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许鞍华的电影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较为突出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有着一定的欣赏价值。《桃姐》是许鞍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人物都在镜头的刻画下深入人心,电影的叙事方式更是具有非典型性。尤其是电影充分利用具有文学性的长镜头进行叙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从分析《桃姐》的叙事风格与人物塑造出发,研究其非典型叙事方式,并对影片的长镜头叙事进行赏析。
关键词:《桃姐》 叙事 镜头
2012年,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在上映之初就凭借质朴感人的故事打动了许多观众。这部反映中国香港家庭中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及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电影,凭借独特的故事和完整的构造拿下了台湾金马奖等奖项。这部电影将纯真美好的感情与具有文学赏析价值的叙事方法结合在一起,将电影的叙事技巧隐藏于情感的表达之下,无论是镜头处理的方式还是非典型性的叙事方法都值得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一、整体叙事与人物塑造
《桃姐》中的大多数镜头所展现的视角都有限,几乎每个场景都是通过桃姐或少爷Roger的视角来展现的,用接近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敘事风格来凸显桃姐和Roger主仆之间的感情变化,以此来展示平凡人的简单生活。全片看不到可以制造的故事和戏剧冲突,而是用最自然最生活的方式展开情节,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也使说教的感觉被削弱,真实的感情成为真正的煽情之处。
电影中老人院的片段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各种各样的人诉说着各自的故事,由此呈现出真实的情感。如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坚叔、无奈而又可怜的金姨等人物,折射的正是生活中的欢声笑语和哀伤压抑,电影中的情感都是从客观的角度传递给观众的,平淡而又使人心生波澜。白描手法是电影想要表达情感的催化剂,通过对张弛有度的生活场景的白描,让观众有所感动,不自觉地产生相似的生活联想。
人物塑造的成功是决定影片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点,《桃姐》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通过平凡的人物打动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产生相关的生活联想和感悟。整个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生活化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正是通过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和极为细节的场景塑造,让桃姐、Roger、金姨等角色的形象逐渐丰满。
电影一开始,衣着简单、动作迟缓的桃姐买了很多菜回家,紧接着就呈现了主仆用餐时和用餐后的场景,再通过简单的对话展开与前面剧情相互呼应的场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让观众自然地适应了主仆二人的生活。在桃姐进入老人院之后,整个电影开始进入正题。围绕着桃姐在养老院的生活,电影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老人形象,而不同的老人形象也进一步丰富了桃姐的形象和其生活内容,让观众看到了主仆二人的情感和桃姐坚强、善良、宽容的人格。在面对Roger、金姨、坚叔等人物时,桃姐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一份美好,使观众进一步地了解到桃姐辛劳的一生和美好的心灵,桃姐的形象开始变得立体起来。
电影最后,桃姐参加Roger的电影首映礼则是导演专为刻画人物形象而精心布置的场景,主仆二人默契十足,相互调侃,亲切的交流表达了桃姐为Roger感到自豪,而Roger在和桃姐的交流中表现出的眼神和动作上的细节,则说明了Roger对桃姐的感激。
二、非典型叙事方式
许鞍华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但水平高低不一,有被封为神作的《女人四十》《投奔怒海》,也有平平无奇的《玉观音》《倾城之恋》。近些年来,许鞍华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风格,对观众的观影模式进行挑战,在作品中更加注重展现生活流。《桃姐》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影片全过程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电影以树状的结构,通过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点缀人物的个性色彩,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缓慢的节奏、松散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与其他影片极具戏剧性的张力不同,许鞍华一向注重人道主义和写实美学,因此其电影极富人文气息,但也导致作品结构比较松散。许鞍华的电影往往是以事件作为枝叶,通过人物进行连接,因此许鞍华的作品不是大众化的因果相连,而是长在人物上的故事。电影《桃姐》在叙事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少爷”赶往北京出差,并且与其他角色展开了一段关于“会见”的故事。但这段情节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似乎显得可有可无。“少爷”与其他角色会面时有聚餐情节,聚餐食物是涮羊肉,但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则是桃姐在忙着做牛舌。这个由美食串起的两个不同地点的情节,或许是许鞍华想表达人物之间不同空间的关联和“少爷”对于家的思念。但观众却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安排似乎有些累赘,并且会使电影的片段产生矛盾,从而影响整部电影的叙事。
在整部电影中,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件存在许多,例如“少爷”被人开玩笑等,这些小事情隐藏着许鞍华对于香港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其中一部分或许能起到叙事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则似乎无关紧要。但总的来分析,这些小的事情是许鞍华想用来指涉相关的情感和变化,却反而使整部电影的叙事不太纯粹了。许鞍华既想向观众呈现香港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又想表达“少爷”和桃姐之间的感情。在叙事中表达出多个想法当然是益处,但这种非典型叙事的方式在运用时还是应该注意情节构造和叙事安排。
三、长镜头叙事
所谓长镜头,指的是用一个镜头拍摄一个较为完整的段落,目的是呈现一段较为完整的情节。电影《桃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些长镜头中较为缓慢的画面,正好与主人公桃姐的老年形象相契合,使电影看起来更有艺术感和统一感。而这部电影使用长镜头的方法进行叙事,可以体现出以下两点优势。
(一)充满细节,细腻感人
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细节的呈现,无论是道具、人物语言还是镜头语言,一个小的设定可能就会激起观众内心的感触。电影《桃姐》的长镜头叙事,就通过许多细节来反映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例如在电影中,桃姐从老人院请假休息时,打开了一个多年都未接触的储物箱,装着的是“少爷”小时候的物件,电影杂志、香皂等。这里每一件物品的安排都有独特的意义,而这些物品在电影的镜头中又代表着某种语言,具有叙事的功能,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些物品虽然无言,但却仿佛让观众看到曾经桃姐照顾“少爷”的一幕幕往事,也充分表现出桃姐对于“少爷”乃至整个家庭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些物品又是桃姐的精神世界,让桃姐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少爷”的家庭,令人感慨至深。
关键词:《桃姐》 叙事 镜头
2012年,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在上映之初就凭借质朴感人的故事打动了许多观众。这部反映中国香港家庭中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及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电影,凭借独特的故事和完整的构造拿下了台湾金马奖等奖项。这部电影将纯真美好的感情与具有文学赏析价值的叙事方法结合在一起,将电影的叙事技巧隐藏于情感的表达之下,无论是镜头处理的方式还是非典型性的叙事方法都值得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一、整体叙事与人物塑造
《桃姐》中的大多数镜头所展现的视角都有限,几乎每个场景都是通过桃姐或少爷Roger的视角来展现的,用接近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敘事风格来凸显桃姐和Roger主仆之间的感情变化,以此来展示平凡人的简单生活。全片看不到可以制造的故事和戏剧冲突,而是用最自然最生活的方式展开情节,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也使说教的感觉被削弱,真实的感情成为真正的煽情之处。
电影中老人院的片段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各种各样的人诉说着各自的故事,由此呈现出真实的情感。如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坚叔、无奈而又可怜的金姨等人物,折射的正是生活中的欢声笑语和哀伤压抑,电影中的情感都是从客观的角度传递给观众的,平淡而又使人心生波澜。白描手法是电影想要表达情感的催化剂,通过对张弛有度的生活场景的白描,让观众有所感动,不自觉地产生相似的生活联想。
人物塑造的成功是决定影片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点,《桃姐》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通过平凡的人物打动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产生相关的生活联想和感悟。整个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生活化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正是通过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和极为细节的场景塑造,让桃姐、Roger、金姨等角色的形象逐渐丰满。
电影一开始,衣着简单、动作迟缓的桃姐买了很多菜回家,紧接着就呈现了主仆用餐时和用餐后的场景,再通过简单的对话展开与前面剧情相互呼应的场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让观众自然地适应了主仆二人的生活。在桃姐进入老人院之后,整个电影开始进入正题。围绕着桃姐在养老院的生活,电影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老人形象,而不同的老人形象也进一步丰富了桃姐的形象和其生活内容,让观众看到了主仆二人的情感和桃姐坚强、善良、宽容的人格。在面对Roger、金姨、坚叔等人物时,桃姐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一份美好,使观众进一步地了解到桃姐辛劳的一生和美好的心灵,桃姐的形象开始变得立体起来。
电影最后,桃姐参加Roger的电影首映礼则是导演专为刻画人物形象而精心布置的场景,主仆二人默契十足,相互调侃,亲切的交流表达了桃姐为Roger感到自豪,而Roger在和桃姐的交流中表现出的眼神和动作上的细节,则说明了Roger对桃姐的感激。
二、非典型叙事方式
许鞍华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但水平高低不一,有被封为神作的《女人四十》《投奔怒海》,也有平平无奇的《玉观音》《倾城之恋》。近些年来,许鞍华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风格,对观众的观影模式进行挑战,在作品中更加注重展现生活流。《桃姐》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影片全过程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电影以树状的结构,通过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点缀人物的个性色彩,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缓慢的节奏、松散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与其他影片极具戏剧性的张力不同,许鞍华一向注重人道主义和写实美学,因此其电影极富人文气息,但也导致作品结构比较松散。许鞍华的电影往往是以事件作为枝叶,通过人物进行连接,因此许鞍华的作品不是大众化的因果相连,而是长在人物上的故事。电影《桃姐》在叙事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少爷”赶往北京出差,并且与其他角色展开了一段关于“会见”的故事。但这段情节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似乎显得可有可无。“少爷”与其他角色会面时有聚餐情节,聚餐食物是涮羊肉,但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则是桃姐在忙着做牛舌。这个由美食串起的两个不同地点的情节,或许是许鞍华想表达人物之间不同空间的关联和“少爷”对于家的思念。但观众却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安排似乎有些累赘,并且会使电影的片段产生矛盾,从而影响整部电影的叙事。
在整部电影中,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件存在许多,例如“少爷”被人开玩笑等,这些小事情隐藏着许鞍华对于香港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其中一部分或许能起到叙事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则似乎无关紧要。但总的来分析,这些小的事情是许鞍华想用来指涉相关的情感和变化,却反而使整部电影的叙事不太纯粹了。许鞍华既想向观众呈现香港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又想表达“少爷”和桃姐之间的感情。在叙事中表达出多个想法当然是益处,但这种非典型叙事的方式在运用时还是应该注意情节构造和叙事安排。
三、长镜头叙事
所谓长镜头,指的是用一个镜头拍摄一个较为完整的段落,目的是呈现一段较为完整的情节。电影《桃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些长镜头中较为缓慢的画面,正好与主人公桃姐的老年形象相契合,使电影看起来更有艺术感和统一感。而这部电影使用长镜头的方法进行叙事,可以体现出以下两点优势。
(一)充满细节,细腻感人
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细节的呈现,无论是道具、人物语言还是镜头语言,一个小的设定可能就会激起观众内心的感触。电影《桃姐》的长镜头叙事,就通过许多细节来反映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例如在电影中,桃姐从老人院请假休息时,打开了一个多年都未接触的储物箱,装着的是“少爷”小时候的物件,电影杂志、香皂等。这里每一件物品的安排都有独特的意义,而这些物品在电影的镜头中又代表着某种语言,具有叙事的功能,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些物品虽然无言,但却仿佛让观众看到曾经桃姐照顾“少爷”的一幕幕往事,也充分表现出桃姐对于“少爷”乃至整个家庭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些物品又是桃姐的精神世界,让桃姐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少爷”的家庭,令人感慨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