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动。”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那么,怎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呢?
一、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形态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教学不应是步调一致的“集体性阅读”,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自由阅读吸取,自由思考探索,自由表达交流,自由展示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释放、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的阅读,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天地。
1.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自由取舍学习对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文中写秋姑娘给大雁、松鼠、青蛙、小朋友写的四封信,结构相似。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一封信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封信加以细细体味,最后拓展说话练习:冬去春来,美丽的春姑娘从头上摘下迎春花的花瓣,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这样自选自读,自读自悟,自想自说,主动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选择自己合适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方式学习。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颐和园景色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选方法,如自读自悟法,交流资料法,读画结合法,导游介绍法,读写结合法,等等。这样变阅读为经历生活,变感受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情感差、心理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角色定位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3.展示自己拿手的。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习题时,也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展示自己拿手的作业。可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本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根据学生自身实际而挑选。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可设计:①画一画,画自己最喜欢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②看一看,看有关北京的图片、VCD片;③查一查,查找有关北京名胜古迹的资料;④写一写,宣传北京的广告词。
二、展示个性化的阅读交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自由展示的舞台。
1.给予多元解读的自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文章的感情,必然会有不同,带有浓厚的个性化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认识水平、阅读经历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感受和看法。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探讨:小鸟和青蛙谁错?在交流汇报中,有的学生说:“青蛙错了,他把天看成井口大。”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不该笑青蛙,青蛙住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青蛙说的是真话。”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明知青蛙错了,应该帮助青蛙跳出井口。”这样多元解读文本,展示不同体验,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产生良好的交流效应。
2.给予丰富活动的自由。活动是人类生命、能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源。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拓展活动时空,丰富活动的形式,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愉快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化立体大课堂。如教学《搭石》一课时,我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发现”的报告活动,有的学生报告:“我发现每当山村的人们上工时,走搭石的情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有的学生报告:“这里的村民很淳朴,处处为别人着想”;有的学生报告:“搭石、春、夏、秋、冬,成了这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的学生报告:“山里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教学《威尼斯小艇》、《比尾巴》等课文时,可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可开展“诵读比赛”活动;教学《七颗钻石》、《桂林山水》等课文时,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既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个性飞扬。
三、开放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老师的特权,学生则很少有自我评价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过程当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出成功经验;从自己比较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學习过程,查找出不足和遗憾;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领悟出改进方法。
2.相互评价。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学习结果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互补互促,不断优化学习个性。
一、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形态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教学不应是步调一致的“集体性阅读”,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自由阅读吸取,自由思考探索,自由表达交流,自由展示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释放、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的阅读,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天地。
1.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自由取舍学习对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文中写秋姑娘给大雁、松鼠、青蛙、小朋友写的四封信,结构相似。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一封信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封信加以细细体味,最后拓展说话练习:冬去春来,美丽的春姑娘从头上摘下迎春花的花瓣,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这样自选自读,自读自悟,自想自说,主动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选择自己合适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方式学习。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颐和园景色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选方法,如自读自悟法,交流资料法,读画结合法,导游介绍法,读写结合法,等等。这样变阅读为经历生活,变感受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情感差、心理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角色定位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3.展示自己拿手的。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习题时,也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展示自己拿手的作业。可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本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根据学生自身实际而挑选。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可设计:①画一画,画自己最喜欢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②看一看,看有关北京的图片、VCD片;③查一查,查找有关北京名胜古迹的资料;④写一写,宣传北京的广告词。
二、展示个性化的阅读交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自由展示的舞台。
1.给予多元解读的自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文章的感情,必然会有不同,带有浓厚的个性化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认识水平、阅读经历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感受和看法。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探讨:小鸟和青蛙谁错?在交流汇报中,有的学生说:“青蛙错了,他把天看成井口大。”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不该笑青蛙,青蛙住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青蛙说的是真话。”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明知青蛙错了,应该帮助青蛙跳出井口。”这样多元解读文本,展示不同体验,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产生良好的交流效应。
2.给予丰富活动的自由。活动是人类生命、能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源。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拓展活动时空,丰富活动的形式,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愉快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化立体大课堂。如教学《搭石》一课时,我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发现”的报告活动,有的学生报告:“我发现每当山村的人们上工时,走搭石的情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有的学生报告:“这里的村民很淳朴,处处为别人着想”;有的学生报告:“搭石、春、夏、秋、冬,成了这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的学生报告:“山里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教学《威尼斯小艇》、《比尾巴》等课文时,可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可开展“诵读比赛”活动;教学《七颗钻石》、《桂林山水》等课文时,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既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个性飞扬。
三、开放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老师的特权,学生则很少有自我评价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过程当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出成功经验;从自己比较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學习过程,查找出不足和遗憾;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领悟出改进方法。
2.相互评价。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学习结果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互补互促,不断优化学习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