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对策。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18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临床治疗与护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06例,中残38例,重残19例,死亡16例,放弃治疗1例,有效率58.9%,死亡率和致残率发生率高。结论:提高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加强患者颅内压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肺部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重度颅脑损伤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1]。我院脑外科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80例,对救治和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80例,男11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66例,硬脑膜下血肿4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5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合并颅骨骨折36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6例、摔伤48例、打击伤26例。伤后就诊时间30分钟~4天,平均5.3小时。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57例,6~8分123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治疗及监测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146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34例。除重症监测外均行颅内引流术,用于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增高程度: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护理对策及措施
做好一般护理,行早期膀胱训练,本组置尿管时间5~10天。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颅内压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颅内压,以便确保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必须查明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主要由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行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59%。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重度颅脑损伤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1]。我院脑外科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80例,对救治和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80例,男11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66例,硬脑膜下血肿4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5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合并颅骨骨折36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6例、摔伤48例、打击伤26例。伤后就诊时间30分钟~4天,平均5.3小时。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57例,6~8分123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治疗及监测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146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34例。除重症监测外均行颅内引流术,用于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增高程度: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护理对策及措施
做好一般护理,行早期膀胱训练,本组置尿管时间5~10天。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颅内压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颅内压,以便确保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必须查明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主要由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行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59%。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