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发放网络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并且在教学内容,学习策略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选择一个控制班和一个实验班, 对实验班进行基于bb平台自主学习,同时对这2个班学生阅读水平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测试数据用SPSS16.0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成绩。
关键词:bb平台;大学英语阅读
1.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首先探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个性化自主学习效率。为此,我们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00名大二学生,其中60.6%的学生是男生,39.4%是女生;用SPSS16.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其问卷信度达到0.870。然后我们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因子1是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其负荷是最大的,因此我们精心收集大量阅读材料。因子2是网络学习的态度,显示网络学习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我们在bb平台上及时与学生交流,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教学。因子3是表示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效果。因子4是网络平台设计,我们要设计友好方便的平台设计吸引学生乐意在网上学习。因子5是网络平台技术支撑。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是保障网络平台学习的正常开展。
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比较;设置1个试验班和1个控制班,分别进行基于bb平台的网络阅读教学和传统阅读教学,然后对阅读水平进行测试。具体如下:
(1)首先对试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阅读测试,检查2个班水平是否相当。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阅读成绩没有明显差异(t=-1.52,df=73,p>0.05): 这两个班阅读水平一样(MD=-0.85),实验班听力成绩略低于控制班成绩。
(2)经过一个学期教学实践,对这2个班级的成绩进行t检验(t=5,16,df=73,p<0.05),实验班阅读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成绩(MD=5,07)。
3.结语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网络学习是学生学习重要手段,学生认同网络学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开始使用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并且网络课程知识结构明晰,资源丰富,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bb平台大學英语阅读模式优于比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即提高成绩幅度大,丰富的阅读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此外教师在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提高又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学校提供优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3)建议不断提升网络硬件,监控网络课程,同时定期进行课堂讲授,增强师生互动,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云计算辅助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5-15[2]
关键词:bb平台;大学英语阅读
1.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首先探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个性化自主学习效率。为此,我们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00名大二学生,其中60.6%的学生是男生,39.4%是女生;用SPSS16.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其问卷信度达到0.870。然后我们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因子1是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其负荷是最大的,因此我们精心收集大量阅读材料。因子2是网络学习的态度,显示网络学习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我们在bb平台上及时与学生交流,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教学。因子3是表示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效果。因子4是网络平台设计,我们要设计友好方便的平台设计吸引学生乐意在网上学习。因子5是网络平台技术支撑。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是保障网络平台学习的正常开展。
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比较;设置1个试验班和1个控制班,分别进行基于bb平台的网络阅读教学和传统阅读教学,然后对阅读水平进行测试。具体如下:
(1)首先对试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阅读测试,检查2个班水平是否相当。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阅读成绩没有明显差异(t=-1.52,df=73,p>0.05): 这两个班阅读水平一样(MD=-0.85),实验班听力成绩略低于控制班成绩。
(2)经过一个学期教学实践,对这2个班级的成绩进行t检验(t=5,16,df=73,p<0.05),实验班阅读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成绩(MD=5,07)。
3.结语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网络学习是学生学习重要手段,学生认同网络学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开始使用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并且网络课程知识结构明晰,资源丰富,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bb平台大學英语阅读模式优于比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即提高成绩幅度大,丰富的阅读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此外教师在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提高又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学校提供优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3)建议不断提升网络硬件,监控网络课程,同时定期进行课堂讲授,增强师生互动,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云计算辅助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