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搞好高校学生群团组织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搞好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喻利(1976-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研究。(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164-02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尤为重视人才在创新、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其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群团活动、各级各类证书考试和比赛等“非课堂教育”的锻炼和培养,让学生既能学到一些非书本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有序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是前提
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教育工作能有序地开展和推进,离不开健全的组织保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由主要领导牵头,专门部门专人负责实施,从学校事业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学生常规活动经费,用于学生文化素质拓展。同时,成立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校、院(系)两级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校、院长(系主任)担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设立学生素质拓展专业指导组,在专业教师中遴选指导教师,在辅导员队伍中遴选综合素质拓展指导教师,定期外聘教师培训素质拓展指导组成员,采用院(系)与院(系)之间相互观摩等方式交流素质拓展经验。同时在两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所有素质拓展培训、活动和竞赛,要做到教师主导、全程指导。为有效协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可以将周五下午、周日晚上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专用时间,以确保素质拓展工作的时间、场地和指导教师。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管理实施办法》《学生过级考证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修订《学生教育教学考勤实施办法》《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明确凡是素质拓展活动,应该同课堂考勤一样,严格实施考勤制度。新生进校初,学校应将汇编成册的《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发放给每位同学,并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素质拓展计划以及各项奖励政策,都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把求知、做事与做人相结合。
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途径,不断完善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统一规划第一课堂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科研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并把研究成果编印成文化素质讲义或编写成教材。要依靠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力量充分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创造条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演讲,并为学生开设人文讲座,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这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应结合专业和社会的需要,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情况、教材使用情况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有计划地加强文学、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修完4门课程共8个学分。通过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精品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拨出经费对教学效果好、特色鲜明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给予重点扶持,把一批优秀的选修课设置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常开课程。同时,针对本科与专科、文科和理科专业不同的特点,分别将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的方案。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是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保障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职业素质以及渊博的学识、知识修养,还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强调其复合型和多层次性。在能力方面,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体育及现代信息技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和课余活动,通过讲座、论坛、艺术活动、文化展览等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放眼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把社会实践体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科技和艺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培训和进修,切实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任用和激励机制,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也保证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为“非课堂教育”的载体,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文化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有利条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做大做强学生群团组织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展示基础和平台,成为立体化的教育融合空间,这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高等学校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性群体。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艺术团等各类群团组织,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广大学生展示特长、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协同、促进、深化作用。因此,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学生群团组织建设,对其进行合理监管,拓展学生群团活动,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我们要抓好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延伸专业学习。开展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空间。采取“全体培训—自愿报名—班级选拔—系级比赛”的模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拓展素质。除重点举办大型活动外,还组织各院(系)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技能月赛、商政风云营销策划方案赛、计算机文化节等。同时,举办物流知识大赛、会计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院(系)举办的各具特色的活动与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艺活动结合在一起,营建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大比赛,以及全省(市)级大学生“校园之春”系列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节、新年晚会、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周末校园文化活动、迎新系列活动、社团建设活动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一系列校级特色品牌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开展特长培训、组织院(系)级文艺晚会这些形式灵活、规模相对较小的活动,作为大型活动的有益补充,保障了文化活动的延续,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增长了学生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
学校还应建成或完善示范实验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电子检索系统、外语调频台、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以提供充足的教育辅助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组织、宣传栏、广播站等各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
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益补充
社会实践是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文化素质教育空间,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负责人为组员,设立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委,从而形成了全校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以“点面结合、广泛发动、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形式多样性与内容实效性的结合,在活动中发挥出院(系)特色、专业特长;组建返乡小分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健全机制,采取得力的措施,集中开展涵盖政策宣讲、环保知识、卫生常识宣传、支教扫盲、科技兴农、文艺表演、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宝贵的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综合素质。形成了如“构建课堂内外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延伸课堂教学”“高校共青团开展校地共建关注留守儿童的实践与探索”等理论成果。密切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必须不断挖掘校内外教育培养潜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机制。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2]胡立和.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学报,2002(30).
[3]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4]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喻利(1976-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研究。(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164-02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尤为重视人才在创新、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其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群团活动、各级各类证书考试和比赛等“非课堂教育”的锻炼和培养,让学生既能学到一些非书本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有序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是前提
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教育工作能有序地开展和推进,离不开健全的组织保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由主要领导牵头,专门部门专人负责实施,从学校事业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学生常规活动经费,用于学生文化素质拓展。同时,成立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校、院(系)两级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校、院长(系主任)担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设立学生素质拓展专业指导组,在专业教师中遴选指导教师,在辅导员队伍中遴选综合素质拓展指导教师,定期外聘教师培训素质拓展指导组成员,采用院(系)与院(系)之间相互观摩等方式交流素质拓展经验。同时在两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所有素质拓展培训、活动和竞赛,要做到教师主导、全程指导。为有效协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可以将周五下午、周日晚上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专用时间,以确保素质拓展工作的时间、场地和指导教师。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管理实施办法》《学生过级考证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修订《学生教育教学考勤实施办法》《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明确凡是素质拓展活动,应该同课堂考勤一样,严格实施考勤制度。新生进校初,学校应将汇编成册的《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发放给每位同学,并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素质拓展计划以及各项奖励政策,都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把求知、做事与做人相结合。
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途径,不断完善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统一规划第一课堂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科研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并把研究成果编印成文化素质讲义或编写成教材。要依靠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力量充分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创造条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演讲,并为学生开设人文讲座,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这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应结合专业和社会的需要,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情况、教材使用情况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有计划地加强文学、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修完4门课程共8个学分。通过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精品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拨出经费对教学效果好、特色鲜明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给予重点扶持,把一批优秀的选修课设置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常开课程。同时,针对本科与专科、文科和理科专业不同的特点,分别将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的方案。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是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保障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职业素质以及渊博的学识、知识修养,还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强调其复合型和多层次性。在能力方面,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体育及现代信息技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和课余活动,通过讲座、论坛、艺术活动、文化展览等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放眼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把社会实践体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科技和艺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培训和进修,切实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任用和激励机制,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也保证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为“非课堂教育”的载体,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文化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有利条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做大做强学生群团组织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展示基础和平台,成为立体化的教育融合空间,这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群团组织是高等学校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性群体。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艺术团等各类群团组织,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广大学生展示特长、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群团组织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协同、促进、深化作用。因此,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学生群团组织建设,对其进行合理监管,拓展学生群团活动,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我们要抓好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延伸专业学习。开展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空间。采取“全体培训—自愿报名—班级选拔—系级比赛”的模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拓展素质。除重点举办大型活动外,还组织各院(系)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技能月赛、商政风云营销策划方案赛、计算机文化节等。同时,举办物流知识大赛、会计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院(系)举办的各具特色的活动与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艺活动结合在一起,营建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大比赛,以及全省(市)级大学生“校园之春”系列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节、新年晚会、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周末校园文化活动、迎新系列活动、社团建设活动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一系列校级特色品牌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开展特长培训、组织院(系)级文艺晚会这些形式灵活、规模相对较小的活动,作为大型活动的有益补充,保障了文化活动的延续,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增长了学生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
学校还应建成或完善示范实验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电子检索系统、外语调频台、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以提供充足的教育辅助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组织、宣传栏、广播站等各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
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益补充
社会实践是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文化素质教育空间,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负责人为组员,设立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委,从而形成了全校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以“点面结合、广泛发动、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形式多样性与内容实效性的结合,在活动中发挥出院(系)特色、专业特长;组建返乡小分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健全机制,采取得力的措施,集中开展涵盖政策宣讲、环保知识、卫生常识宣传、支教扫盲、科技兴农、文艺表演、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宝贵的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综合素质。形成了如“构建课堂内外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延伸课堂教学”“高校共青团开展校地共建关注留守儿童的实践与探索”等理论成果。密切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必须不断挖掘校内外教育培养潜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机制。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2]胡立和.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学报,2002(30).
[3]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4]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