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文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课程目标也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构和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呢?我认为。古诗文教学要在以下方面做足文章:
  
  一个“读”字了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实际上,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少有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老师大都放弃了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有利的法宝,以讲代读,以议代读,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
  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学生和文本才能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才能感受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古诗文注重声音、节奏、韵律。“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是一个道理。”(朱光潜《谈文学》56页)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诗句极具音律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徐釚《词苑丛谈》),还极其鲜明地展示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起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七组叠词构成。这七组叠词,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诗人胸腑中喷薄而出。“寻寻觅觅”四字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失若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儿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整首词凄凉感伤的基调。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无尽的忧郁和怅惘。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用双声叠韵啮齿叮咛的音调,来抒写自己灵魂的孤苦。可以说是李清照这首词最大的特色。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都将无从谈起。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直接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读又有不同的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品读等等,在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读的技能和方法。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89—90页)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所以从语感与语识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细读就是打开书,直面文本,细细地读。细读与我国传统阅读中强调揣摩、比堪、品味相通。西方文本批评理论也历来强调对文本的细读。即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语气及特殊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来细致体味语句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挖掘其深意。在古诗文教学之中,对语言的品味感悟更是重要。古典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叶浴后更见丰腴。谓之“肥”;红花不禁骤雨,越显纤弱,谓之“瘦”。一肥一瘦,最寻常不过的字眼,甚至寻常得有些俗,但和绿、红对举组织在一起,却倏地化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清新自然,既说出了谁都曾有过却又未曾说出的体验。又隐渗出一种多愁善感惜春伤春之情。“语文和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作家在语文方面既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感情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朱光潜《文学与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独立阅读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脱离了对文本语言的细读、品味,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引导学生学会“细读”,那么学生的阅读必然是“独立的”、“个性化”的。
  对于古诗文教学,读是感悟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古诗文教学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的多种策略和模式。但“读”永远不应该遭受到课堂的冷落。
  
  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较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士兵出征心情是哀苦的。诗人却描写了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象,美的景更反衬出“春风不解人意”的哀苦:士兵回家时心情是愉悦的,诗人却写雨雪之苦景,不顾雨雪而忙着赶路,更显出心情的急迫。故前人分析此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对比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切艺术门类的美感生成策略。教育家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也说:“读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提高阅读效果,必须在比较阅读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
  比较可以是文本间的,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是《雨霖铃》中写景的名句,同是词人想象的别后之景,都是浓情勃发的好景致,但风格迥异,意境不同。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前者 广袤低沉的江面、无边的烟波暮霭,壮阔、苍茫;后者拂晓时分。凉风残月下摇曳的杨柳。凄迷、秀丽。在呈现于字面的景与情之外,这两处景还有着不见于字面的景与情:前者是漂流的一叶扁舟。茕茕孑立的游人,以及游人心中的茫然惆怅;后者是一个难眠的拂晓。渐去渐远的身影。和词人酒醒之后心中永远的愧疚怀念。通过两处景致的比较,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还能真正地明白景随情变,情随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文之中情与景的关系。
  比较还可以是文本之间的对读,即“以课文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实现词句、题旨之间及其他方面的比勘,以期达到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蒋成瑀在《互文对读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语文学习》)。如余永正在执教《卜算子·咏梅》时,就充分运用了互文对读法,引导学生感受陆游和毛泽东两首词中梅花形象的不同。情感的不同。意境的不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知识积累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还指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比较的过程。就是搜同求异,寻求认证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想象和联想。进而赋予其新的意义。
  阅读古典诗文与当代作品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视觉差异。因此理解和评价古诗文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读者具有历史眼光,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任何阅读又都是当下的阅读和对话,离不开现实视界,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其实这古今视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比较,而这种比较也常常会激发学生读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常读常新。有教师教学《鸿门宴》,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评价项羽其人的功过得失,而且通过审美移情感受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就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比较阅读。拓宽学生阅读面,引导学生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因为它“将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其他文献
对微小矩形通道内,液体扰流下微孔孔口逸出气泡串的迁移行为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分别研究了液体流量和通道倾斜角度对气泡串尺寸、运动速度以及运动轨迹的影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村落急剧消弭,现如今的传统村落逐步演化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无论是选址、布局、景观
【正】 福建社会科学院组织本院专家、学者及党政干部40余人,最近在福州举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讨论会。与会同志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并联系实际,就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众说不一。这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对小说起源的探讨 ,需要建立一个学术规范和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起源易于达成共识。“
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的最杰出代表,其空间叙事(空间组织方法)在世界建筑之林有其独树一帜之处。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与同时代叙事文学(小说、戏曲)的叙事策略有着惊人的一致
水下注气液体提升理论对于研制高效率的河海化冰系统、海水营养盐提升系统等水下技术装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技术领域现有理论较为简单,未考虑气泡尺度等参数对涌升流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机缘与人为的选择,散文不仅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文体,也成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打材料,因而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技巧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散文的含义有多种界定,文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散文有“广义的散文”、“文学性散文”和“最狭义的散文”之分,中学教材中的散文是介于“广义的散文”与“最狭义的散文”中间的“文学性散文”,包括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阅读
近年来,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发生了越来越多的CFO变更事件,这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董事会作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最高决策机构,有权聘任和解聘CFO,新上任的CFO为
薛涛的《十离诗》历来被认为是诗意乞怜、诗格卑下之作。但联系诗人的特殊经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薛涛虽然身份特殊,处境独特,却没有被命运击败。在《十离诗》的字里行间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异曲同工,作者精心设计景物构图,佳句点缀一气呵成,那种“韵外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