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的发现引发了生命科学的数字化革命,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发展路径,颠覆现有的卫生经济学模式。
“精准医学示范体系,要尽早建立起来!”
“精准医学有很多方面,但最能落地的,是药物基因组学。”
曾任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一直呼吁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指导患者精准治疗。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紧接着,中国决策层也开始推动“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作为新兴前沿领域之一, 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精准医学帮助我们理解和发现传统循证医学所不能涵盖的个体化差异,并推动临床医学向疗效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方向发展。”王辰说。
医疗卫生显然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无创产前检测现在的市场价格一般在2000多块钱,有的地方已经降到1000多,但即使价格在3000块钱左右,从总体上算经济账,都值!要知道,一个‘唐娃娃’的经济负担将达上百万之巨。”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说。
王辰也介绍,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
还有专家认为,精准医学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
无创产前检测,是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传统血清学唐氏筛查存在较大漏检风险,假阳性率高;羊水穿刺虽准确率高,但穿刺伤口可能引起宫内感染,造成一定几率的流产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一项安全、准确、非侵入性的新型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具有远高于血清学唐筛的准确性,可大幅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传统唐筛100个孕妇里会漏检至少5个“唐娃娃”,和利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相比,二者投入产出比差距高达10多倍。
唐娃娃,是指儿童唐氏综合征患者。所谓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
2010年12月6日起,华大基因开始接收全球第一例临床样本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迄今已检测超过130万孕妇,发现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胎儿近2万例。仅按每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平均会为社会带来45万元额外经济支出计算,这项无创产前筛查相当于为社会挽救潜在经济损失90亿元。
2015年,华大基因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我们有了自己的‘枪’,也有了自己的大数据库,如果国家足够重视,我们完全可以更好地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汪建说。
李金明也建议,尽快在全国广泛开展假阳性率低、漏检可能性极小的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替代目前全国常规开展的假阳性率和漏检率均较高的传统筛查方法。
2016年3月21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34名来自各地的权威妇产科专家在深圳签名建立“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精准医学联盟”,旨在推动新技术临床转化与应用,实现以精准防控降低出生缺陷。
“就是要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从中国历史上抹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呼吁,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将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降到世界最低。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唐娃娃”只是一个病例。精准医学在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等诸多遗传疾病领域都正在逐步得到应用。
原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约有90万新生儿带有出生缺陷。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带领团队研制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迄今对全国近140万新生儿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发现4.4%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其中,3489人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
“通过基因筛查,‘一针致聋’的悲剧可以提前得到干预和避免。”程京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提高一岁。出生缺陷是精准医学首先要抓的,如果新生儿很多有出生缺陷,那么这‘一岁’要提高上去很难。”
王辰解释,精准医学是指在大样本研究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特别是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特征,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
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为例,一部分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剥脱性药物皮炎,过去认为属于偶发现象。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这种药物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均源自于个体的基因差异。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基因组学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对基因和疾病的关系,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因为种族不同,基因组信息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发现与中国人疾病和药物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基因,了解新基因靶点,丰富精准医疗人类研究,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有人曾估算过,一个出生缺陷的孩子经济负担是100万,对家庭是毁灭打击,对社会是沉重负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说,出生缺陷预防迫切需要社会重视和关注,传统医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精准医学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每年节约至少500亿元”
不仅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也是精准医学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抗凝药华法林。2006年,美国一项对个体化用药的综合评估显示,对200万患者,若用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用药,可有效避免出血事件85400例、有效避免中风事件17100例,除去基因检测的基础花销,总计可净节省开支约11亿美元。
近年来,欧美国家医疗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以精准药物治疗为代表的各种新型诊疗标准不断被临床采用,在极大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
到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就高达31868.95亿元,其中慢病防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80%。从主要疾病死亡率看,排名前四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均属于慢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中国慢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药物费用约占50%。由于目前各种慢病控制达标率都不甚满意,哮喘、糖尿病、抑郁症、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均不到50%,肿瘤则不足25%。按照现有慢病标准治疗和费用支出模式保守估计,约有50%的药物费用属于无效支出,长此以往,社会难堪其负。
“由于精准治疗相关药物涉及了几乎所有常见慢病,因此,以2013年医保的药费支付为基线核算,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王辰说。
精准医学,关键在早防早治。以肿瘤诊治为例,业界人士估算,如果能实现早防早治,治疗成本将是中晚期患者的1/8,终末期病人的1/100。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远远发生在临床病理出现之前。
高血压是我国第一大慢性病,患者中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约占10%。“这类患者一旦借助基因检测技术明确病因,大部分可有效控制或治愈。”专门从事心脑血管遗传病基因检测的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哲博士说,高血压患者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2801元,而确诊的单基因高血压患者只要“对症下药”,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只需300元左右就可有效控制高血压。
“2015年,我国居民平均寿命达75.83岁,假设平均确诊年龄为36岁,平均受益年限可达40年,单基因高血压患者人均将节省直接公共卫生支出10万元。”他说。
“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不久前,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和华大基因倡议成立精准医疗产业和政策联盟,表示将合作开展生命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助推精准医疗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更应该算一下精准医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账’。”不就前刚从美国归国工作的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黄成说,“这个行业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一个强劲引擎,这是一笔更大的账!当然,精准医学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还需要更系统严谨的计算,可以参照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资回报率是惊人的141比1。”
黄成表示,精准医学是基因革命,也是信息革命。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培育出好几百家国际化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这是中国抢占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全球最高点的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事实上,我国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启动并不落后。王辰的团队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药物基因组学研究,2012年起建立了我国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制定治疗指南,并对部分人群开展个体化精准治疗,2015年底在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已能开展200多种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及精准治疗。
“但中国精准医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潜心的研究。”王辰说。
“DNA的发现引发了生命科学的数字化革命,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发展路径,颠覆现有的卫生经济学模式。”哈工大(深圳)筹建办临时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唐杰说,数字革命已经成为一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加快精准医疗产业的发展将极大推动我国数字革命的深化,我们必须下决心以亿级人口大数据为基础,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使我国在数字革命时代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者。
“精准医学示范体系,要尽早建立起来!”
“精准医学有很多方面,但最能落地的,是药物基因组学。”
曾任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一直呼吁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指导患者精准治疗。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紧接着,中国决策层也开始推动“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作为新兴前沿领域之一, 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精准医学帮助我们理解和发现传统循证医学所不能涵盖的个体化差异,并推动临床医学向疗效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方向发展。”王辰说。
医疗卫生显然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无创产前检测现在的市场价格一般在2000多块钱,有的地方已经降到1000多,但即使价格在3000块钱左右,从总体上算经济账,都值!要知道,一个‘唐娃娃’的经济负担将达上百万之巨。”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说。
王辰也介绍,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
还有专家认为,精准医学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
无创产前检测,是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传统血清学唐氏筛查存在较大漏检风险,假阳性率高;羊水穿刺虽准确率高,但穿刺伤口可能引起宫内感染,造成一定几率的流产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一项安全、准确、非侵入性的新型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具有远高于血清学唐筛的准确性,可大幅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传统唐筛100个孕妇里会漏检至少5个“唐娃娃”,和利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相比,二者投入产出比差距高达10多倍。
唐娃娃,是指儿童唐氏综合征患者。所谓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
2010年12月6日起,华大基因开始接收全球第一例临床样本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迄今已检测超过130万孕妇,发现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胎儿近2万例。仅按每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平均会为社会带来45万元额外经济支出计算,这项无创产前筛查相当于为社会挽救潜在经济损失90亿元。
2015年,华大基因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我们有了自己的‘枪’,也有了自己的大数据库,如果国家足够重视,我们完全可以更好地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汪建说。
李金明也建议,尽快在全国广泛开展假阳性率低、漏检可能性极小的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替代目前全国常规开展的假阳性率和漏检率均较高的传统筛查方法。
2016年3月21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34名来自各地的权威妇产科专家在深圳签名建立“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精准医学联盟”,旨在推动新技术临床转化与应用,实现以精准防控降低出生缺陷。
“就是要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从中国历史上抹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呼吁,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将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降到世界最低。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唐娃娃”只是一个病例。精准医学在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等诸多遗传疾病领域都正在逐步得到应用。
原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约有90万新生儿带有出生缺陷。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带领团队研制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迄今对全国近140万新生儿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发现4.4%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其中,3489人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
“通过基因筛查,‘一针致聋’的悲剧可以提前得到干预和避免。”程京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提高一岁。出生缺陷是精准医学首先要抓的,如果新生儿很多有出生缺陷,那么这‘一岁’要提高上去很难。”
王辰解释,精准医学是指在大样本研究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特别是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特征,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
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为例,一部分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剥脱性药物皮炎,过去认为属于偶发现象。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这种药物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均源自于个体的基因差异。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基因组学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对基因和疾病的关系,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因为种族不同,基因组信息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发现与中国人疾病和药物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基因,了解新基因靶点,丰富精准医疗人类研究,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有人曾估算过,一个出生缺陷的孩子经济负担是100万,对家庭是毁灭打击,对社会是沉重负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说,出生缺陷预防迫切需要社会重视和关注,传统医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精准医学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每年节约至少500亿元”
不仅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也是精准医学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抗凝药华法林。2006年,美国一项对个体化用药的综合评估显示,对200万患者,若用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用药,可有效避免出血事件85400例、有效避免中风事件17100例,除去基因检测的基础花销,总计可净节省开支约11亿美元。
近年来,欧美国家医疗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以精准药物治疗为代表的各种新型诊疗标准不断被临床采用,在极大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
到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就高达31868.95亿元,其中慢病防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80%。从主要疾病死亡率看,排名前四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均属于慢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中国慢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药物费用约占50%。由于目前各种慢病控制达标率都不甚满意,哮喘、糖尿病、抑郁症、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均不到50%,肿瘤则不足25%。按照现有慢病标准治疗和费用支出模式保守估计,约有50%的药物费用属于无效支出,长此以往,社会难堪其负。
“由于精准治疗相关药物涉及了几乎所有常见慢病,因此,以2013年医保的药费支付为基线核算,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王辰说。
精准医学,关键在早防早治。以肿瘤诊治为例,业界人士估算,如果能实现早防早治,治疗成本将是中晚期患者的1/8,终末期病人的1/100。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远远发生在临床病理出现之前。
高血压是我国第一大慢性病,患者中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约占10%。“这类患者一旦借助基因检测技术明确病因,大部分可有效控制或治愈。”专门从事心脑血管遗传病基因检测的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哲博士说,高血压患者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2801元,而确诊的单基因高血压患者只要“对症下药”,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只需300元左右就可有效控制高血压。
“2015年,我国居民平均寿命达75.83岁,假设平均确诊年龄为36岁,平均受益年限可达40年,单基因高血压患者人均将节省直接公共卫生支出10万元。”他说。
“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不久前,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和华大基因倡议成立精准医疗产业和政策联盟,表示将合作开展生命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助推精准医疗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更应该算一下精准医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账’。”不就前刚从美国归国工作的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黄成说,“这个行业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一个强劲引擎,这是一笔更大的账!当然,精准医学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还需要更系统严谨的计算,可以参照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资回报率是惊人的141比1。”
黄成表示,精准医学是基因革命,也是信息革命。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培育出好几百家国际化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这是中国抢占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全球最高点的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事实上,我国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启动并不落后。王辰的团队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药物基因组学研究,2012年起建立了我国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制定治疗指南,并对部分人群开展个体化精准治疗,2015年底在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已能开展200多种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及精准治疗。
“但中国精准医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潜心的研究。”王辰说。
“DNA的发现引发了生命科学的数字化革命,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发展路径,颠覆现有的卫生经济学模式。”哈工大(深圳)筹建办临时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唐杰说,数字革命已经成为一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加快精准医疗产业的发展将极大推动我国数字革命的深化,我们必须下决心以亿级人口大数据为基础,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使我国在数字革命时代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