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与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著名画家白杨积30多年的艺术功底,将龙与梅巧妙地糅为一体,把“曲如龙”的技法加以扩张升华,使具有中华民族风貌的巨龙神采形象融入整个梅的干枝造型,创造出独特的充满神韵的干枝艺术语言。
白杨原名刘新立,出身于长安书画世家,早年承刘之久、蔡鹤洲先生研习国画。专攻山水、花卉,作品融传统笔墨与时代风貌为一体,艺术风格雄浑质朴,大气磅礴。他尤其擅长梅花,且独具匠心。他通过写生、观察、感悟,将自己的人生思想、社会实践和生活激情与梅的那种“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的自然美特征相参共托,给梅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白杨的代表作“龙梅”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别有韵味。他画的“龙梅”,苍劲挺拔、浑厚雄逸,他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与希冀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梅的精、气、神跃然纸上,回味无穷。
白杨的作品《傲雪报春图》、《千年龙梅迎新春》、《铁骨凝香》、《苍龙红梅图》等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等国内数十家刊物发表。近年来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西安大雁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众多地方博物馆收藏。
知道白杨先生的龙梅享誉九州,是几年前从《人民画报》得知,偶然的关系又成为多年的至交。为读透其所作龙梅,曾查找过中国龙的图腾;为感受其气势,边读画边边读《逍遥游》;为领略其风骨,曾程门立雪山间观梅数载;为赏其笔力,在静中、动中、甚至“醉且推松曰:去!”之际观其笔走龙蛇,翰墨生花。
观先生之梅,能够感悟龙的传人龙的精神,腾云而来灵气飞动,乘雾而去祥云满天。这不就是“扶摇展翅九万里,翼羽击水又三千”的故国神游么?不就是龙之鳞,“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生动写照么?是的!先生之梅如昆仑巍峨顶天立地,如挣脱羁绊大曲而伸,如横穿出世凌云而降;如旗帜一面迎风招展;冰雪里烈焰腾空,祥和中携带紫气,飞动中杆枝撼而不动,临空处须梢彩墨生情,大富大贵中一派宫廷庄严,疏密相间中透视几多风雨、人间苍生……
几千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渗入世界华人社区各个层面,龙脉相传、龙子龙孙,已成为全民族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人类历史的辉煌,也曾经蒙受过铁蹄践踏、丧权辱国的涂炭。梅,也就是在这样的民族兴衰交替中,自入诗为画以来,或工笔细彩一点梅、屈居堂前屋角,与顽石水榭相伴;或冰雪寒山、疏枝落花、冷月当头、凄婉幽怨、或屈居盆栽、扭捏作态、装扮风景,好像在诉说着民族的劫难和苦恨;清代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就是在现实批判中对民族和时代的呼唤。
白杨先生之龙梅,无阶下飘怜、随风逐烟的忧伤,无文弱书生单薄柔弱和委屈凄怨,也无山涧隐士“梅妻鹤子”的与世隔绝;充盈的是傲雪迎风、凌寒报春,拓展时空、富有竞争力;昂扬奋进如徐悲鸿的烈马仰天长啸,忍辱负重如《九方皋》辛勤耕耘开创未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近二百年来人们艰苦卓绝建立共和国、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写照,也是市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龙的精神和华夏文明向世界的展示。
白杨先生之龙梅,大笔挥之忽隐忽现龙的身影,生花之笔彰显梅的风骨和精神,花团锦族处能感受到淡雅幽香满枝头、冰清玉洁香雪海;疏枝淡影里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诱惑;观其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疏枝缀玉缤纷怒放,“骨裹红”艳如朝霞,“玉蝶”白拟瑞雪,“缘萼”如碧似玉,一派俯视群山、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十分养眼;好似置身梅林、徜徉花海、浸身香海、通体蕴香,微风阵阵,沁人肺腑、催人欲醉。察其杆,苍劲嶙峋,俯仰侧卧、斜依曲屈、顾眼生情,苍鲜鳞皱,封满花身。”枝条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丝的韵律感。品其韵,以横斜疏瘦、铁杆嫩枝、云气通透见长;其花开横、斜、疏、瘦格高,稀密相间、含开相伴,老而不嫩、瘦而不肥,“梅之四韵尽显其中”。“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范村梅谱》)龙姿龙须尽在其中。
白杨先生之龙梅,在赏其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味中,油然而生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赏梅的意境,诗情画意长留心间。
愿白杨先生之龙梅,盛开出世纪新风采。
白杨原名刘新立,出身于长安书画世家,早年承刘之久、蔡鹤洲先生研习国画。专攻山水、花卉,作品融传统笔墨与时代风貌为一体,艺术风格雄浑质朴,大气磅礴。他尤其擅长梅花,且独具匠心。他通过写生、观察、感悟,将自己的人生思想、社会实践和生活激情与梅的那种“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的自然美特征相参共托,给梅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白杨的代表作“龙梅”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别有韵味。他画的“龙梅”,苍劲挺拔、浑厚雄逸,他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与希冀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梅的精、气、神跃然纸上,回味无穷。
白杨的作品《傲雪报春图》、《千年龙梅迎新春》、《铁骨凝香》、《苍龙红梅图》等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等国内数十家刊物发表。近年来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西安大雁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众多地方博物馆收藏。
知道白杨先生的龙梅享誉九州,是几年前从《人民画报》得知,偶然的关系又成为多年的至交。为读透其所作龙梅,曾查找过中国龙的图腾;为感受其气势,边读画边边读《逍遥游》;为领略其风骨,曾程门立雪山间观梅数载;为赏其笔力,在静中、动中、甚至“醉且推松曰:去!”之际观其笔走龙蛇,翰墨生花。
观先生之梅,能够感悟龙的传人龙的精神,腾云而来灵气飞动,乘雾而去祥云满天。这不就是“扶摇展翅九万里,翼羽击水又三千”的故国神游么?不就是龙之鳞,“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生动写照么?是的!先生之梅如昆仑巍峨顶天立地,如挣脱羁绊大曲而伸,如横穿出世凌云而降;如旗帜一面迎风招展;冰雪里烈焰腾空,祥和中携带紫气,飞动中杆枝撼而不动,临空处须梢彩墨生情,大富大贵中一派宫廷庄严,疏密相间中透视几多风雨、人间苍生……
几千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渗入世界华人社区各个层面,龙脉相传、龙子龙孙,已成为全民族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人类历史的辉煌,也曾经蒙受过铁蹄践踏、丧权辱国的涂炭。梅,也就是在这样的民族兴衰交替中,自入诗为画以来,或工笔细彩一点梅、屈居堂前屋角,与顽石水榭相伴;或冰雪寒山、疏枝落花、冷月当头、凄婉幽怨、或屈居盆栽、扭捏作态、装扮风景,好像在诉说着民族的劫难和苦恨;清代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就是在现实批判中对民族和时代的呼唤。
白杨先生之龙梅,无阶下飘怜、随风逐烟的忧伤,无文弱书生单薄柔弱和委屈凄怨,也无山涧隐士“梅妻鹤子”的与世隔绝;充盈的是傲雪迎风、凌寒报春,拓展时空、富有竞争力;昂扬奋进如徐悲鸿的烈马仰天长啸,忍辱负重如《九方皋》辛勤耕耘开创未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近二百年来人们艰苦卓绝建立共和国、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写照,也是市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龙的精神和华夏文明向世界的展示。
白杨先生之龙梅,大笔挥之忽隐忽现龙的身影,生花之笔彰显梅的风骨和精神,花团锦族处能感受到淡雅幽香满枝头、冰清玉洁香雪海;疏枝淡影里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诱惑;观其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疏枝缀玉缤纷怒放,“骨裹红”艳如朝霞,“玉蝶”白拟瑞雪,“缘萼”如碧似玉,一派俯视群山、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十分养眼;好似置身梅林、徜徉花海、浸身香海、通体蕴香,微风阵阵,沁人肺腑、催人欲醉。察其杆,苍劲嶙峋,俯仰侧卧、斜依曲屈、顾眼生情,苍鲜鳞皱,封满花身。”枝条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丝的韵律感。品其韵,以横斜疏瘦、铁杆嫩枝、云气通透见长;其花开横、斜、疏、瘦格高,稀密相间、含开相伴,老而不嫩、瘦而不肥,“梅之四韵尽显其中”。“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范村梅谱》)龙姿龙须尽在其中。
白杨先生之龙梅,在赏其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味中,油然而生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赏梅的意境,诗情画意长留心间。
愿白杨先生之龙梅,盛开出世纪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