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的惩罚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习惯将一切社会问题的症结归为旧制度,而忽视了这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爆炸。《人口:中国的悬剑》则从人口巨增对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这一角度,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整理,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作了重新探讨。这一探讨不仅对昨天,对今天仍不失去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逢天灾战乱时期都有大量移民存在。但至乾隆期,流民日渐增多。“京畿数百里之内,聚集着‘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的汉军旗人”(第97页)。今之游民不同于古代,舍业而嬉,而是无业可入。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失业人口。
  明清时代,粮食严重短缺,为了谋生大量的过剩人口开始流徒。自东而西,由南而北,由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向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流动。但到清中叶后,各省人口密度都大大增加,开发地区人口和土地之间平衡关系也被打破,物质张力已达极限。这种情况下,社会内部已失去调解的可能,于是大批人口流涌海外,开始了华工出国。这样作者就从人口压力方面为华工出国提供了论据。
  如果说,移民的自然流徒对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客观上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社会动乱则以巨大的破坏力来使得人与自然趋于平衡。无法平息的社会动乱是人口与自然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矛盾以社会矛盾的形式爆发出来的。明清间社会动乱不断,一遇饥荒,抢夺案、“民变”迭起。较大规模的就有一七九六年——一八○四年的白莲教起义和一八五○年大规模的太平天国革命。而这两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正发生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整个社会生活水准已下降到饥寒线——人均土地四亩以下。所以,农民运动、社会动乱尽管与社会制度有关,但不可否认人口猛增起到了催化作用。“道光(一八三四)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四亿大关,一八五一年就达四亿三千二百一十六万人,在封建王朝体系内已无法解决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引起的社会矛盾。”(第115页)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已有不少中外学者指出是由于人口压力过重。何炳棣指出:“虽然导致起义的因素很多,但毫无问题,人口压力是最重要原因之一。”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一文中亦持相同看法。应该承认此说是有道理的。
  超越于可供生活资料的人口增长是一种自杀性增长,而经济的缓慢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则是对过剩人口增长的一种自杀。作者认为,由于人口压力,有限分割的土地已不能满足家庭所需全部生活资料,为补足农业收入的不足,中国的农民进行家庭收入的再组合,以获得非农业性收入。这样出现了中国特有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排斥了社会意义的分工。一方面不具备社会分工意义上的手工工场使得家庭手工业永久停滞在作坊式经营上。而未能发展成规模经济。另外,大量的过剩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低廉的劳动力比改进技术获得产品要便宜。所以大量过剩人口又排斥着技术的进步。
  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商业的繁荣。而在明清,封建商业繁荣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作者称这时期的商业繁荣为病态繁荣。理由是:1.从事商业人口的职业转换是由于人类压力迫使他们转移职业兴趣。2.从事手工业人数远远少于从事商业的人数。这说明流通的商品中绝大多数为家庭手工业产品。而中国家庭手工业的出现也是人口压力的结果。所以说作者认为,这种繁荣后面已潜伏着人口压力的病灶。因此,它的出现“不是预示着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大动乱来临的前兆。”(第176页)
  陈上述之外,作者还对四百年来人口爆炸之谜,人口爆炸对人类文明的摧毁作了分析。从众多方面对人口爆炸所带来的危害作如此系统的考察分析,这是作者一次大胆的尝试。
  
  (《人口:中国的悬剑》,刘清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第一版,1.80元)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背井离乡,服务于城市建设。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难以融入城市。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农民工快速的融入城市。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然后重点探讨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民工;适应问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