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4日—7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组织了"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我作为此次暑校活动的执行人策划了暑校配套展"云泽芳韵土布展"。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山东省嘉祥县彭前村的张凤云和上海市奉贤区的杨美芳各自的土布及其相关制品。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划者,我希望通过展示展品与其制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原展品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属性(如展品出自谁之手,她在什么情境下制作了该展品,以及展品在日用的过程中附着了制作者何种人生经验),呈现两位女性各自的生命故事。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在2016年5月份,分别到两位女士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参与观察与访谈),之后又陆续进行了一些访谈。本文是基于2016年5月份对张凤云的访谈以及后续的补充访谈整理而成。我试图通过张凤云对其土布制品及其织布生涯的回忆与口述,在其生活场域中呈现一个鲁西南普通乡村家庭主妇的生命故事。这一方面受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的"物质行为("material behavior)概念的启示;另一方面则受戴安泰(Diane Tye)的《作为传记的烘培:食谱中的生命故事》(Baking As Biography:A Life Story in Recipes)的启发。受罗伯特·乔治斯(Robert A.Georges)将叙事视作交流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和社会经历(social experience)的启发,琼斯提出"物质行为"的概念。他认为,"物质行为不仅包括个人制作的物品,而且包括过程,通过该过程工匠构思、塑造、使用或供他人使用物品。它包含了创造物品的动机(感官的、实用的、概念的、治疗的),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身体移动以及对物品及其制作的反应。物质行为包含着个性、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以及与手工艺品相关的社会互动。它也包含着人们与物品相关联的想法、人们赋予物品的涵义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象征性地与机械性地使用物品的方式。"这一概念将对物的研究置于互动的过程中,凸显了制作者与其所制作的物品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这为物质民俗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使研究者不再仅仅抽离物的制作者而关注物本身,还关注作为个体的制作者赋予物品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制作者与被制作的物品的互动过程所呈现的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作为传记的烘培》这本书中,泰将食谱视作一种重要的女性表达形式,认为通过食谱,女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她们的生命故事,书写非正式的自传。泰通过她的母亲Laurene留下来的350张食谱讲述了Laurene的生命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通过寻常日用品讲述女性的生命故事的可能性。在我前期的田野调查中,我很快就发现了纺织与张凤云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受琼斯和泰的启发,我试图将纺织作为一个反映张凤云的生命轨迹的媒介,据此研究张凤云的个人生命史。不过,当我将对张凤云的田野访谈录音整理成书面文本之后,我发现这是从张凤云的视角呈现的一个完全可以自洽的个人生命史文本,无需再加入研究者的任何解读。于是,我便放弃从学者的视角对张凤云的口述文本进行再解读,转而直接呈现张凤云的口述文本。它带来的启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教育的普通家庭主妇,张凤云无法通过文字为自己书写自传,我们甚至很难找到记录其生命轨迹的照片,但她所珍藏的土布及其相关制品(有趣的是,现在,这些物品被张凤云的丈夫和儿子视作"烂蛋"),以及这些物品勾起的她对过去的纺织生活的回忆却给了我们勾勒其生命轨迹的线索。她的讲述也说明,尽管是跳跃的、片段的、琐碎的,但普通的乡村家庭主妇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需要交代的是,张凤云是我的婆婆,对她的访谈主要由我和我先生共同完成。为最大限度地保持口述的原貌,我在其口述资料的转录过程中,保留了她基于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亲属关系而确定的对相关人员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