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脂研斋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女子,性格特质备受争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花袭人这一角色反映出了贾府的各种矛盾,各方斗争和各角色性格特质。从花袭人的视角,不仅可以为解读红楼诸艳提供材料,更可以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思路、心性品格。因此,本文试从分析贾宝玉与袭人的关系入手,探讨花袭人获得贾宝玉各种特别待遇的原因,从而达到解读花袭人,解读《红楼梦》的目的。
关键词:贾宝玉;花袭人
宝玉待袭人“与别个不同”,此句虽只出现在了第六回,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后,但这种不同的待遇一直延续到小说最后。不低于晴雯,不低于宝钗。在《红楼梦》中,花袭人常与林黛玉并举,如贾宝玉愿意为林黛玉和花袭人出家做和尚;晴雯死后,贾宝玉提到今后相生相伴的人,外是林黛玉,内是花袭人。其次,花袭人也比晴雯等众丫鬟在贾宝玉心中的分量重的多,花袭人回家,贾宝玉又哭又闹,可在和晴雯拌嘴時,却声称要晴雯离开贾府。诸如种种,花袭人在贾宝玉中与别人不同的细节、事件不胜枚举。然而,袭人的思想是和宝钗类似,是封建保守女子的代表,她也不像晴雯一样,有黛玉风范,但她仍然深得宝玉喜欢。原因为何?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种原因。
一、贾宝玉的俄狄浦斯情结
贾宝玉自小在女人堆中长大,他对着的是“严父慈母”。贾政逼迫宝玉读书,对宝玉几乎是非打即骂,极少对宝玉夸奖,与史老太君、王夫人、薛姨妈等女性长辈的溺爱形成鲜明对比。而袭人就是其中一个给予贾宝玉女性柔美温暖和顺的女性。“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加上“云雨情”、袭人在宝玉房中大丫头的地位等诸多原因,袭人照顾宝玉无微不至,早晚相伴。第九回,宝玉入学,“至是早一日,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诸句都可看出袭人对宝玉是多么细心周到,宛如一位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样的环境中,贾宝玉对袭人生出了一种儿子对母亲般的依恋感。
二、“初试云雨情”的影响
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曹雪芹直接写了贾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并在事件之后追加了一句“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这是全书中唯一一次直接又大胆的对贾宝玉性的描写。然而,在后续的文本中,读者可略推断出袭人与贾宝玉不止一次发生过性关系。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一节中,晴雯当着宝玉和袭人的面说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第一次云雨情是“幸得无人撞见”,因此晴雯这句话明显指的不是这一次,也就暗示着贾宝玉与袭人的“云雨情”不止一次,甚至到了比较频繁到为人所察觉的地步。加之黛玉曾不止一次称袭人为“嫂子”,可见,袭人已是一个“妾”的身份了。
三、贾宝玉“亲不问疏。先不僭后”的处世方式
在第二十一回中,贾宝玉安慰林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在众姐妹的关系中,有不少地方可见看见贾宝玉的确是有着“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处世态度的。除去性格等方面的原因,简单看来,较薛宝钗,贾宝玉与林黛玉更亲;较史湘云,薛宝钗与贾宝玉关系又更近;同样晴雯和袭人比起来,袭人照顾宝玉饮食起居多一些,他与袭人更亲近;比起香菱,晴雯又是处于亲密者和先到者的身份,所以对晴雯又胜过对香菱。诸如种种,贾宝玉对红楼诸艳虽然都是倍加爱惜,但也是有亲疏之别的。而袭人,照顾贾宝玉时间长且和贾宝玉是近距离接触,毫无疑问是贾宝玉愿意与之亲近的身边人。
四、袭人可怜可爱
袭人获得贾宝玉与众不同的对待,最根本的原因应归于花袭人本人可怜可爱。但是由于程本广为流传,脂本久未被发现,因此袭人长久以来大都被人说成可恨可恶之人,更是把芳官、司棋、入画被逐,晴雯之死归咎于袭人,使一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袭人被人忽略。在第三回中,曹雪芹对袭人的评语却是这样的:“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就前八十回而言,袭人实是一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似桂如兰,温柔和顺的痴女子。她没有陷害过任何人,处处维护众人,更是不顾自己势单力薄,身份低微,大胆进言王夫人将宝玉从大观园中搬出来,防止“丑祸”发生。袭人深知宝玉心性,更是无意中听见宝玉对林黛玉袒露心迹。贾宝玉和林黛玉诸人实是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正如袭人所言:“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袭人是少有的清醒者,对宝黛及怡红院的安危忧心忡忡,然而她又是一个很难改变状况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袭人无疑是清醒并担心着的,向王夫人进言便是袭人为维护宝黛及怡红院众人的应对之策。更应重视的是,在进言中,袭人诚诚恳恳,实事求是,并力图不涉及任何人。说到黛玉的时候,把宝钗一起加上,减小黛玉被关注的程度;再者问到宝玉为何挨打时,既没说出薛蟠,也没说出贾环。这岂不是一种大度宽容,识大体懂分寸的举动吗?不仅不挑拨是非,还尽可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见袭人是值得可怜可爱的。
五、袭人获得众人认可
由于服侍宝玉尽心,向王夫人进言等举动,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在第三十一回中,王夫人直呼袭人为“我的儿”。增加袭人的月钱,给了袭人“宝玉之妾”的待遇。王熙凤在王夫人的授意下,加上袭人本身能干贤惠的性格,王熙凤对袭人也是另眼相待。从花袭人两次回家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回家未得王夫人,王熙凤的赞赏,因此回家也是丫鬟的待遇。得到王夫人等上层的认可后第二次回花家时俨然是“宝玉之妾”的待遇。在大观园中,袭人也是出了名的好人缘。这为袭人与宝玉的感情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安全的外部环境。袭人可以事无巨细的照顾贾宝玉,将对贾宝玉的爱浸入到每日每夜的照顾体贴中,而贾宝玉亦可以对袭人回报以对别的寻常丫头更多的关怀和爱意。同时王夫人,王熙凤的认可,让袭人可以在抄捡大观园等诸多风波中受影响较小,得以一直在怡红院服侍宝玉。与晴雯相比,袭人处世更为和顺,树敌极少,因而也少有人对袭人落井下石。人缘好以及王夫人等上层对袭人的认可让袭人有机会和贾宝玉相处更久,获得宝玉更多的关心和爱。 六、“袭人”承载着曹雪芹对家族衰亡的愧疚
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叛逆者。他尊敬女性、批判封建、思想解放,具有现代意义。由于贾宝玉与曹雪芹身世的诸多相似,曹雪芹常被“等同”于贾宝玉,认为贾宝玉的想法就是曹雪芹支持和极力主张的。因此,曹雪芹常被连带着当做一个进步的“现代主义思想者”。其实不然,曹雪芹是无法跳出他所处的时代局限,思想局限的,他只是有一些现代思想,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现代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家族兴亡一直是有一段距离的,着墨很少也缺少直接正面描写。但这并不代表着,曹雪芹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悲剧没有思考,作为继承人的曹雪芹对曹家的衰落没有自责之感。在贾宝玉身上体现不多,是因为他要写的贾宝玉不是一个思想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要写的书不是一本反思录,而是一本《风月宝鉴》,是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所以曹雪芹的思想不只体现在贾宝玉身上,而是体现于书里书外。曹雪芹对家族的思考绝对多于书中塑造的贾宝玉,但他的思想会通过贾宝玉的行为若隐若现的体现出来。
学界大都承认,脂研斋与曹雪芹关系匪浅,脂评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参考。在脂評本第五回中,警幻向众仙子解释她从凡间带来的不是绛珠而是宝玉时说:“是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弈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在这句话后,脂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后接着的批语为:二公真无可奈何,开一觉世觉人之路也……一段叙出宁、荣二公,足见作者深意。”此段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有家世兴亡之感的。
脂评本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对薛姨妈说:“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脂研斋在此批注:“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观者又不知有多少眼泪也。”脂研斋“偏爱”袭人不止一处,称袭人“袭卿”,此处又说宝玉罪又万重矣,宝玉有何罪?淫辱母婢,交结优伶。但从脂研斋的评语来看,当不是指的这两项宝玉挨打的罪名。原因在于前一项罪名与事实不符,后一项乃是宝玉心性纯良的表现。合着评价袭人,此宝玉的罪更多的应在于耽于儿女情长,没有承担贾家兴衰的责任。不应忽视的是,此两处脂评中都写有“眼泪”二字,“真正”二字,意在强调“一把辛酸泪”的内涵,作者观者的眼泪放在成书的年代,哭的恐怕不止为宝玉袭人,笔者认为还包含着众人对宝玉无法肩负起贾家的重任,贤袭人无法力挽狂澜的哀婉和叹息。只有现代读者才会在这句中哭“人性”多,哭家族少;对旧时代读者,家族的分量当是比现代读者重的多,因此这句话里的泪水,就不单单是站在封建制度压抑人性这个层面了。
因此笔者认为,曹雪芹对贾宝玉无法承担起家族兴亡,贾家没落是惋惜的,这些情感应是现实中曹雪芹对曹家之愧的投射。而袭人是劝诫宝玉学习,谋得官位的人之一,是旧家族的代表。更重要一点,袭人的劝导里,与宝钗,贾政等人十分不同,袭人缺少对功名利禄的爱慕,更多的是一位“慈母”,一位“妻妾”对贾宝玉前途设身处地的着想,是关乎情的。因此袭人是旧势力又与旧势力不同。
曹雪芹和脂研斋对袭人的偏疼在贾宝玉与袭人的关系中展露无遗。毫无疑问,袭人是整个封建卫道士中,对贾宝玉最温情最真挚的人。曹雪芹的家族兴亡之思,对家族的愧疚就变成了对袭人这一形象的爱护,对贾宝玉与袭人温情关系的书写。
贾宝玉对袭人“与别个不同”,内因外因,书里书外的原因都有。从贾宝玉对袭人热情爱护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袭人不愧于“贤袭人”这个称谓,也无愧于脂研斋对袭人“袭卿”的爱称。就此,读者可以从袭人这一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曹雪芹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贾宝玉;花袭人
宝玉待袭人“与别个不同”,此句虽只出现在了第六回,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后,但这种不同的待遇一直延续到小说最后。不低于晴雯,不低于宝钗。在《红楼梦》中,花袭人常与林黛玉并举,如贾宝玉愿意为林黛玉和花袭人出家做和尚;晴雯死后,贾宝玉提到今后相生相伴的人,外是林黛玉,内是花袭人。其次,花袭人也比晴雯等众丫鬟在贾宝玉心中的分量重的多,花袭人回家,贾宝玉又哭又闹,可在和晴雯拌嘴時,却声称要晴雯离开贾府。诸如种种,花袭人在贾宝玉中与别人不同的细节、事件不胜枚举。然而,袭人的思想是和宝钗类似,是封建保守女子的代表,她也不像晴雯一样,有黛玉风范,但她仍然深得宝玉喜欢。原因为何?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种原因。
一、贾宝玉的俄狄浦斯情结
贾宝玉自小在女人堆中长大,他对着的是“严父慈母”。贾政逼迫宝玉读书,对宝玉几乎是非打即骂,极少对宝玉夸奖,与史老太君、王夫人、薛姨妈等女性长辈的溺爱形成鲜明对比。而袭人就是其中一个给予贾宝玉女性柔美温暖和顺的女性。“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加上“云雨情”、袭人在宝玉房中大丫头的地位等诸多原因,袭人照顾宝玉无微不至,早晚相伴。第九回,宝玉入学,“至是早一日,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诸句都可看出袭人对宝玉是多么细心周到,宛如一位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样的环境中,贾宝玉对袭人生出了一种儿子对母亲般的依恋感。
二、“初试云雨情”的影响
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曹雪芹直接写了贾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并在事件之后追加了一句“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这是全书中唯一一次直接又大胆的对贾宝玉性的描写。然而,在后续的文本中,读者可略推断出袭人与贾宝玉不止一次发生过性关系。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一节中,晴雯当着宝玉和袭人的面说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第一次云雨情是“幸得无人撞见”,因此晴雯这句话明显指的不是这一次,也就暗示着贾宝玉与袭人的“云雨情”不止一次,甚至到了比较频繁到为人所察觉的地步。加之黛玉曾不止一次称袭人为“嫂子”,可见,袭人已是一个“妾”的身份了。
三、贾宝玉“亲不问疏。先不僭后”的处世方式
在第二十一回中,贾宝玉安慰林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在众姐妹的关系中,有不少地方可见看见贾宝玉的确是有着“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处世态度的。除去性格等方面的原因,简单看来,较薛宝钗,贾宝玉与林黛玉更亲;较史湘云,薛宝钗与贾宝玉关系又更近;同样晴雯和袭人比起来,袭人照顾宝玉饮食起居多一些,他与袭人更亲近;比起香菱,晴雯又是处于亲密者和先到者的身份,所以对晴雯又胜过对香菱。诸如种种,贾宝玉对红楼诸艳虽然都是倍加爱惜,但也是有亲疏之别的。而袭人,照顾贾宝玉时间长且和贾宝玉是近距离接触,毫无疑问是贾宝玉愿意与之亲近的身边人。
四、袭人可怜可爱
袭人获得贾宝玉与众不同的对待,最根本的原因应归于花袭人本人可怜可爱。但是由于程本广为流传,脂本久未被发现,因此袭人长久以来大都被人说成可恨可恶之人,更是把芳官、司棋、入画被逐,晴雯之死归咎于袭人,使一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袭人被人忽略。在第三回中,曹雪芹对袭人的评语却是这样的:“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就前八十回而言,袭人实是一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似桂如兰,温柔和顺的痴女子。她没有陷害过任何人,处处维护众人,更是不顾自己势单力薄,身份低微,大胆进言王夫人将宝玉从大观园中搬出来,防止“丑祸”发生。袭人深知宝玉心性,更是无意中听见宝玉对林黛玉袒露心迹。贾宝玉和林黛玉诸人实是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正如袭人所言:“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袭人是少有的清醒者,对宝黛及怡红院的安危忧心忡忡,然而她又是一个很难改变状况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袭人无疑是清醒并担心着的,向王夫人进言便是袭人为维护宝黛及怡红院众人的应对之策。更应重视的是,在进言中,袭人诚诚恳恳,实事求是,并力图不涉及任何人。说到黛玉的时候,把宝钗一起加上,减小黛玉被关注的程度;再者问到宝玉为何挨打时,既没说出薛蟠,也没说出贾环。这岂不是一种大度宽容,识大体懂分寸的举动吗?不仅不挑拨是非,还尽可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见袭人是值得可怜可爱的。
五、袭人获得众人认可
由于服侍宝玉尽心,向王夫人进言等举动,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在第三十一回中,王夫人直呼袭人为“我的儿”。增加袭人的月钱,给了袭人“宝玉之妾”的待遇。王熙凤在王夫人的授意下,加上袭人本身能干贤惠的性格,王熙凤对袭人也是另眼相待。从花袭人两次回家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回家未得王夫人,王熙凤的赞赏,因此回家也是丫鬟的待遇。得到王夫人等上层的认可后第二次回花家时俨然是“宝玉之妾”的待遇。在大观园中,袭人也是出了名的好人缘。这为袭人与宝玉的感情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安全的外部环境。袭人可以事无巨细的照顾贾宝玉,将对贾宝玉的爱浸入到每日每夜的照顾体贴中,而贾宝玉亦可以对袭人回报以对别的寻常丫头更多的关怀和爱意。同时王夫人,王熙凤的认可,让袭人可以在抄捡大观园等诸多风波中受影响较小,得以一直在怡红院服侍宝玉。与晴雯相比,袭人处世更为和顺,树敌极少,因而也少有人对袭人落井下石。人缘好以及王夫人等上层对袭人的认可让袭人有机会和贾宝玉相处更久,获得宝玉更多的关心和爱。 六、“袭人”承载着曹雪芹对家族衰亡的愧疚
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叛逆者。他尊敬女性、批判封建、思想解放,具有现代意义。由于贾宝玉与曹雪芹身世的诸多相似,曹雪芹常被“等同”于贾宝玉,认为贾宝玉的想法就是曹雪芹支持和极力主张的。因此,曹雪芹常被连带着当做一个进步的“现代主义思想者”。其实不然,曹雪芹是无法跳出他所处的时代局限,思想局限的,他只是有一些现代思想,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现代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家族兴亡一直是有一段距离的,着墨很少也缺少直接正面描写。但这并不代表着,曹雪芹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悲剧没有思考,作为继承人的曹雪芹对曹家的衰落没有自责之感。在贾宝玉身上体现不多,是因为他要写的贾宝玉不是一个思想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要写的书不是一本反思录,而是一本《风月宝鉴》,是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所以曹雪芹的思想不只体现在贾宝玉身上,而是体现于书里书外。曹雪芹对家族的思考绝对多于书中塑造的贾宝玉,但他的思想会通过贾宝玉的行为若隐若现的体现出来。
学界大都承认,脂研斋与曹雪芹关系匪浅,脂评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参考。在脂評本第五回中,警幻向众仙子解释她从凡间带来的不是绛珠而是宝玉时说:“是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弈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在这句话后,脂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后接着的批语为:二公真无可奈何,开一觉世觉人之路也……一段叙出宁、荣二公,足见作者深意。”此段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有家世兴亡之感的。
脂评本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对薛姨妈说:“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脂研斋在此批注:“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观者又不知有多少眼泪也。”脂研斋“偏爱”袭人不止一处,称袭人“袭卿”,此处又说宝玉罪又万重矣,宝玉有何罪?淫辱母婢,交结优伶。但从脂研斋的评语来看,当不是指的这两项宝玉挨打的罪名。原因在于前一项罪名与事实不符,后一项乃是宝玉心性纯良的表现。合着评价袭人,此宝玉的罪更多的应在于耽于儿女情长,没有承担贾家兴衰的责任。不应忽视的是,此两处脂评中都写有“眼泪”二字,“真正”二字,意在强调“一把辛酸泪”的内涵,作者观者的眼泪放在成书的年代,哭的恐怕不止为宝玉袭人,笔者认为还包含着众人对宝玉无法肩负起贾家的重任,贤袭人无法力挽狂澜的哀婉和叹息。只有现代读者才会在这句中哭“人性”多,哭家族少;对旧时代读者,家族的分量当是比现代读者重的多,因此这句话里的泪水,就不单单是站在封建制度压抑人性这个层面了。
因此笔者认为,曹雪芹对贾宝玉无法承担起家族兴亡,贾家没落是惋惜的,这些情感应是现实中曹雪芹对曹家之愧的投射。而袭人是劝诫宝玉学习,谋得官位的人之一,是旧家族的代表。更重要一点,袭人的劝导里,与宝钗,贾政等人十分不同,袭人缺少对功名利禄的爱慕,更多的是一位“慈母”,一位“妻妾”对贾宝玉前途设身处地的着想,是关乎情的。因此袭人是旧势力又与旧势力不同。
曹雪芹和脂研斋对袭人的偏疼在贾宝玉与袭人的关系中展露无遗。毫无疑问,袭人是整个封建卫道士中,对贾宝玉最温情最真挚的人。曹雪芹的家族兴亡之思,对家族的愧疚就变成了对袭人这一形象的爱护,对贾宝玉与袭人温情关系的书写。
贾宝玉对袭人“与别个不同”,内因外因,书里书外的原因都有。从贾宝玉对袭人热情爱护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袭人不愧于“贤袭人”这个称谓,也无愧于脂研斋对袭人“袭卿”的爱称。就此,读者可以从袭人这一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曹雪芹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