割的施工人员则需要使用防护面罩以及护目镜,可以避免作业事故的出现[3]。
3 结束语
在施工建设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到施工进度,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声誉影响,在社会引起广泛的舆论讨论,因此如何提升施工安全性应当是施工单位着重考虑的内容。通过拼装焊接施工、滑移施工、就位施工以及安全纪律管理四个方面对鹤岗站改造工程网架施工安全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可以对现场施工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护。安全技术体系的完善可以防止施工进度的延误,保证施工进程的稳定推进,在保证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提升鹤冈站的建设效率,使鹤冈站可以尽早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夏收.内蒙乌兰察布高铁站候车大厅钢网架结构安装技术[J].四川水泥,2019,41(02):147-148.
[2]申家海.南昌高铁站房空间网架结构BIM施工模拟技术研究[J].钢结构,2017,32(08):108-112.
[3]管建国.单层网壳结构支撑提升安全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0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