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在“风暴”中独善其身

来源 :企业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是美国金融行业疯狂投机的直接结果,美国政策的过度宽松,以及由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经济信息的不透明,更加助长了危机的势头。美国次贷危机的代价是惨重的,危机不仅造成全球股市暴跌、金融动荡,而且迫使大量企业破产,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直接辐射到企业的各项决策,进而影响各种经济结果。因此,对企业文化的思考是探究企业面临挑战的关键所在。文章正是基于此种情况,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次贷危机;企业文化思考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国内国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甚统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胡海峰教授在《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研究述评》中将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同原因整理为五种观点:货币政策失误说、金融自由化过度说、会计标准不当说、道德风险上升说和经济结构失衡说等。本文认为危机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次贷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界的投机行为。各大投资银行,为了盲目的金融创新,生产出许多的金融衍生品。据统计,2000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包括房贷、工商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总共不到20万亿美元,但各金融机构生产出的金融衍生品高达400万亿美元。2000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00万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达到了67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倍。金融的创新,衍生产品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无限放大了虚拟经济,另一方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资金链,致使资金严重缺乏监督和风险评估,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B.Taylor)说:美联储2002至2004年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国住房市场的过度繁荣,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标准与信贷密切相关,信用市场的创新活动对信贷标准有重要影响。随着美国住房抵押市场的扩张和所谓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银行贷款担保要求、信贷标准以及信用质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据Jimenez等人2006年的研究表明,大约90%的次贷打包出售,在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下贷款机构不再关心借款人的信用,而且不断放松贷款标准,竞相延长贷款期限,再三降低首付比例,尽量减少借款人眼前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简化申报文件,以吸引贷款客户,从而扩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份额,所以越来越多的次级借款人能够很容易的获得信贷。
   再次,美国次贷危机还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紧密相关。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密切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国际合作空前强大。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增加了各种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难以完全掌握世界经济的真实信息,所以经济预测和风险评估受到了极大限制。而且信息的不完全,致使危机发生后各国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合作,扩大了危机的范围。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大量的企业破产,失业率激增。据英国媒体2008年1月28日报道,次贷危机使英国2008年减少了2万多个岗位。2008年2月,美国就业岗位减少6.3万个,为近5年来最大减量。2008年3月,世界著名投资银行贝尔登破产。同年9月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相继倒闭或被改组。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6.5%,失业人数超过1000万。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也产生很大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一季度生产总值61491亿元,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回落1.6个人百分点。由于国际需求的迅速萎缩,2008年中国的出口产业和企业遭到严重打击,前三季度出口增长同比回落了4.8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因出口减少所影响的达1.2个百分点。随着出口产业的大幅下滑,东部沿海城市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威胁。
   这场危机的风暴虽然过去了,余威还在持续,世界经济虽略有复苏,但创伤亦然存在。此次危机造成了很多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百年著名企业已是昨日黄花,而且这种损失都难以怀复原貌。次贷危机给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挑战,同时给国际间的合作提出了挑战,更是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三、企业文化的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的代价是惨重的,面对大量企业的频频倒闭和破产,我们不能不首先从企业自身寻找问题。那些昔日的“巨无霸”已是昨日黄花,它们的倒闭给世界发出了警告:企业面临新挑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直接辐射到企业的各项决策,进而影响各种经济结果。因此,对企业文化的思考是探究企业面临挑战的关键所在。
   经济的发展要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是社会中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经济的发展。然而企业组织中,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普遍证实。经过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则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内部文化和外部生态文化。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同时又是生存在外部生态当中的,因此企业文化应该统摄的不仅是组织内部文化,还有外部生态文化。
   (一)组织内部文化
   组织内部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里人们在实践建设、共享、促进企业与人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准则,体现为集体价值观、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的互动,是基于企业历史优秀经验的提炼,结合他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优秀之处,以及每个人内心“善”的动力为手段,从而塑造出健全的集体人格,实现通过人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1.企业组织的“人”化
   企业文化首先强调组织内部的人化,突出人的基本价值,使企业有了人的特性和品质,人的发展是首要目标,以此推动企业的持续不断地发展。企业内部的团队价值观深深烙有个人价值的影子,个人价值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人化行为,它是企业发展的终极价值。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通过自主意识对外部世界进行系统改造的高级动物,人的主体性决定其不能强制而只能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为了别人或为了集体,而是为了每个人自己。人在一切活动中都是主体,当人在任何活动中被作为简单的客体对待而阻碍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时,人的主体性属性都将对这样一种现实做出强烈的反应,这一点已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所证明。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那么企业就会生存在一种和谐的环境当中。
   2.管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建立人本精神,以实现对人的尊重和推崇。这些都是出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对个体自由的限定:一方面主张个体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对个体的自主性进行适当的限制。用人本观念来统一人的思想意识,正是要达到人人相互尊重和亲爱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高度肯定。人本精神就是肯定人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主体价值。
   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在坚持人本精神的基础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因为人是企业之本,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从管理角度来看,所有的管理最终都会落到人的管理上来。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得以不断改善,组织中人的需要、层次的提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更使人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更具影响力。因此以物、事为中心的管理必须转移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将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部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培养人→成就人。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是以人为工具而是以人的本身发展为目的。
   3.科学的人性假设
   传统管理的人性假设,虽在以探索的方式不断应对人性的进步,但始终不能全面、科学的认识人性,都不足以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只是对人性在不同社会时代的表现的一种简单而片面的概括。然而管理的思路全都是由人性的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如果这个出发点仅仅停留在片面的现象层面,那么也就决定了其管理思想的肤浅性。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次管理变革证明,虽然组织管理的技术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并有改变本质上的东西,始终未超出理性主义逻辑的范畴。理性主义逻辑将人置于技术管理手段的控制之下,形成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对定理化和技术手段的完全依赖造成了对管理的“灵魂”即文化价值观的严重忽视,从而也就忽视了人的精神因素的巨大能动作用。
   4.制度的契约化
   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心理契约的总和,这是一种高级的,充满“人”的文明的契约。制度为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因此,制度作为每一个人自己认可的规则,是一系列心理契约的综合,不是管理者强加给被管理者的“文化枷锁”。以往的管理注重制度,把制度提升到管理的核心位置。由于这种制度管理造成了对人主体性的漠视,而且常常通过外部强制性的方式制定和贯彻,因此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背弃了人性表现在制度层面的契约,对人和集体的发展带来了阻碍。既不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更违背了管理文化的基本准则。而这种以强制的制度代替集体心理契约的行为,也就演变成了制度管理的深层人性缺陷。因此制度只有回归“心里契约”的本质:不再是强制,而是组织中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它才会完成自我实现。
   (二)外部生态文化
   除了组织内部的文化关照外,企业文化还应统摄外部生态文化,这里的外部生态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随着外部生态更加的复杂化,外部的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更加的困难。因为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外部生态环境当中的,并且这种关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显得更加深厚。企业与外部生态的关系越紧密,双方的互动就越频繁,影响也就越大。
   1.国内生态文化
   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之一的企业,首先是社会大组织中的一员。企业想要扎根,谋求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本国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企业前期乃至长久发展,才能较为顺利的实现。本国的政策、法规、市场,消费等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消费市场的建构,被形象的称为企业的“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文明与否直接关系企业利益的实现,能否培养和建设好社会生态,也考验着企业的寿命短长。企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说明企业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企业的目标应与社会环境的特有规律相一致。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是自身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企业的紧密互动相连。市场化的经济环境是不断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对路的投资方向、适当的规模以及为了保护投资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营销计划、稳健的财务政策都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忽视公众的态度,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则必然带来危机,这是企业忽视社会生态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企业文化在重视社会生态的同时,还应关注自然生态。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在创立之时就已经从自然界中获取财物,换句话说自然界从企业开始运作时就贡献资源,那么企业也应该充分的尊重自然界已经存在的规律。当然,这并不阻挡企业的赢利,但建立在自然法则上的赢利更加的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且这种空间会越来越大,企业也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企业在赢利以后对自然的维护,亦就是对自然界的反馈,这种反馈是有益的,不是有害的。维护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获得下一步发展的准备。企业是社会的公器,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的义利观也正说明这一点。所谓“义”是指做君子该做的事情,这些行为是符合仁、礼等道德规范的行为,“见得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仁矣”。儒家大师孟子甚至认为“舍生取义”,即为了“义”甚至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该肯定“逐利”的合理性,这种忽视“利”的倾向必要纠正。然而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利”并非是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义”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见利思义仍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妥善处理义利关系是企业能否迎接时代挑战的一个重大前提,企业的直接目标在于追求利润,企业管理的一切职能,其指向均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并最终体现为利润的最大化。但企业经营应有短期和长期行为之别,在这种分别之下,义和利的取舍已经寓于其中。目光远大的企业,其着眼点在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紧盯短期的小利小惠,更不会见利忘义,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内部基础甚至破坏企业长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之,企业的发展始终应关注环境,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就能达到可持续的,永恒的互动。
   2.国际生态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企业想要独立发展已不可能。国际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越来越多地影响跨国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应该孕育对国际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测的能力。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各种数字和统计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因此,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际信息极不透明的情况下,前期的风险评估就非常重要。金融危机究其根源是由不良经济行为酝酿产生的,而企业恰恰是不良经济行为的执行者。企业之所以要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主要是对金融风险的提前辨识。提前分辨其作用过程和评估它的未来结果,是企业经济决策的关键。就像有人说的:市场现在看不到,并不意味着未来结果的不存在。
   其次,跨国企业应走相互融合之道。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一个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调节和平衡文化差异。否则,在处处纠缠着恩怨是非的环境中,就不能顺利发展。当然,我们追求和谐并不是忽视差异性的存在。提倡和谐,保持企业与他国文化的协调并不是消灭差异性,而是在寻找事物共同点的同时保持事物各自的差异性。如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充分理解其他异质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摒弃成见,接受差异性就能够创造出各种文化和谐共处的局面。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提倡“和而不同”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跨国企业面临着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实,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不同组织与消费者之间都存在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差异。正视差异化,并有效的利用差异化可以促成创新,加快企业的融合之道,从而分解因国际市场复杂性引起的风险系数。
   3.平衡外部生态——合理分配两个市场
   企业文化在统摄两大外部生态的同时,还应关照二者的平衡。因为企业文化直接辐射到企业的各项决策,进而影响各种经济结果。次贷危机发生前期,美国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怪象:生产与消费在逐渐分离。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失衡,必然导致经济失调,因此也就加深了发生危机的可能。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贸易更加的自由化,跨国公司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实行产业链全球配置,制造业生产大部分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然而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缺空。发达国家为保持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普遍采用信用扩张,大力鼓励消费,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在发达国家中,生产和消费机制的打破,促使了过度的消费。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使得发达国家形成较低的通胀率;然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因贸易顺差而大批购进发达国家的债券,极大刺激了发达国家信用的不断扩张。信用的过渡化必然产生信用危机,所有经济都失去理性,极大地增加了危机的可能性。因此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两个“场”,国内国际生态应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即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应合理分配,慎防盲目扩张,实现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张德.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光明.企业文化塑造—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祝慧烨.把握企业文化新动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李海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6]王学秀.文化传统与中国企业管理价值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王成荣.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美]安塞尔·M·夏普,查尔斯·A·雷吉斯特,保罗·W·格兰姆斯.社会问题经济学(15版)[M],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布鲁斯·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陆磊,张怀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0]田伯平.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新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
  [11]美国5月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N]证券时报,2008-06-05.
其他文献
无论是离婚,还是继续隐忍婚姻的缺憾,作为父母,考虑最多的都是孩子。虽然离婚,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责任的放弃,相反,越来越多的父母会选择给孩子更多的爱。比起婚姻的失败,他们更在意孩子能否接受这一事实,能否和以前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把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    离婚了,在孩子面前努力遮掩是最无意义的回避动作,它并不证明你坚强,也不证明你对孩子进行了智慧的保护,它只说明,你对离婚的事实无法释怀,你
摘 要: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或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它是隶属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政府及其分支机构为主体的。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
期刊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两翼齐飞”进行相关理论阐释,并就“东翼”基础能源资源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特征分析,发现陇东能源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仍十分低下.对
目的探讨柱状水囊经尿道扩开术治疗高危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BPH患者113例,年龄68-94岁。根据患者前列腺体积大小和膀胱残余尿量(PVR)的多少
在不久的将来,拉美地区势必会成为我国整个战略架构中的重要伙伴,同时还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市场;积极推动中拉之间深层次合作与发展,乃是实现中拉持续、稳定且高
李先生,30岁,婚龄2年。“妻子是某机关公务员,我在一家公司当部门经理。有时忙起来,一周也难得有一次性事。像我们这种年龄,不应当是这个样子吧?我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对性提不起兴趣……”  高先生,29岁,婚龄3年。“我和妻子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开始时的那股激情早已烟消云散,再也找不到当年双方的那种感觉。有时,我们十天半个月都难得做一次爱。我们,特别是我,为什么对性如此冷淡呢?”  男人性麻木——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儿童肥胖会导致众多健康问题,尤其是一些原本只属于成人“专利”的慢性疾病。  肝脏损害单纯性肥胖儿童易合并脂肪肝,肥胖程度越严重。脂肪肝患病率越高。和成人不同,儿童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肥胖所致。脂肪肝在早期是可逆的,如合理饮食,体重控制,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早期没有很好控制,则有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向肝硬化发展,且儿童相对成人而言进展更快,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