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要想激起学生的感情,增强感染效果,可以披文入情,从语言品析、重点语句、环境描写、人物行为等方面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改进教学手段方面入手,增强感染效果;还可以从老师的自身情感的影响入手,以情引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新型人才。
【关键词】情感教学;学生;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寓教于乐是教学艺术的真谛,要使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离不开情感渗透。“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只有进入“角色”,进入意境,通过亲身情感体验,心理上有所触动,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振”,才能有更深刻、更敏锐的感知力、和评价力。
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
一、披文入情,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1.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受到感染
语言是生活的现实,是思想的外衣。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抓感人的重点情节,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记得在讲鲁迅的一文《风筝》时,我抓住了作品中的那一次——作者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的场景。让学生深读细读,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故事,谈自己的感受。一下子把学生置身这一特定情景中,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背后的深意。
3.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意境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道德、情感反过来又促使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形成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考,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然后再来观察《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就一定能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意境。
二、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感染效果
1.运用电化教学,可以让教学过程最优化。现在教学多样化了,对于语文而言,就可以采用录音、多媒体、幻灯等电教手段配合诵读,创设意境,营造氛围,这样就一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诵读何其芳的《秋天》配上钢琴曲《秋日丝语》;诵读王湾的绝句《次北固山下》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那悠长的曲调会深深感染每一位学生,拨动起他们的心弦,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如讲《观沧海》一课,我绘制了“碣石观海图”,录制了配乐朗诵。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诵来观赏沧海。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感受了当年曹操的胸怀和气概心中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抱负。
三、以情引情,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激情,绝不要把个人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初中语文新课教学法》.郭根福编.
【关键词】情感教学;学生;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寓教于乐是教学艺术的真谛,要使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离不开情感渗透。“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只有进入“角色”,进入意境,通过亲身情感体验,心理上有所触动,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振”,才能有更深刻、更敏锐的感知力、和评价力。
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
一、披文入情,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1.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受到感染
语言是生活的现实,是思想的外衣。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抓感人的重点情节,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记得在讲鲁迅的一文《风筝》时,我抓住了作品中的那一次——作者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的场景。让学生深读细读,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故事,谈自己的感受。一下子把学生置身这一特定情景中,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背后的深意。
3.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意境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道德、情感反过来又促使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形成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考,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然后再来观察《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就一定能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意境。
二、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感染效果
1.运用电化教学,可以让教学过程最优化。现在教学多样化了,对于语文而言,就可以采用录音、多媒体、幻灯等电教手段配合诵读,创设意境,营造氛围,这样就一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诵读何其芳的《秋天》配上钢琴曲《秋日丝语》;诵读王湾的绝句《次北固山下》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那悠长的曲调会深深感染每一位学生,拨动起他们的心弦,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如讲《观沧海》一课,我绘制了“碣石观海图”,录制了配乐朗诵。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诵来观赏沧海。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感受了当年曹操的胸怀和气概心中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抱负。
三、以情引情,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激情,绝不要把个人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初中语文新课教学法》.郭根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