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浮躁,自怡也悦人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样的茶生活,不知是多少人的期待。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茶在各人有心中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喝茶,难得一颗清淡的心,人们把喝茶比喻为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于修养身心、找回宁静的愿景,人们把喝茶与禅联系到了一起。桌台上放置一方木鱼、一块拓片、几卷经书,或将品茶之地置于自然天地间,无论睛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抄经书
  浮躁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品茶时的忌讳。常看朋友圈有茶人会到山里的寺庙走一走,跪在蒲团上诵读佛经,伴着庄严的佛像和焚烧的香烟,仿佛一颗心就变得莫名的虔诚,瞬间忘记所有烦恼。不管你信佛与否,佛经里所蕴含的智慧总给人一种神奇的魔力,指引人们在浮华尘世中开辟一块心灵净土,重新寻回内心的平静。
  古今的茶文化似乎离不开“禅”,且不说是虔诚还是装模作样,但其关联性为很多文人雅土和爱茶人开辟了新的精神归宿的空间,至少让人们愿意去了解、学习其中的智慧。当然,我们无法每日到寺庙打坐、诵经,却可以从执笔抄经开始,一点一点驱除浮躁。这样是为何茶界里流行手抄心经这一现象。别说茶界,就连娱乐圈明星也乐此不疲。抄经已经成为很多人怡情养性、修身自省的生活方式,即使身处红尘,也能借经书中的佛法智慧,消散内心多余的杂念和烦恼,感受平淡温和的美好。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品茶,可以是修心的一种,在一杯又一杯茶汤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及早抵达懂茶的境界。《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有人说,那些发抄经照片的人多半为了装,但抄经并不意味着要懂佛,甚至你不必深入了解经文的意思。它的基础是一种精神专注的行为,一种践行在纸笔之间的修为,一种行动于手中的禅意。就如喝茶,在不懂中去品味每一个细节,喝多了,自然也懂了。抄经的经文是固定的,而字的浓淡、力度等确是无穷的。从固定的规则中衍生无穷的变化,这是佛语中万化的境界。而泡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效果。
  玩拓片
  从古至今,茶道早已脱离单纯的啜饮范围,逐渐演化成人与茶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茶与书画的关联,正是沿袭传统的笔墨规律,把茶作为一种物质媒介提升为艺术层面的表现形式,将之转换为茶的表现形式。
  在“茶系书画”里,茶水在纸面上的流动以形成不同的形态,代替了品茶时不同的味觉变化,在图式上呈现的是茶痕形迹,在含义中则隐喻闻香雅韵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茶与水,茶与墨,茶与笔,茶与纸,单一与重叠,扩散与收敛,为品茶的身体行为注入精神性的暗喻。这就是为何文人墨客、艺术家与茶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贴合气质。
  品茶論道,最舒适的场景莫过于几位友人沏上好茶,谈天说地。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而席间相称的摆设、器物如果带有时光的温润之色,能让人身心柔软,卸下防备,还能增加古朴之味,烘托品茶的宁静感。这些器物里,有年代久远的残砖断瓦,也就自然而然和拓片搭上边了。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形象地说,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
  近年来,拓片市场与书画市场此消彼长,许多过去钟情于书画的茶人开始玩拓片了,向来曲高和寡的拓片收藏也开始火了,不少拓片价格由之前的几十元、几百元一帧,变为近年上千元、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帧。
  玩拓片,是茶人另一种表达翰墨情怀的方式。拓片种类里,有瓦当、有旧砖、有残碑、有泉范,杂七杂八,拓片上不外乎说些所拓物件的来龙去脉之类,写得却是古意盎然,清雅脱俗。玩拓片的乐趣,除了拓本身,题跋也算是一大乐子,尤其是在老拓片旁边写满的题跋。
  想来从前茶人便是喜欢这样的静乐之趣,慢悠悠细细把玩手中的古物,得益于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做拓片便是这样一个讲究的手工活儿,心静手敏,做好一份,器物铭文图样跃然纸上,纤毫毕现,妙趣横生。而平时,找些残碑、瓦当之物,养养菖蒲,写写画画,闲暇之际,在书房折腾半天,亲手拓上几份送朋友,意思不尽相同,自娱却也悦人。大抵,这算是一种难得的腔调吧。
  造茶境
  古有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寻得世外天堂,今有茶人游山玩水偶得一吃茶好地。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在都市里又何尝容易做到?于是,就有了茶空间、茶席造境的创作。
  茶空间是茶人展现梦想的舞台,其精髓在于意境,茶为意,空间为境,茶空间是器物、自然、茶人、饰品、空间、陈设等综合承载品,是人心所向的意境。那么,又如何营造这种意境?
  “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有明确的立意,才能成功造境。比如禅意思想影响下的造境,文人思想下的造境。意境皆在虚与实之间,在满足饮茶活动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能富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可以使人们在其间品茶之时,与茶室空间产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感,在这种意境空间之中品茶、思考,更好地将自身融人品茶活动之中。
  例如,田园式的茶空间主要是把自然的要素运用在茶空间上,让茶与自然相互呼应。在竹林造景间喝茶,就像在山中喝茶,在灯光下,仿田园山居的格栅与竹林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如果再加一些石木元素,更能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山野里喝茶未尝不是与自然亲近的好机会。劳作后歇息,吃着茶点喝着茶,疲劳渐消。
  又或是仿古来陈设一段曲水流觞,另一番味道,鱼追着流动的茶杯,灵动的茶空间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活泼了起来。如果再把中式建筑的元素的梅花窗加入到茶空间设计中来,有没有种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感觉呢?
  大到天地之间,小到一方茶席,皆可造境。即便没有固定的茶室,只要一只托盘一地草席,器具在茶人指间指挥若定地铺展开来,加以再日常的生活场域都能点化出些许茶味来。
  很多人向往日本茶道的意境,而复制符号表象的景观。然而造景容易造境难,非得常日与茶独处才能活出自己独立的茶域,设计师只能创造景而不能帮业主创造境。少了主人在现实空间中生活的轨迹,再成功的造景都无法进一步衍生出情境。与其说营造一种意境,更是表达主人或是事茶者的心境。
其他文献
无为而至,而非“治”。一字之差,意相去甚远。不妄加作为,也不意有所图。来时放空,去时放下。意“无为而至”。  戊戌年的冬至前,自韩国、台湾、大陆来的十余位茶人学者,自八方闻讯来的众茶友,与上海冇空间齐聚。在名为“冇”的空间,做一场“无为”的会面。  志趣相投人的聚会,以茶、香、花、禅音为介,言志,宜趣。  那场名为“无为而至”的人文讲座与音乐茶会,结束一周有余。这一周里,循环着当时听到的禅音和啸吟
期刊
绿茶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若猴魁茶了,其形硕味美,兰香清奇。普通茶客很难喝到原产地的太平猴魁,也对这类茶存着神秘的想象。据说有位茶友,喝猴魁茶时必郑重奇事的说必须用玻璃杯来泡,因为有人告诉他泡开后的猴魁茶叶长得“像猴子”,他必每次在玻璃杯里欣赏这些“奇特的造型”,似乎也都能找得到。猴魁茶之名,并非因其外形而起,泡开后的叶子像猴子的说法,牵强附会罢了。猴魁茶源于猴坑村,猴坑村之于猴魁,正如火山岩之于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投资,围绕健康的消费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购买保健品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消费行为,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对保健品需求逐渐增强,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各种慢性病随之上升有关。近年来,我国人口呈老龄化趋势,这对社会加重负担的同时,却给保健茶市场开了一扇门,以传统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保健茶已然成为茶叶市场的新亮点。  用红茶同多种中药组合研制合成的三叶茶,
期刊
与元魁相识,是在2017年5月,去桐木挂墩。2014年初秋,我与徐谦等去过一次桐木村,在那里渡过一个难忘的夜晚。那次在三港见到了建于上世纪初的天主教堂。徐谦告诉我,这个教堂原来在挂墩,是后来迁过来的。当年是教会传教点,也是西方人在深山采集标本的落脚点。  徐谦说,现在陈列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金斑喙凤蝶”的珍稀标本就采自挂墩,当年英国人福琼还在那里获取了正山小种茶籽,致使以后有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
期刊
茗读会合肥分会场在庐阳书院举办,茶会开始前,大家先列队书院门口,感受传统文化的庄严气息,孙振宁老师为大家讲述儒家礼儀,举行礼圣先贤仪式,后随鼓声步入书院,抽签,落座茶席。活动现场安排了八位泡茶技法高超、风格迥异的席主,茶席精美、衣冠复古,为大家带来的鲜活雅致的茶文化体验。一曲描述大唐盛世的《乌夜啼》,思绪仿佛回到古代,在袅袅茶香中感受心的宁静。
期刊
青黑的釉色,深邃而静谧。散落着银灰色的油滴斑,或疏或密,聚散不定。仿佛是寂寥夜空里闪烁的点点繁星,又好似宁静深海中浮游的荧荧水母。一盏之中,竟蕴藏着浩瀚的星辰与大海!  盏如其人。从卓立旗手中诞生的每一只建盏,尽管色彩梦幻飞动,器型却是拙朴敦厚,沉稳内敛,就像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卓老的手  雨脚刚驻,墨绿的山色,萦绕着轻烟淡雾,清灵如洗。在这个坐拥双“世遗”且以出产武夷岩茶而著称的茶乡,茶店茶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良性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
期刊
茶,可俗可雅,雅俗共赏。既可与柴米油盐酱醋为伍,亦可同琴棋书画诗花相伴。  不同于苍头百姓,饮茶仅仅是为了满足解渴提神的生理需求。对于茶,文人尽管也每每提及、讴歌它的实际功用,但更多时候是诗意地“品”、“赏”,然后化作笔底烟霞。  中国茶文化自西汉初成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唐、宋、明三次高峰,除了饮茶方式的嬗变,还渐渐由“赏茗”(品茗)扩展到“茗赏”。“茗赏”一说,出自明人袁宏
期刊
北方的雪还未消融,南方已是笼罩在如烟如纱的雨雾里了。  历代诗人词客的清词丽句中,关于春天的美好以及欢喜哀愁,多半是离不开雨的。  苏轼登上超然台,俯瞰密州城。春水烟雨,牵惹出浓烈的乡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一个春雨初霁的早晨,听雨到天明的陆游,在西湖客栈的明窗前分茶,看似悠闲,却是满腔未酬的壮志。  雨,催化了他们胸中的情感,化作笔底的波澜,连茶香也仿佛洇染了离情愁绪,终究显
期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词丽句,清圆婉转,一字一句地落在戏台前一泓幽碧的池水里,漾开层层涟漪。  一曲昆腔茶一壶。笛声悠扬,水袖飞舞,花旦如水磨般细腻软糯的腔调,顾盼流连的万般柔情,和着晴好风日,在素瓷杯盏间升起暖烟香雾。清客们听得入神,兴到浓时,也不由自主地拍着阑干,清唱起来。这一暮,在15世纪的江南庭园别院里很常见。不同于鼓琴、焚香的幽独,听戏拍曲时啜茶,是众乐之乐,浸泡在轻歌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