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主导与多维互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从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四个角度切入,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机制上,“部校共建”模式不仅实现了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促进了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在教学内容上,一元主导理念有助于推进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深度对话:在教学设计上,“多维互动”结构通过主体、时间、知识、视野、社会等多维度的互动来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内化过程:在主题实践中,通过对一些重大主题实践的设计与策划,真正发挥实践本身的“知识熔炉”功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部校共建;多维互动;主题实践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时强调,广大新闻记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培养“四个坚持”的新闻工作者,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使命。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前提是对其内涵体系的理解、认识和自觉实践。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进而建构起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前新闻教育迫切需要回应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學体系,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置于新闻学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予以审视,在更为宏观的知识地图中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地位和定位。其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非特定制度形态驱动的新闻观念,而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的、发展的新闻观。新闻专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论基础,新闻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比较来看,在对待新闻专业性和新闻公共性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自洽的逻辑性和崇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完全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中国新闻工作的理论指南。
  教学体系是一个内涵可以具有极大延展性的概念,具体可以从四个维度切入:第一是教学机制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当前的新闻教育正在摆脱传统的“大杂烩式”教育理念,学科的特性愈益鲜明。第二是教学内容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开发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知识体系,强化统摄性的理论指引,加强知识模块之间的对话。第三是教学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不是单纯的专业学习,也不是直白的政治教育,而应该是生动的知识传授过程。第四是教学实践问题,实践环节是新闻教育的重要“舞台”,亟须从注重碎片性的“术”的训练,提升到系统性的“学”的层次,因此同样需要在理念和形态上进行创新。
  一、“部校共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机制保障
  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落实状况,直接影响到当下和未来新闻队伍的专业素养及政治素养。当前全媒型、专家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加强“三种互动”:第一是促进学界和业界的积极对话,第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第三是推动专业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有机互补。在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学教学体系设计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专业意识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对接在某种程度上是“弱连接”。换言之,这种“连接”是自发的、松散的、不稳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离不开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
  2013年底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大力推进地方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成效十分显著,正在进一步推广。“部校共建”通过宣传管理部门引入了新闻媒体这一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主体,促进了不同“互动主体”之间的积极对话与结合。“部校共建”机制所能提供的不单单是经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为实现“三种互动”提供了制度保障。“部校共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培养主体,从而为新闻人才培养确立了更为完整的目标体系,并且在业界资源盘活、实训基地开拓、政治导向把关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一机制的社会价值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在“部校共建”框架下,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暨南大学共同担任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制定完善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衍生出诸多形式的“第二课堂”。自2015年开始,暨南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修课之外,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和“国情教育专题”两个系列讲座课,来自媒体界的老师现身说法,梳理总结省内外媒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经验,来自人大、政协、纪检、统战、发改、公安、科技等省直机关部门负责人也纷纷走进课堂,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认识,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
  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可以说是当前新闻教育的普遍主题。而对于尚未纳入“部校共建”的高校来说,积极主动地开展协同培养,并使之体系化、制度化,也是可行的办法。暨南大学自2007年起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探索“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的合作机制,先由媒体采编精英在暑期前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学生们再利用暑期到媒体进行手把手新闻实践,坚持了10年;自2008年起与广东六大传媒集团、BBC中文部等媒体合办公益性“传媒领袖讲习班”,每年一期,已培训学员3600多人。在此基础上,2014年组建了广东省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开展校媒、校企、校政、校校协同,跨行业跨部门,从理论到实践,中间既有衔接,又有反馈和拓展。通过循环协同,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得到爆发性的提升。
  二、一元主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模块构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表达规模和逻辑结构。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由一个个具体的知识模块构成,需要强化知识模块之间的系统性,让不同的知识形态和知识内容形成对接的基础。一方面,每一个知识模块都需要体现并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内涵,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不同知识模块之间如何更好地“协同作战”,从而发挥课程体系整体性的“合力作用”,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就理论学习知识模块而言,需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思想内涵体现为“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开放创新”“社会责任”“以人为本”。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客观上需要相对完整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讲清楚中国国情与问题意识;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这“五个讲清楚”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轮廓。只有明确“五个讲清楚”,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就业务学习知识模块而言,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总体设计和指导功能。尽管说业务类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采、写、编、评、播能力的培养,但业务素养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可以设想,如果不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如果有意割裂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如果刻意放弃“喉舌论”和“耳目论”的统一,相关的新闻表达便不能真正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于党性、真实性、时代性的深层呼吁。因此,业务知识并非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其表达水平取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的理解程度。
  第三,就实践学习知识模块而言,需要发挥实践本身的“熔炉”功能,即有效实现专业表达、社会认知、政治意识的深度对话。暨南大学在知识模块构建中,特别重视实践知识模块的设计,先后在井冈山和延安成立“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两个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包括进行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专题讲座及基层调研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在采访调研中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多维互动”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设计创新
  如果说“一元主导”是教学理念中的抽象要求,那么“多维互动”就是教学理念中的具体实施路径。简言之,要重视以下五个维度的互动:
  第一是主体维度的互动,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优势,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媒介经验和体验甚至比教师还要丰富,因而“引导者一追随者”的角色分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模糊的,用“互动”来描述两者关系更为贴切,这是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相长”。
  第二是时间维度的互动,即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促进活动提案设计。一方面,历史事件也有新闻价值,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背后,往往有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新闻事件可以延伸报道;另一方面,重大的新闻事件由于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能影响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制订、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乃至改变历史的进程。以当下视点回望历史,以历史视角洞察现实,提升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教学设计内容。
  第三是知识维度的互动,即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促进知识传播。新闻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学术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与逻辑。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要促进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积极互动;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与内容设计上,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积极对接。
  第四是视野维度的互动,即本土与全球的互动,促进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放的、包容的、创新的,需要与世界积极对话。要强调原创教材与翻译教材的知识互补,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发展。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系列,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还原并丰富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价值承诺,在中西视野的对话上进行了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第五是社会维度的互动,即知行与明辨的互动,促进社会认知。一方面,新闻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新闻和新闻媒介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变迁。知行与明辨的结合,不仅强调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的观念转型和质量提升,而且要推动学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意识和独特思考。
  四、“主题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形态创新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党性问题,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静态知识,而是一种植根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形态,这客观上对新闻教育的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它既是抵达新闻专业性的根本保障,也是通往新闻公共性的技术承诺,还是落实新闻政治性的主体路径。
  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术”的训练上,而要直接对接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重大主题,进而在具体的社会问题和项目实践中强化对“术”的理解和运用,并上升到“学”的层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过程需要强化重大社会主题的设计和调研,从而形成“以问题为方向,以项目为驱动,以调研为认识手段”的主题实践理念。所谓主题实践策划,意为通过对特定主题性的实践议题的设计,提升学生对当前重大议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需要打造严密、完整、系统的实践训练体系。
  主题实践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熔炉”,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好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活动中,暨南大学充分拓展主题实践的形式与空问,形成了“我行我动”和“我是记者”两个主题实践品牌。“我行我动”聚焦时政类议题,如2012年暑期“喀什林芝深度采访行”,2013年暑期“海疆万里行”,2013、2014年“走进广交会”,2015年2月“认识东江纵队”,2015年暑期“寻访‘广铁’抗战老兵”,2015年底“一带一路·走进非洲”,2015年12月“一带一路·雅万高铁采访行”,2016年暑期“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我是记者”聚焦文化类议题,如2012年9月“伦敦行”,2013年5月“南非行”,2013年暑期“枫行多伦多”,2014年暑期“美墨行”,2014年暑期“暨动巴西”,2016年暑期“南美行”等。出版了《走进戈壁高原》《揭梦三沙:南海深度采访行》《逐梦世界:广交会传奇》《东江纵队抗日英雄传奇系列》《雪域苍穹:广东第七批援藏全景纪实》《中国形象全球调查》《100个人眼中的中国10年》等社会实践丛书,部分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采纳和重视。正是通过对主题实践的策划与设计,学生对于社会议题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通过教育主体拓展、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创新等环节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让课堂更生动活泼,让教材更丰富充实,让头脑更理智聪明。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史是电影学科高等教育开设最早的课程。目前我国电影专业理论部分“四大四小”的课程体系中,“中国电影史”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具体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尚存在角度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基于此,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进行适应时代与文化的教学观念改革,另一方面要在微观层面进行以历史观照当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中国电影史为代表的史类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领悟历史发展伟力的同时,通过对现实着力的思考,构建大
期刊
摘要:文章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课程指南、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真实呈现,尤其对该课程的美妙的九次课后作业设计做了详尽叙事,再现威斯康星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本真呈现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课后作业以及成绩评价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美国大学教学;课程组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威斯康星大学  我们有幸得
期刊
摘要:MOOC使高等教育得以走出象牙塔,面向全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服务,必将促进高校课程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基于学习者的视角,从学习者的选课动机、学习行为、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对MOOC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MOOC;学习者视角;教学评价:教学改进  互联网时代,MOOC(Massive Open O
期刊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一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学院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本文以学院在预科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为例,阐述如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化,并讨论了学生对其开展情况的反馈意见。  关键词:实践和理论一体化;基础课程教学;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一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
期刊
摘要:如何推动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持续发展,使其在学校提高内涵质量中发挥更大效能,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中起到示范作用?本文提出四点建设性思路,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状态数据库的建设主体必须有挖掘分析数据的背景知识:状态数据库辅助支持的决策主体应是广义的“决策者”;围绕状态数据库建设逐步实施循数管理;从本科教学关键质量控制点入手,明确决策目标,利用状态数据库,收集可靠信息和有力证据,循证决策。  关键
期刊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慕课的“开放”“共享”理念正在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有助于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以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南京大学近年来推进“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两个切入点:创新能力與跨界能力培养。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并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有效平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跨界能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和支撑社会创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照搬MOOC教学模式后难以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困惑,以及基于MOOC理念的教学实践成果难以复制和推广的困境,本文引入“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新理念,提出地方高校应以“用好MOOC”、建好“SPOC”、抓好“翻转课堂”为根本,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实际、契合相关行业和专业学科特色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规模试点,取得了预期的成
期刊
摘要:由沈阳、郭锐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2014)是一本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教材。该书定位准确,编写团队实力雄厚。全书立足创新,注重平实,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既做到了“眼光向上”,又做到了“脚步向下”,是值得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研读和使用的特色鲜明的《现代汉语》教材。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材;课程改革;上下兼具  新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背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可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可教学的过程。目前,高校在创业训练方面存在缺失。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不仅要汇集创新创业资源,还应该汇聚创业的功能和师资,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佳场所。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工程训练  一、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出台,我国对高等学校工科实践教学也来越重视。溯本求源,道理显而易见,因为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