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评价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探讨课堂评价问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由于各人的理念、认识和理解不一样,对课堂评价结论会不相同。
  关于课堂评价问题,有几种说法很值得探讨。
  1.关于“问题说”。即一堂课下来学生存在疑惑问题多或有问题疑惑是不是不成功。我认为,不能以学生“有问题”或“问题多”而怀疑甚至否定课堂质量。
  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而在于发现新的问题。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只有当学生自己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当某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引起学生的警觉,当他们感到还缺少某些成分才能使知识相互“吻合”的时候,这就是好事。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课堂成功重要的条件之一。
  良好的教育、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学生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学生是否产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及解决效果如何,是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重要和关键的指标。上课不怕学生有问题,只怕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思维活跃了才会发现问题;当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了,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学生有问题,意味着他们在进步。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尽管是表层面的,有的甚至是很幼稚的,但也说明学生动了起来。有生机的课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永远有问题的,而问题不应该以一堂课的结束而终结。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从关心“这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关心“这堂课学生能悟出多少”。
  2.关于“热闹说”。即能否以那堂课学生发言是否热烈、表现是否活跃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我以为,课堂要经得起沉默,我们不能以课堂是否热闹来评价课堂效果的好坏,课堂上学生发言热闹并不一定就是一堂好课。
  我们说学生参与课堂不是简单的“问——答”式的参与,而主要是指思维上的参与,主要表现为课堂上通过积极的思考,亲历获得知识的体验。一位教育专家在一次课堂评价中,曾说了一句令人深省的话:“要经得起课堂的沉默。”并且他把只有气氛活跃,而没有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称之为不健康的课堂。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培养目标。学生的个性养成过程,正体现于其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深广性的培养上。有经验的教师,就善于在课堂中采用灵活的方法,给学生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老师往往可以从中发现学生们真正的迷惑和不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些人去听课,见课堂不热闹,就说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我们要特别注意警惕那些刻意追求热闹而缺乏深度思维的课堂。
  3.关于“完成说”。即能否以是否按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来衡量课堂是否成功。我认为,要正确对待课堂完成教学任务问题,不能以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来衡量。
  新课改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抛开“我给学生上课”的观念,形成“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是一个变量,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上会出现不定的因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会随时出现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老师要允许它的产生,并充分利用为教学资源。因此,课堂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是会发生的。我们的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迟迟不敢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突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顾虑。课堂上只要老师已经把握住教育机会,使学生能有所收获,那应该说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4.关于“主人说”。即能否以课堂上学生是否“主宰”课堂,处于“主人”位置来衡量是否成功。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变成“闲人”,学生发言多,成为“主人”,这是不是好课堂要具体分析。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主体,但并不是因此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
  协同论认为“从课堂协同高度说,教师是课堂中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要素,是整个课堂协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类似于结晶体的晶核,类似于自组织经济体中的‘示范’者,学生价值观、荣誉、兴趣、成功的调节者与评价者和差生改变的管理者”。这里我们要看到教师“晶核”、“示范”的作用,不要因为教育民主化思想使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地位而“退居二线”,只是不要对自己作用的估计显得过分的夸大罢了。有些老师认为既然是以学生为主,那就由学生去做,看不到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主体性教育的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对课堂的评价要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要求。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和谐课堂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1.师生是双赢的,即师生都有收获,都能在参与中成长。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课堂对学生要有收获、有意义。教师每讲一个节课、开展一个教学活动,要立足于让每个学生能快乐地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自己也能在教育理念、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学生课程价值认识等方面都有启发和收获。忽视教师成长的课堂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
  2.双主体发挥作用,即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要看课堂上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否发挥充分。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压抑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现象,但我们又要防止放任受教育者主体性现象的发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通过对话、提问、交流、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来判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深入的、不是肤浅的,是持续的,不是短暂的,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的,不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而不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路比较清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且能融会贯通等。
  3.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即学生应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培养和发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仅仅达到认知目标的收获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特别注重对完整的人的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培养”。一堂课尽管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是有限的,但必须克服把课堂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的占有式教育,使学生在占有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和人格完整的培养。
  4.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堂好课应保证教学中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深浅适当,同时能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并能采取有效的方法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材文本内容与动态生成内容的统一。教材是教学的文本,但教师要走出文本,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随着教学活动而展开,师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从中兴趣不断提高,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课堂教学要看教师能否依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才有可能产生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投入与效果才能统一,也才能不断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问题,使课堂在矛盾中不断发展。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指导思想,突破“以听课和评议”评价方式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及内涵方面探讨构建课堂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明珍、贾子平.要经得起课堂的沉默.中国教育报.2005(2)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3]包国庆.论课堂系统.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1):81
  [4]章叶英,张毓人主编.和谐课堂教学评价与实例.华龄出版社,2006(3)
  (责编 黄 晓)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情感渗透,融洽师生情感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上课之前整理好仪容,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做好三“透”,为实施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