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身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如何为读者提供最实用、最权威、最有效的经济信息成为决定报纸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党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权威性,抢占话语权,保持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党报 经济新闻 可读性 讲故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类新闻成为报纸读者关注度最高的信息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等专业财经媒体的异军突起,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各种媒体的重视,政经、产经等信息在各级党报的版面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有的报纸不仅在新闻版上编发大量经济工作、生活类新闻,更设置有专门的财经版面。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地方党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权威性,抢占话语权,保持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当前提起党报的经济新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总是这样:经济新闻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和事实罗列,枯燥乏味,经济版面难以做得活跃,往往是记者费了很大的劲,仍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平心而论,目前经济新闻不吸引人、不打动人的状况确实需要改变,怎样才能写好写活党报经济新闻,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读性呢?
有热度:紧贴民生、体现特色,做足做实百姓关心的新闻
在当前的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内容老套,表现手法陈旧,动辄“数字 例子”,“过程 效益”,缺少生活化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不时出现内行看笑话,外行看不懂的新闻报道。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记者的作风没有彻底得到改变,并没有真正深入到经济生活中,采访写稿只是“坐车子转一转,把材料抄一抄”,全篇都是“全省经济指标”、“权威部门信息”、“有关专家”认为,这样的新闻报道不合老百姓胃口,自然就失去了读者。
在选题上抓准老百姓关注的经济热点,找准新闻的“卖点”。增强党报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关注那些贴近读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这些信息,大到一段时间内国家的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的最新动向,房价波动,税率的变动,小到保姆、月嫂的价格,蔬菜粮油价格的变动,这些种类繁多的经济信息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需求。2008年初,股市动荡加剧。笔者在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并咨询业内人士发现,江西省出现了“居民储蓄大增,国债销售回暖”的状况。于是写成一文刊发在《江西日报》的理财消费版,为读者提供了最新资讯。2007年,记者从民生视角出发,多方走访写出了《给家庭人气成本算笔账》一文刊登在《江西日报》上。在文章结尾还链接了“南昌燃气初装费不调整”的小文章。这一组合稿件的推出,本着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话题出发,有调查、有分析判断、有相关链接,让关心该问题的读者看过后对整个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见报后,陆续收到许多读者的意见反馈和咨询电话,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就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捕捉“大鱼”。2008年9月19日,无疑是一个让所有股市投资者难忘的日子。当日,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刺激下,A股市场一扫长久以来的阴霾,个股纷纷涨停。笔者抓住证券市场的这一变化,从“散户”、“分析人士”、“机构投资者”等多个角度分析当前显现久违财富效应的市场,写成《组合拳”下看市场》一文刊登在理财消费版上。对经济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作深度报道,对读者的投资具有指导性,自然深受读者欢迎。
有温度:多讲故事、用活数字,经济新闻要“软下来”
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党报的经济新闻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报道当地党委、政府的经济政策、工作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诚然,作为党报,这些反映工作大局的当然要报道,但即使是这种看起来很“硬”的新闻,也要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他“软”下来。比如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12月17日B2版上的的《房屋租赁逆市走暖》一文,就是以一位南昌市民租赁房子“惹上麻烦”作为切入点来写的。租赁房子原本再正常不过的,怎么会惹上麻烦呢?文章的开头就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随后,文章介绍由于当时南昌市房屋租赁价格上涨,有市民因为合约到期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按原来的租金继续租用房屋导致,文章继而对省城的房屋租赁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时房屋出租价格已悄然间上涨20%以上,提醒市民要续约的赶紧先和房东谈好,以免吃了亏仍不明就里。
2009年金融危机引发铜价大幅下跌,贵溪市工业园内一家企业因在危机前就加大技改力度,转变发展方式,产品依然紧俏,另一家则难以为继。为此《江西日报》刊发了“两家铜企 不同境遇”,用比较的方法阐述危机中企业的求胜之道,报道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信服,给人启迪。
另外,在稿件的写法上也要力求情景交融,善于将枯燥的东西理性化。这主要体现在写作中应善于活用数据。寻常的数字中有不寻常的故事,大量用数据说话是经济新闻的一个显着特点。在表现经济成就、探讨经济问题时,数据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是,一提起经济新闻,人们就很容易想起那些枯燥的数字。这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新闻总是罗列一连串数字,仿佛不罗列数字就不称其为“经济新闻”。但是,凡是单纯罗列一大堆枯燥数字的经济新闻,多半都没有多少读者。所以,在运用数据方面,必须做到新、精、准、真、美。经济报道还必须要有灵魂。要想有“灵魂”,就必须有故事情节这个载体。把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故事,在采访中就必须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寻找到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比如介绍与文章相关的新闻地理、新闻人物、历史背景;比如精心制作能“跳起来”的经济新闻标题等。例如,去年个人黄金投资逐渐升温。而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黄金投资又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贺岁金条大量上市,且市民购买意愿强烈。投资贺岁金条是否可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金行,详细咨询了业内专家,写成《投资贺岁金条宜谨慎》一文,提醒市民,贺岁金条收藏意义大于投资价值。
有深度:增强策划意识,注重经济信息的解读,增加报道的“含金量”
从2009年开始,为了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对经济新闻报道加强了策划,把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和实际经济活动连接起来。
由于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许多农民工返回后找不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江西日报》在主要版面开辟专栏进行动态报道和政策解读。同时,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党报搭起就业桥,岗位送给农民工——2009《江西日报》新闻行动”大型就业招聘公益活动,记者在活动中既是组织者也是报道者,更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桥梁。该次活动吸引了江西省内外近300家企业携2.8万余个岗位到江西农村,5000多名农民工现场签订劳动合同或达成用工意向。一次全方位的立体式经济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该次报道是《江西日报》近来切实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报道贴近性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党报如何选取有意义的新闻,拎出来重点进行解读是做好经济新闻报道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党报的特殊地位,其部分读者是行政决策者,所以对经济新闻的选取一定要恰当,对经济信息的解读一定要中肯且富有前瞻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江西日报》当时的《理财·消费》专版及时策划进行了政策解读的报道。于2007年10月24日以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推出了《经营财产观念新百姓尝试钱生钱》一文。文章从引用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给出的数据,到记者在证券、基金等理财市场上的调查,再到百姓的真实感悟,用鲜活的数据和事例有力印证了中央提出该政策的及时和正确,提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将会是大趋势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2009年,针对信用卡近年来在市民中的大量普及使用,信用卡市场发展壮大,那么该种支付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发展有什么样影响,是否有其积极意义呢?《江西日报》策划了针对该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访人行南昌中心支行、银联江西分公司、银行商务江西分公司、以及多家主要大型商场和发卡银行、广大持卡人,笔者了解到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在经济发展上,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在国家反洗钱、保障金融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
在百姓生活方面,其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分期付款等优惠手段,不仅有利于养成文明现代的消费习惯,信用卡的出现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笔者把采访到的大量资料整理形成后,形成《井喷式发展的社会效应》一文发表在《江西日报》的A1版,文章见报后,不仅得到相关联金融机构和持卡人的肯定,更以其权威的资料来源和详实全面的报道内容,被有关管理机构作为资料传阅。
前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对中美物价的对比式解读也是做活党报经济新闻的成功范例。当前,城市人生活压力加大是引起“中美物价对比”最直接的原因。《人民日报》针对这一社会敏感问题,展开了系列论述。论述并没有讲空话大话,而是用摆事实和形象的对比等形式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物价对比,反驳了网上的片面观点。例如,在谈到餐饮价格问题时,《人民日报》以客观事实做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想去分辨。“有网友说,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纽约则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无几。但如果再对比收入,得出的结论就会大不相同。据统计,2010年美国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悬殊这么大,物价却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显而易见。这样的解读方法让谣言不攻自破,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党报的经济新闻只要善于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选对“主题”善于策划,就能做出百姓拿起来看得进,看后记得住的经济新闻“大餐”来。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副刊部)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党报 经济新闻 可读性 讲故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类新闻成为报纸读者关注度最高的信息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等专业财经媒体的异军突起,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各种媒体的重视,政经、产经等信息在各级党报的版面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有的报纸不仅在新闻版上编发大量经济工作、生活类新闻,更设置有专门的财经版面。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地方党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权威性,抢占话语权,保持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当前提起党报的经济新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总是这样:经济新闻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和事实罗列,枯燥乏味,经济版面难以做得活跃,往往是记者费了很大的劲,仍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平心而论,目前经济新闻不吸引人、不打动人的状况确实需要改变,怎样才能写好写活党报经济新闻,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读性呢?
有热度:紧贴民生、体现特色,做足做实百姓关心的新闻
在当前的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内容老套,表现手法陈旧,动辄“数字 例子”,“过程 效益”,缺少生活化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不时出现内行看笑话,外行看不懂的新闻报道。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记者的作风没有彻底得到改变,并没有真正深入到经济生活中,采访写稿只是“坐车子转一转,把材料抄一抄”,全篇都是“全省经济指标”、“权威部门信息”、“有关专家”认为,这样的新闻报道不合老百姓胃口,自然就失去了读者。
在选题上抓准老百姓关注的经济热点,找准新闻的“卖点”。增强党报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关注那些贴近读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这些信息,大到一段时间内国家的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的最新动向,房价波动,税率的变动,小到保姆、月嫂的价格,蔬菜粮油价格的变动,这些种类繁多的经济信息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需求。2008年初,股市动荡加剧。笔者在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并咨询业内人士发现,江西省出现了“居民储蓄大增,国债销售回暖”的状况。于是写成一文刊发在《江西日报》的理财消费版,为读者提供了最新资讯。2007年,记者从民生视角出发,多方走访写出了《给家庭人气成本算笔账》一文刊登在《江西日报》上。在文章结尾还链接了“南昌燃气初装费不调整”的小文章。这一组合稿件的推出,本着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话题出发,有调查、有分析判断、有相关链接,让关心该问题的读者看过后对整个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见报后,陆续收到许多读者的意见反馈和咨询电话,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就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捕捉“大鱼”。2008年9月19日,无疑是一个让所有股市投资者难忘的日子。当日,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刺激下,A股市场一扫长久以来的阴霾,个股纷纷涨停。笔者抓住证券市场的这一变化,从“散户”、“分析人士”、“机构投资者”等多个角度分析当前显现久违财富效应的市场,写成《组合拳”下看市场》一文刊登在理财消费版上。对经济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作深度报道,对读者的投资具有指导性,自然深受读者欢迎。
有温度:多讲故事、用活数字,经济新闻要“软下来”
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党报的经济新闻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报道当地党委、政府的经济政策、工作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诚然,作为党报,这些反映工作大局的当然要报道,但即使是这种看起来很“硬”的新闻,也要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他“软”下来。比如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12月17日B2版上的的《房屋租赁逆市走暖》一文,就是以一位南昌市民租赁房子“惹上麻烦”作为切入点来写的。租赁房子原本再正常不过的,怎么会惹上麻烦呢?文章的开头就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随后,文章介绍由于当时南昌市房屋租赁价格上涨,有市民因为合约到期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按原来的租金继续租用房屋导致,文章继而对省城的房屋租赁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时房屋出租价格已悄然间上涨20%以上,提醒市民要续约的赶紧先和房东谈好,以免吃了亏仍不明就里。
2009年金融危机引发铜价大幅下跌,贵溪市工业园内一家企业因在危机前就加大技改力度,转变发展方式,产品依然紧俏,另一家则难以为继。为此《江西日报》刊发了“两家铜企 不同境遇”,用比较的方法阐述危机中企业的求胜之道,报道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信服,给人启迪。
另外,在稿件的写法上也要力求情景交融,善于将枯燥的东西理性化。这主要体现在写作中应善于活用数据。寻常的数字中有不寻常的故事,大量用数据说话是经济新闻的一个显着特点。在表现经济成就、探讨经济问题时,数据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是,一提起经济新闻,人们就很容易想起那些枯燥的数字。这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新闻总是罗列一连串数字,仿佛不罗列数字就不称其为“经济新闻”。但是,凡是单纯罗列一大堆枯燥数字的经济新闻,多半都没有多少读者。所以,在运用数据方面,必须做到新、精、准、真、美。经济报道还必须要有灵魂。要想有“灵魂”,就必须有故事情节这个载体。把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故事,在采访中就必须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寻找到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比如介绍与文章相关的新闻地理、新闻人物、历史背景;比如精心制作能“跳起来”的经济新闻标题等。例如,去年个人黄金投资逐渐升温。而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黄金投资又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贺岁金条大量上市,且市民购买意愿强烈。投资贺岁金条是否可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金行,详细咨询了业内专家,写成《投资贺岁金条宜谨慎》一文,提醒市民,贺岁金条收藏意义大于投资价值。
有深度:增强策划意识,注重经济信息的解读,增加报道的“含金量”
从2009年开始,为了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对经济新闻报道加强了策划,把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和实际经济活动连接起来。
由于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许多农民工返回后找不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江西日报》在主要版面开辟专栏进行动态报道和政策解读。同时,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党报搭起就业桥,岗位送给农民工——2009《江西日报》新闻行动”大型就业招聘公益活动,记者在活动中既是组织者也是报道者,更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桥梁。该次活动吸引了江西省内外近300家企业携2.8万余个岗位到江西农村,5000多名农民工现场签订劳动合同或达成用工意向。一次全方位的立体式经济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该次报道是《江西日报》近来切实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报道贴近性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党报如何选取有意义的新闻,拎出来重点进行解读是做好经济新闻报道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党报的特殊地位,其部分读者是行政决策者,所以对经济新闻的选取一定要恰当,对经济信息的解读一定要中肯且富有前瞻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江西日报》当时的《理财·消费》专版及时策划进行了政策解读的报道。于2007年10月24日以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推出了《经营财产观念新百姓尝试钱生钱》一文。文章从引用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给出的数据,到记者在证券、基金等理财市场上的调查,再到百姓的真实感悟,用鲜活的数据和事例有力印证了中央提出该政策的及时和正确,提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将会是大趋势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2009年,针对信用卡近年来在市民中的大量普及使用,信用卡市场发展壮大,那么该种支付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发展有什么样影响,是否有其积极意义呢?《江西日报》策划了针对该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访人行南昌中心支行、银联江西分公司、银行商务江西分公司、以及多家主要大型商场和发卡银行、广大持卡人,笔者了解到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在经济发展上,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在国家反洗钱、保障金融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
在百姓生活方面,其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分期付款等优惠手段,不仅有利于养成文明现代的消费习惯,信用卡的出现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笔者把采访到的大量资料整理形成后,形成《井喷式发展的社会效应》一文发表在《江西日报》的A1版,文章见报后,不仅得到相关联金融机构和持卡人的肯定,更以其权威的资料来源和详实全面的报道内容,被有关管理机构作为资料传阅。
前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对中美物价的对比式解读也是做活党报经济新闻的成功范例。当前,城市人生活压力加大是引起“中美物价对比”最直接的原因。《人民日报》针对这一社会敏感问题,展开了系列论述。论述并没有讲空话大话,而是用摆事实和形象的对比等形式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美之间的物价对比,反驳了网上的片面观点。例如,在谈到餐饮价格问题时,《人民日报》以客观事实做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想去分辨。“有网友说,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纽约则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无几。但如果再对比收入,得出的结论就会大不相同。据统计,2010年美国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悬殊这么大,物价却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显而易见。这样的解读方法让谣言不攻自破,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党报的经济新闻只要善于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选对“主题”善于策划,就能做出百姓拿起来看得进,看后记得住的经济新闻“大餐”来。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副刊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