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声威远播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舞蹈大发展的时期。
汉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这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汉代社会思潮中的大致定位。然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乐舞理论在我国古代各种乐舞理论中也是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在此契机下,儒家乐舞思想亦对汉代舞蹈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在汉代宫廷豪门普遍兴起的自娱舞蹈中尤为突出。
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说到:“自汉以来,乐舞寝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由此可见,歌舞已经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社会性文化景观。汉代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从中说明了民间劳动人民会根据季节时令来以歌舞自娱。而宫廷亦是如此,刘向撰写的《说苑》中提到:“锦绣文采,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可见,歌舞娱乐活动已成为汉代人们生活中较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几乎出现了“无宴不舞,无事不舞”的社会潮流,使歌舞成为汉代审美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自娱舞蹈随之兴起的表现尤为突出。
汉代自娱舞蹈有即兴舞和礼节舞之分,它之所以能够充分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物质条件和经济生产水平的提高给予了舞蹈艺术一个良好的发展背景,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便开始追寻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歌舞自娱的形式开始变得屡见不鲜。其次,宫廷中使用歌舞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歌舞活动的广泛性,同时,中央采取的政策措施使民间俗乐舞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不仅能不断为宫廷乐舞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为人们带来了宽松的歌舞娱乐环境,成为了自娱舞蹈发展的有力因素。再次,这种较为自由且繁荣的乐舞氛围激发了宫廷贵族们的舞蹈兴趣和才能,为这个阶层自娱舞蹈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还有一点,汉代正统思想儒学中的乐舞理论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也作用于自娱舞蹈的发展。
即兴舞,即兴舞之
即兴舞,顾名思义,在当下随兴而舞。这是一种不需要事先编排,随情感变化有感而发的自由舞蹈,具有很强的自娱功能。在汉代,人们以歌舞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心理愿望是非常普遍的,这在史料文献中都有较多的记载。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关于高祖击筑而歌、即兴起舞的事件,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的李陵起舞以表诀别的伤痛之情,再如《汉书·景十三王传》所记载的关于“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的舞蹈,这些都说明了即兴舞在汉代发挥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以舞抒情、以舞言志是流露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同时真实的内在情绪使即兴舞更富有感染力。
即兴舞在汉代的兴起体现了儒家乐舞思想对其的影响。《乐记·乐象》所载:“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乐记·乐本》所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生成文,谓之音。”上述的记载都说明了乐舞的产生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乐记·师乙》更是直接阐明了当人们情绪饱满、富有激情的时候便会表现出手舞足蹈。《乐记》中还强调了乐舞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正所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种乐舞观为即兴舞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文化依据和支撑。
礼节舞,以舞作礼
汉代自娱舞蹈的另一重要形式是礼节舞,即以舞作礼,汉代人称其为“以舞相属”。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社交舞蹈,既是作为一种礼节,又带有即兴和自娱特色,在汉代风行于文人宴席之间。“属者,委也、付也,即邀请之意,前一个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此即为属”。“以舞相属”是士大夫阶层中重要的社交礼仪内容之一,它不仅起到沟通情谊、娱乐身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审视个人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个体的现实存在价值。
不仅如此,“以舞相属”的行为也体现了儒家乐舞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为“以舞相属”这种社交舞蹈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并在思想上调动人们参与“以舞相属”这种舞蹈活动的积极性,为此类礼节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儒家认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是可以调和阶级矛盾的。“以舞相属”沟通人际情感、增强社交关系的功能正是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和”的思想理念的渗透;再者,儒家重视以礼乐来维持社会秩序,其严格强调的“礼”使得以礼相待的规范秩序成了“以舞相属”的程序和模式,但由于不按规矩跳舞会被视为无礼的行为也给礼节舞带来了一些限制和约束,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一些保守因素对礼节舞发展的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乐舞思想对汉代自娱舞蹈发展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了一个时代的主导文化思潮会深入地渗透到这个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中去,同时不同的文化现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诞生都脱离不了它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想潮流。
汉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这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汉代社会思潮中的大致定位。然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乐舞理论在我国古代各种乐舞理论中也是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在此契机下,儒家乐舞思想亦对汉代舞蹈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在汉代宫廷豪门普遍兴起的自娱舞蹈中尤为突出。
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说到:“自汉以来,乐舞寝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由此可见,歌舞已经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社会性文化景观。汉代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从中说明了民间劳动人民会根据季节时令来以歌舞自娱。而宫廷亦是如此,刘向撰写的《说苑》中提到:“锦绣文采,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可见,歌舞娱乐活动已成为汉代人们生活中较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几乎出现了“无宴不舞,无事不舞”的社会潮流,使歌舞成为汉代审美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自娱舞蹈随之兴起的表现尤为突出。
汉代自娱舞蹈有即兴舞和礼节舞之分,它之所以能够充分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物质条件和经济生产水平的提高给予了舞蹈艺术一个良好的发展背景,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便开始追寻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歌舞自娱的形式开始变得屡见不鲜。其次,宫廷中使用歌舞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歌舞活动的广泛性,同时,中央采取的政策措施使民间俗乐舞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不仅能不断为宫廷乐舞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为人们带来了宽松的歌舞娱乐环境,成为了自娱舞蹈发展的有力因素。再次,这种较为自由且繁荣的乐舞氛围激发了宫廷贵族们的舞蹈兴趣和才能,为这个阶层自娱舞蹈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还有一点,汉代正统思想儒学中的乐舞理论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也作用于自娱舞蹈的发展。
即兴舞,即兴舞之
即兴舞,顾名思义,在当下随兴而舞。这是一种不需要事先编排,随情感变化有感而发的自由舞蹈,具有很强的自娱功能。在汉代,人们以歌舞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心理愿望是非常普遍的,这在史料文献中都有较多的记载。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关于高祖击筑而歌、即兴起舞的事件,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的李陵起舞以表诀别的伤痛之情,再如《汉书·景十三王传》所记载的关于“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的舞蹈,这些都说明了即兴舞在汉代发挥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以舞抒情、以舞言志是流露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同时真实的内在情绪使即兴舞更富有感染力。
即兴舞在汉代的兴起体现了儒家乐舞思想对其的影响。《乐记·乐象》所载:“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乐记·乐本》所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生成文,谓之音。”上述的记载都说明了乐舞的产生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乐记·师乙》更是直接阐明了当人们情绪饱满、富有激情的时候便会表现出手舞足蹈。《乐记》中还强调了乐舞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正所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种乐舞观为即兴舞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文化依据和支撑。
礼节舞,以舞作礼
汉代自娱舞蹈的另一重要形式是礼节舞,即以舞作礼,汉代人称其为“以舞相属”。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社交舞蹈,既是作为一种礼节,又带有即兴和自娱特色,在汉代风行于文人宴席之间。“属者,委也、付也,即邀请之意,前一个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此即为属”。“以舞相属”是士大夫阶层中重要的社交礼仪内容之一,它不仅起到沟通情谊、娱乐身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审视个人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个体的现实存在价值。
不仅如此,“以舞相属”的行为也体现了儒家乐舞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为“以舞相属”这种社交舞蹈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并在思想上调动人们参与“以舞相属”这种舞蹈活动的积极性,为此类礼节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儒家认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是可以调和阶级矛盾的。“以舞相属”沟通人际情感、增强社交关系的功能正是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和”的思想理念的渗透;再者,儒家重视以礼乐来维持社会秩序,其严格强调的“礼”使得以礼相待的规范秩序成了“以舞相属”的程序和模式,但由于不按规矩跳舞会被视为无礼的行为也给礼节舞带来了一些限制和约束,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一些保守因素对礼节舞发展的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乐舞思想对汉代自娱舞蹈发展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了一个时代的主导文化思潮会深入地渗透到这个时代的诸多文化现象中去,同时不同的文化现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诞生都脱离不了它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想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