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些数据处理中,排序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些资料表明,约有近50%以上的CPU处理时间是用于排序数据上的,因此,数据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冒泡排序法:分析提出这种冒泡排序算法适合应用的数据环境和包含的分支算法。
关键词:数据处理;冒泡排序;复杂度;执行效率
一、传统冒泡排序实现方法
对于某个初始数据,依次比较相邻两个数据,若两个数据大小不符合排序要求时对其交换,直到所有数据有序。
例如:对s[8]={49,37,65,97,76,12,27,49}用传统冒泡排序法实现数据排序。
初始记录:49 37 65 97 76 12 27 49
一次扫描:37 49 65 76 12 27 49 97 二次扫描:37 49 65 12 27 49 76 97 三次扫描:37 49 12 27 49 65 76 97 四次扫描:37 12 27 49 49 65 76 97 五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六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七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过程分析与算法的实现。第一次扫描:对初始记录从头至尾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据大小,若发现大小相反的,小的数据在前、大的数据在后,交换两数据位置。即连续比较(s[0],s[1]),(s[1],s[2]),(s[2],s[3])…,(s[6],s[7]);对于每对相临的两个气泡(s[n-1],s[n]),若s[n-1]>s[n],则交换s[n-1]和s[n]的内容。
第一次扫描结束后,“最大”的气泡就飘至该序列的最后面,就是最大值被移动至数组最后的位置s[7]上。第七次扫描:经过7趟扫描后即可完成,最终生成有序记录s[0]~s[7]。
由于每一次扫描都使有序序列增加了一个“气泡”,在经过n-1次排序扫描后,有序序列中就增加为n-1个气泡,而无序序列中“气泡”的大小总是小于等于有序序列中“气泡”的大小,因此整个冒泡排序的执行过程最多要执行n-1趟排序扫描。
二、分析与改进方法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原始冒泡排序对于n个数据记录来说,整个过程需要执行n-1趟排序,但对于这n-1趟排序过程中,是否有空操作呢?如果某一趟执行过程中没有实现数据的交换,可以说明欲排序的序列中所有数据都满足轻者在前,重者在后的原则,所以,排序执行可在此趟排序后结束,不用再进行无必要的执行。
例如排序这样的一个数组序列{13,30,65,65,45,65,65,65},进行冒泡排序。
开始数据序列:13 30 65 65 45 65 65 65
第一趟执行后:13 30 65 45 65 65 65 65
第二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三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四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五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六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七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从實例可以看出,经过两次交换后,记录序列就生成完成,不用再进行排序的执行。因此,可以依据此过程实现一个改进执行的冒泡排序——“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
为减少没必要的检查比较,在上述“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的基础上还可以加改进,提出“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改进后的算法“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
其具体过程为:
在每一次扫描过程中,找出并确定最后一次数据执行交换的位置p,可以确认p后面的几个相邻数据均已经有序。下趟排序开始执行前,s[p,…,n-1]就是有序数据范围,w[1,…,p-1]就是无序数据范围。如此执行,每趟排序可以使当前有序数据范围扩充多个数据记录,进而减少排序的次数。
例如,一个数组{101,12,18,41,45,44,67,95,98},对其执行“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
原始记录序列:101 12 18 41 45 44 67 95 98第一趟执行后:12 18 41 45 44 67 95 98 101
第二趟执行后:12 18 41 44 45 67 95 98 101第三趟执行后:12 18 41 44 45 67 95 98 101
可以看出,用“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对这9个数的执行排序后, 3次扫描后即可完成,而原始“冒泡排序(Bubblesort)”要执行8次才能实现完成,大大提升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综上所述,冒泡排序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升序或者降序的有序序列。但是达到目的并不是理解排序算法的最终目标,理解排序算法的根本意义是在于有效解决象排序一样的实际问题。参考文献:
[1]李春葆等.数据结构设计题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8-422
[2](印)克里斯哈拉莫斯(Krishnamoorthy,R.),(印)库玛纳维尔(Kumaravel,G.I.),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6-459
[3]云微. 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实现[J]. 科技信息, 2008.(33).912-915
[4]李宝艳,马英红. 排序算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08).1903-1906
关键词:数据处理;冒泡排序;复杂度;执行效率
一、传统冒泡排序实现方法
对于某个初始数据,依次比较相邻两个数据,若两个数据大小不符合排序要求时对其交换,直到所有数据有序。
例如:对s[8]={49,37,65,97,76,12,27,49}用传统冒泡排序法实现数据排序。
初始记录:49 37 65 97 76 12 27 49
一次扫描:37 49 65 76 12 27 49 97 二次扫描:37 49 65 12 27 49 76 97 三次扫描:37 49 12 27 49 65 76 97 四次扫描:37 12 27 49 49 65 76 97 五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六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七次扫描:12 27 37 49 49 65 76 97
过程分析与算法的实现。第一次扫描:对初始记录从头至尾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据大小,若发现大小相反的,小的数据在前、大的数据在后,交换两数据位置。即连续比较(s[0],s[1]),(s[1],s[2]),(s[2],s[3])…,(s[6],s[7]);对于每对相临的两个气泡(s[n-1],s[n]),若s[n-1]>s[n],则交换s[n-1]和s[n]的内容。
第一次扫描结束后,“最大”的气泡就飘至该序列的最后面,就是最大值被移动至数组最后的位置s[7]上。第七次扫描:经过7趟扫描后即可完成,最终生成有序记录s[0]~s[7]。
由于每一次扫描都使有序序列增加了一个“气泡”,在经过n-1次排序扫描后,有序序列中就增加为n-1个气泡,而无序序列中“气泡”的大小总是小于等于有序序列中“气泡”的大小,因此整个冒泡排序的执行过程最多要执行n-1趟排序扫描。
二、分析与改进方法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原始冒泡排序对于n个数据记录来说,整个过程需要执行n-1趟排序,但对于这n-1趟排序过程中,是否有空操作呢?如果某一趟执行过程中没有实现数据的交换,可以说明欲排序的序列中所有数据都满足轻者在前,重者在后的原则,所以,排序执行可在此趟排序后结束,不用再进行无必要的执行。
例如排序这样的一个数组序列{13,30,65,65,45,65,65,65},进行冒泡排序。
开始数据序列:13 30 65 65 45 65 65 65
第一趟执行后:13 30 65 45 65 65 65 65
第二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三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四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五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六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第七趟执行后:13 30 45 65 65 65 65 65
从實例可以看出,经过两次交换后,记录序列就生成完成,不用再进行排序的执行。因此,可以依据此过程实现一个改进执行的冒泡排序——“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
为减少没必要的检查比较,在上述“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的基础上还可以加改进,提出“标志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改进后的算法“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
其具体过程为:
在每一次扫描过程中,找出并确定最后一次数据执行交换的位置p,可以确认p后面的几个相邻数据均已经有序。下趟排序开始执行前,s[p,…,n-1]就是有序数据范围,w[1,…,p-1]就是无序数据范围。如此执行,每趟排序可以使当前有序数据范围扩充多个数据记录,进而减少排序的次数。
例如,一个数组{101,12,18,41,45,44,67,95,98},对其执行“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
原始记录序列:101 12 18 41 45 44 67 95 98第一趟执行后:12 18 41 45 44 67 95 98 101
第二趟执行后:12 18 41 44 45 67 95 98 101第三趟执行后:12 18 41 44 45 67 95 98 101
可以看出,用“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的冒泡排序(ImproveBubblesort)”对这9个数的执行排序后, 3次扫描后即可完成,而原始“冒泡排序(Bubblesort)”要执行8次才能实现完成,大大提升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综上所述,冒泡排序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升序或者降序的有序序列。但是达到目的并不是理解排序算法的最终目标,理解排序算法的根本意义是在于有效解决象排序一样的实际问题。参考文献:
[1]李春葆等.数据结构设计题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8-422
[2](印)克里斯哈拉莫斯(Krishnamoorthy,R.),(印)库玛纳维尔(Kumaravel,G.I.),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6-459
[3]云微. 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实现[J]. 科技信息, 2008.(33).912-915
[4]李宝艳,马英红. 排序算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08).1903-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