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固化的问题,简单的内容理解和背诵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味”。要摆脱这样的教学困境,就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意境,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人物分析,解读典故感悟作者情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才能更为深入,语文课堂也才能展现出“语文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困境;语文味;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09-02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只考慮到了中考的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上,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教学中缺乏“语文味”。教师要想展现出“语文味”就要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要点燃学生对于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走出困境,展现浓浓“语文味”。
一、指导吟诵,感受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读,然后解释古诗词的内容,进而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是空洞的,无法激发学生的赏析情绪,体现不出人文性,展现不出“语文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诵读,并在诵读中进行丰富的联想,尝试体会古诗词的独特意境。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接触到深层次的情感。
在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划分和重音设置,如在读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个句子中的“挽、望、射”这三个动词时要加强语气。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重读这几个词,有学生认为:“这样读能突显作者杀敌的决心。”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独特的意境。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首词意境开阔,展现出作者不服老的心态。作者始终有着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强烈愿望。”借助诵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体会到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语调的变化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作品描述的画面。这样就能使古诗词教学课堂散发出浓浓“语文味”。
二、结合时代,知人论世
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若不能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那么就会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加入到赏析中,导致对古诗词的理解出现偏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品味,尝试结合时代特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同时还要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更为理性的品析。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若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便很难感受这首诗所传达的沧桑之感,也无法理解为何作者会在激愤悲痛之后产生勇往直前的想法。教师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刘禹锡被贬谪后,经历了二十三年那么长的时间才回到洛阳,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你觉得,此时他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会怎么想呢?”学生在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会对朝廷的不公平感到愤怒,因为我被贬谪了那么多年,尝尽人生百苦。但是,我最终还是回到了京城,所以我的心中又生出了些许希望,希望能延续以前的梦想。”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学生和作者形成了共鸣,这样就能更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在教学古诗词作品的时候,若只是让学生按照中考的要求背诵一些套路化的答案,那么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感悟肯定不深。若能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品读,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创作情感和写作意图。
三、讲解典故,体会情感
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有典故,在机械化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介绍典故的意思,并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出处。但是,这样教学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使用典故的意义。学者黄永武认为用一次典故就等于是将整个故事和某个象征重新定义了一次。所以要具体分析作者想借这一典故传达怎样的特殊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情怀解读典故,挖掘出其中的内涵。
在教学《渔家傲·秋思》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从作品中的典故人手进行感悟,说说其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以“燕然未勒”这个典故为例子,首先给学生介绍典故的意思:“燕然是一座山的名字,根据《后汉书·窦宪传》的记载,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单于至燕然山,并在这里刻石记功而还。那么,你觉得作者为何要用这样的典故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学生提出:“当时范仲淹来到西北边疆担任防卫的任务,他认为要让西夏忌惮自己,不敢攻击自己,这样才能在北宋与西夏对峙期间,激发士气。”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典故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典故和整首诗或词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思,尝试体会使用其的妙处,从而真正读懂典故。
四、比较赏析,深化思维
学者冰心认为书看多了就能得到一个体会——“书也怕比”。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比较活动。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诗意。
教学《使至塞上》之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写得十分壮阔豪迈,大家能总结一下作者的创作风格吗?”笔者发现,只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得出答案。因此笔者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拓展阅读,尝试将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学生在整合了《竹里馆》《田园乐》等其他王维的作品后发现:“在王维的作品中边塞诗还是比较少见的。或许当时正好王维奉命镇守边疆,所以才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了《使至塞上》这样的作品。王维的作品多为田园诗,展现的是闲适散淡的田园生活。”通过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在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时,不能只是看其某一个作品,而应该将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答案。
学者孙绍振认为,孤立地研究作品,不能充分、透彻地揭示出作品的妙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者别林斯基认为,没有知识,谈不上欣赏,若空谈,就是自欺欺人。所以鉴赏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上。学者王尚文认为,文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到语文活动中、让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耿怀青.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9):130-131.
[2]毛莉莉.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方式探寻[J].课外语文.2019(24):49 51.
[3]刘露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7):19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困境;语文味;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09-02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只考慮到了中考的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上,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教学中缺乏“语文味”。教师要想展现出“语文味”就要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要点燃学生对于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走出困境,展现浓浓“语文味”。
一、指导吟诵,感受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读,然后解释古诗词的内容,进而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是空洞的,无法激发学生的赏析情绪,体现不出人文性,展现不出“语文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诵读,并在诵读中进行丰富的联想,尝试体会古诗词的独特意境。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接触到深层次的情感。
在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划分和重音设置,如在读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个句子中的“挽、望、射”这三个动词时要加强语气。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重读这几个词,有学生认为:“这样读能突显作者杀敌的决心。”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独特的意境。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首词意境开阔,展现出作者不服老的心态。作者始终有着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强烈愿望。”借助诵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体会到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语调的变化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作品描述的画面。这样就能使古诗词教学课堂散发出浓浓“语文味”。
二、结合时代,知人论世
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若不能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那么就会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加入到赏析中,导致对古诗词的理解出现偏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品味,尝试结合时代特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同时还要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更为理性的品析。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若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便很难感受这首诗所传达的沧桑之感,也无法理解为何作者会在激愤悲痛之后产生勇往直前的想法。教师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刘禹锡被贬谪后,经历了二十三年那么长的时间才回到洛阳,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你觉得,此时他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会怎么想呢?”学生在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会对朝廷的不公平感到愤怒,因为我被贬谪了那么多年,尝尽人生百苦。但是,我最终还是回到了京城,所以我的心中又生出了些许希望,希望能延续以前的梦想。”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学生和作者形成了共鸣,这样就能更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在教学古诗词作品的时候,若只是让学生按照中考的要求背诵一些套路化的答案,那么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感悟肯定不深。若能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品读,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创作情感和写作意图。
三、讲解典故,体会情感
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有典故,在机械化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介绍典故的意思,并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出处。但是,这样教学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使用典故的意义。学者黄永武认为用一次典故就等于是将整个故事和某个象征重新定义了一次。所以要具体分析作者想借这一典故传达怎样的特殊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情怀解读典故,挖掘出其中的内涵。
在教学《渔家傲·秋思》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从作品中的典故人手进行感悟,说说其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以“燕然未勒”这个典故为例子,首先给学生介绍典故的意思:“燕然是一座山的名字,根据《后汉书·窦宪传》的记载,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单于至燕然山,并在这里刻石记功而还。那么,你觉得作者为何要用这样的典故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学生提出:“当时范仲淹来到西北边疆担任防卫的任务,他认为要让西夏忌惮自己,不敢攻击自己,这样才能在北宋与西夏对峙期间,激发士气。”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典故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典故和整首诗或词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思,尝试体会使用其的妙处,从而真正读懂典故。
四、比较赏析,深化思维
学者冰心认为书看多了就能得到一个体会——“书也怕比”。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比较活动。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诗意。
教学《使至塞上》之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写得十分壮阔豪迈,大家能总结一下作者的创作风格吗?”笔者发现,只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学生很难得出答案。因此笔者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拓展阅读,尝试将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学生在整合了《竹里馆》《田园乐》等其他王维的作品后发现:“在王维的作品中边塞诗还是比较少见的。或许当时正好王维奉命镇守边疆,所以才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了《使至塞上》这样的作品。王维的作品多为田园诗,展现的是闲适散淡的田园生活。”通过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在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时,不能只是看其某一个作品,而应该将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答案。
学者孙绍振认为,孤立地研究作品,不能充分、透彻地揭示出作品的妙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者别林斯基认为,没有知识,谈不上欣赏,若空谈,就是自欺欺人。所以鉴赏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上。学者王尚文认为,文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到语文活动中、让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耿怀青.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9):130-131.
[2]毛莉莉.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方式探寻[J].课外语文.2019(24):49 51.
[3]刘露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7):19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