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受社会环境影响,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异常现象,从而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因此,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议题,我们要正视中学生逆反心理,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 逆反心理 特点 表现 形成原因 对策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式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分析
1.情境逆反。当中学生遇到某种情境与当时需要不相称或正相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境逆反。
2.自主逆反。当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人格受到质疑时,产生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遇事反其道而行,以示不满。
3.超限逆反。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今独生子女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设定的要求超出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4.禁果逆反。人都有好奇心,中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性,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打扮和行为等,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喝酒、抽烟扮酷等。
5.平衡逆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叛逆期,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所以有时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产生“对着干”的情绪,哪怕父母、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是一致的,也会故意表现相反态度,以示自己的不合拍,满足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又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原因。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是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但是不少教师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他们对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3)行为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2)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措施。
(3)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是另外一套。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得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应面对现实,并正确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方向转化和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
5.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师生情感。中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了解现代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时应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由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状、生活环境的改变,活动节奏的加快及教育环境的原因,许多中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遭遇巨大考验,对思想和心理造成多方面影响。为改变这种境况,需要我们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疏通为主,帮助中学生健全心理。
关键词: 逆反心理 特点 表现 形成原因 对策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式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分析
1.情境逆反。当中学生遇到某种情境与当时需要不相称或正相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境逆反。
2.自主逆反。当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人格受到质疑时,产生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遇事反其道而行,以示不满。
3.超限逆反。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今独生子女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设定的要求超出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4.禁果逆反。人都有好奇心,中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性,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打扮和行为等,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喝酒、抽烟扮酷等。
5.平衡逆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叛逆期,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所以有时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产生“对着干”的情绪,哪怕父母、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是一致的,也会故意表现相反态度,以示自己的不合拍,满足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又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原因。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是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但是不少教师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他们对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3)行为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2)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措施。
(3)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是另外一套。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得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应面对现实,并正确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方向转化和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
5.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师生情感。中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了解现代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时应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由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状、生活环境的改变,活动节奏的加快及教育环境的原因,许多中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遭遇巨大考验,对思想和心理造成多方面影响。为改变这种境况,需要我们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疏通为主,帮助中学生健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