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就业市场与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生职业素养三方面探讨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 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8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载体、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为手段,实施人才教育与培养。如何定位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怎样的人才与行业接轨是高职教育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是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规格的重点。
一、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在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沿袭高等教育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应用,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距离,学生对就业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二是沿用中职教育的方式,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必要的理论指导,学生基本按照“通才”方式培养,盲目跟进市场。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重于实践,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没有合理突出实践应用技能的特点,实践教学课时不够。另一部分课程虽然重视与行业对接,开设有市场针对性的实践课,但行动导向、项目仿真教学不多,缺乏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上述情况造成高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扎实,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又缺乏优于中职毕业生的鲜明特色。
(三)职业素养培养缺失。很多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办学上沿用传统的闭门造车和“填鸭式”的教学,教学与行业相互脱离。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创新和应变能力等必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没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于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书本知识的传输,而不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国际经贸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中小型的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尽管如此,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来说仍然有巨大的潜力。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当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5年内我国拥有进出口权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可能达到36万家,接近目前相关企业数量的2倍。按照我国现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所需要的人才的平均比例来看,每新增一家外贸企业需要2至3名专业人才来计算,总共需要新增近乎百万的外贸类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不到14万人,如果他们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有大概70万人,这与百万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大差距。其中只有193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远远满足不了百万的需求量。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广西与急需大量应用型外贸人才的东盟在经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交流正蓬勃发展。根据广西对北部湾人才的发展规划,未来广西紧缺的重点行业人才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但从广西区内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规模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宗旨,并满足外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需求,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定位,培养和造就具备系统的外贸理论知识和外贸动手实操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和现代办公软件应用的能力,具备诚实守信、协调与组织、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
三、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设置模块化课程。国际经贸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依据外贸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设置,坚持“教、学、做、研”一体化,始终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课程体系呈现出模块化的教学特点,即在公共类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然后逐步从引导学生认知专业的基础模块课程,渗透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最后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设立限选或拓展课程模块。这五个系统模块具体为: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2.职业素养课程模块。本模块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日后从事外贸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包括掌握基本的商务应用文的处理、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操作电脑和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
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本模块是进行专业系统学习的导学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通用英语课程。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为日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由通用英语课程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
4.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必要的指导理论,以及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外贸跟单等外贸实务,结合校内外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具备全面的国际经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5.专业限选或拓展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使专业知识得到更好地迁移和拓展,并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以上五大模块的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系统又灵活,能有效地突出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使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更好地与行业接轨,快速适应工作需要。 (二)努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和实习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校内实训用的软件与硬件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为学生创建高仿真的工作情境。应整合学院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专业实训软件和硬件得到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校外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努力推行工学交替,为学生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开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将外贸公司或者外贸生产型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引进课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融“教、学、产、研”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与教学,丰富学生的行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证融合,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能力,能充分了解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人才。为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把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纳入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中突出体现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双证书毕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高职国际经贸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外经贸类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需要多元化的沟通技巧,需要跨文化交际。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将来胜任工作岗位的奠基石,它是通过教育培养、认知实践、自我修为等途径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在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日常教与学逐步养成,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从入学就开始,并融会贯通于整个职业技术的学习生涯中。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师生共同对就业市场和行业进行调研,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群对学校输出的人才的反馈与意见,明确相关工作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基于数字校园环境不断更新与丰富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学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坚持“教、学、做、研”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比如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演讲与辩论等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又如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办专家导学与讲座,将行业一线专家的工作经验带到课堂,专家与学生分享丰富的工作经验、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开阔视野。
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技能大赛,引导学生成立有针对性的校园社团,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例如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创业一条街和英语戏剧、演讲比赛等,同时组建学生团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化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教学紧密相连,有效地把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工作也有较好的反拨作用。
学校不能放松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专业导学工作,使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灌输给学生。通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前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类的课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例如,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大二开设市场和行业调研专题,大三开设求职技巧专题等。
总之,要培养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应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和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寒,何宇,项伟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周文贵,孙晓琴,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3]李敏.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 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8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载体、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为手段,实施人才教育与培养。如何定位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怎样的人才与行业接轨是高职教育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是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规格的重点。
一、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在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沿袭高等教育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应用,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距离,学生对就业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二是沿用中职教育的方式,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必要的理论指导,学生基本按照“通才”方式培养,盲目跟进市场。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重于实践,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没有合理突出实践应用技能的特点,实践教学课时不够。另一部分课程虽然重视与行业对接,开设有市场针对性的实践课,但行动导向、项目仿真教学不多,缺乏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上述情况造成高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扎实,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又缺乏优于中职毕业生的鲜明特色。
(三)职业素养培养缺失。很多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办学上沿用传统的闭门造车和“填鸭式”的教学,教学与行业相互脱离。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创新和应变能力等必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没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于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书本知识的传输,而不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国际经贸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中小型的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尽管如此,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来说仍然有巨大的潜力。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当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5年内我国拥有进出口权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可能达到36万家,接近目前相关企业数量的2倍。按照我国现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所需要的人才的平均比例来看,每新增一家外贸企业需要2至3名专业人才来计算,总共需要新增近乎百万的外贸类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不到14万人,如果他们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有大概70万人,这与百万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大差距。其中只有193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远远满足不了百万的需求量。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广西与急需大量应用型外贸人才的东盟在经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交流正蓬勃发展。根据广西对北部湾人才的发展规划,未来广西紧缺的重点行业人才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但从广西区内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规模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宗旨,并满足外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需求,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定位,培养和造就具备系统的外贸理论知识和外贸动手实操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和现代办公软件应用的能力,具备诚实守信、协调与组织、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
三、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设置模块化课程。国际经贸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依据外贸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设置,坚持“教、学、做、研”一体化,始终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课程体系呈现出模块化的教学特点,即在公共类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然后逐步从引导学生认知专业的基础模块课程,渗透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最后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设立限选或拓展课程模块。这五个系统模块具体为: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2.职业素养课程模块。本模块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日后从事外贸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包括掌握基本的商务应用文的处理、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操作电脑和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
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本模块是进行专业系统学习的导学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通用英语课程。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为日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由通用英语课程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
4.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必要的指导理论,以及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外贸跟单等外贸实务,结合校内外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具备全面的国际经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5.专业限选或拓展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使专业知识得到更好地迁移和拓展,并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以上五大模块的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系统又灵活,能有效地突出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使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更好地与行业接轨,快速适应工作需要。 (二)努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和实习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校内实训用的软件与硬件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为学生创建高仿真的工作情境。应整合学院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专业实训软件和硬件得到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校外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努力推行工学交替,为学生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开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将外贸公司或者外贸生产型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引进课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融“教、学、产、研”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与教学,丰富学生的行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证融合,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能力,能充分了解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人才。为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把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纳入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中突出体现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双证书毕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高职国际经贸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外经贸类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需要多元化的沟通技巧,需要跨文化交际。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将来胜任工作岗位的奠基石,它是通过教育培养、认知实践、自我修为等途径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在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日常教与学逐步养成,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从入学就开始,并融会贯通于整个职业技术的学习生涯中。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师生共同对就业市场和行业进行调研,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群对学校输出的人才的反馈与意见,明确相关工作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基于数字校园环境不断更新与丰富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学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坚持“教、学、做、研”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比如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演讲与辩论等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又如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办专家导学与讲座,将行业一线专家的工作经验带到课堂,专家与学生分享丰富的工作经验、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开阔视野。
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技能大赛,引导学生成立有针对性的校园社团,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例如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创业一条街和英语戏剧、演讲比赛等,同时组建学生团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化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教学紧密相连,有效地把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工作也有较好的反拨作用。
学校不能放松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专业导学工作,使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灌输给学生。通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前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类的课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例如,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大二开设市场和行业调研专题,大三开设求职技巧专题等。
总之,要培养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应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和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寒,何宇,项伟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周文贵,孙晓琴,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3]李敏.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