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份”和“几个几”教学“倍”,哪一个更好,不仅要从两种表达方式本身进行比较,还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角度进行比较。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实施教学,要有全局视角,整体优化教学。
关键词:“份”;“几个几”;“倍”
“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教版教材将其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含義,一直以来有两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方式:用“份”来表达——把胡萝卜的根数看作1份,红萝卜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图1)。
第二种方式:用“几个几”来表达——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的数量有3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图2)。
我问过了身边的同事,他们认为两种方式都可行,但大多数愿意选择第一种方式,因为第一种方式比第二种方式更加简明。查阅近年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大多数也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以下简称“份”)。至于第二种方式(以下简称“几个几”),则是教科书上的编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教材这么多年一直使用“几个几”来编写,而教师在实践中却更愿意使用“份”来教学。这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更好?如果把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的话,不难发现:“份”采用的是整体视角,在表达时不太关注具体数量,重心放在标准量的“一份”和比较量的“几份”,重在建立“份”与“倍”的对应关系;而“几个几”既有整体视角,又有局部视角,在表达时既保留了具体数量(标准量有几个),又从整体上把握了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量包含有几个标准量)。也就是说,和“份”相比,“几个几”需要表达更多的信息量,这也是“几个几”比“份”稍显困难的原因。单从这个角度看,“份”似乎比“几个几”具有优势,但这种比较忽略了一个事实:“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图3)。
追根溯源,“几个几”的编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倍的认识》这一单元。早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对乘法的认识就采用了“几个几”的编排(如上图)。另外,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也采用了“几个几”的编排(图4):
也就是说,虽然“几个几”看似比“份”复杂,但它其实是学生早已接触的表达方式,既然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就不存在谁比谁更难使用的问题。在本节课学习中,用“几个几”来建构倍的概念,正好可以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再联系倍的后续学习来看,课本在接下来的例2、例3编排如下(图5):
例2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3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在这两个例题中,两种表达方式哪一种更好呢?两种表达方式比较见表1。
“份”
“几个几”
例2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把扫地的4人看作一份,求擦桌椅的12人有这样的几份。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
例3
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把军棋的价钱8元看作一份,求这样的4份是多少。
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两种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同样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例2还是例3,“几个几”的表达都比“份”更加方便。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例题都是对倍的概念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涉及具体数量,又涉及倍数关系, “几个几”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视角,显然比“份”更加合适。实践表明,针对这两个例题的教学,教师更愿意选择“几个几”的表达方式。
这样看来,对于“倍”的学习而言,无论是学生的已有基础,还是知识的后续学习,“几个几”均优于“份”。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第一次接触“几个几”时(也就是在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阶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对于后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具备全局视角,有利于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优化教学。
关键词:“份”;“几个几”;“倍”
“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教版教材将其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含義,一直以来有两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方式:用“份”来表达——把胡萝卜的根数看作1份,红萝卜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图1)。
第二种方式:用“几个几”来表达——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的数量有3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图2)。
我问过了身边的同事,他们认为两种方式都可行,但大多数愿意选择第一种方式,因为第一种方式比第二种方式更加简明。查阅近年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大多数也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以下简称“份”)。至于第二种方式(以下简称“几个几”),则是教科书上的编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教材这么多年一直使用“几个几”来编写,而教师在实践中却更愿意使用“份”来教学。这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更好?如果把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的话,不难发现:“份”采用的是整体视角,在表达时不太关注具体数量,重心放在标准量的“一份”和比较量的“几份”,重在建立“份”与“倍”的对应关系;而“几个几”既有整体视角,又有局部视角,在表达时既保留了具体数量(标准量有几个),又从整体上把握了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量包含有几个标准量)。也就是说,和“份”相比,“几个几”需要表达更多的信息量,这也是“几个几”比“份”稍显困难的原因。单从这个角度看,“份”似乎比“几个几”具有优势,但这种比较忽略了一个事实:“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图3)。
追根溯源,“几个几”的编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倍的认识》这一单元。早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对乘法的认识就采用了“几个几”的编排(如上图)。另外,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也采用了“几个几”的编排(图4):
也就是说,虽然“几个几”看似比“份”复杂,但它其实是学生早已接触的表达方式,既然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就不存在谁比谁更难使用的问题。在本节课学习中,用“几个几”来建构倍的概念,正好可以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再联系倍的后续学习来看,课本在接下来的例2、例3编排如下(图5):
例2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3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在这两个例题中,两种表达方式哪一种更好呢?两种表达方式比较见表1。
“份”
“几个几”
例2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把扫地的4人看作一份,求擦桌椅的12人有这样的几份。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
例3
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把军棋的价钱8元看作一份,求这样的4份是多少。
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两种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同样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例2还是例3,“几个几”的表达都比“份”更加方便。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例题都是对倍的概念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涉及具体数量,又涉及倍数关系, “几个几”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视角,显然比“份”更加合适。实践表明,针对这两个例题的教学,教师更愿意选择“几个几”的表达方式。
这样看来,对于“倍”的学习而言,无论是学生的已有基础,还是知识的后续学习,“几个几”均优于“份”。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第一次接触“几个几”时(也就是在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阶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对于后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具备全局视角,有利于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