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换于(1888~1989),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嫁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副乡长。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从领导机关到达东辛庄村后,委托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协助下开办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机关内的孩子有27个,外地又陆续送来一些,共有41个孩子。从此,王换于家的老屋就成了战时托儿所的“中心”。
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平时王换于将这些孩子放在周围七个抗日“堡垒户”家中分散扶养,每当日寇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王换于便把孩子们集中到她家掩护抚养。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一次她到西辛庄查看寄养的孩子时,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瘦得不像个样儿,她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二儿媳。此时儿媳正在抚养着自己和另外几个抗日将士的孩子,奶水显然不够吃。王换于含着眼泪叮咛:“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粮吧!”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3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亲骨肉皆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又有45个革命将士的孩子由王换于等抚养长大。
抗战胜利后,山东保育小学600多名学生被安置在东辛庄,王换于全家又挑起了全力为小学服务的担子。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关于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
1989年,101岁高龄的王换于去世。2003年春,当地党委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换于大娘的百年老屋旧址,建起了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馆名由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建国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1983年以来,遍布在祖国各地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前来东辛庄看望这位革命的老妈妈,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每一位当年在这里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塑像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行行的热泪洒在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从领导机关到达东辛庄村后,委托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协助下开办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机关内的孩子有27个,外地又陆续送来一些,共有41个孩子。从此,王换于家的老屋就成了战时托儿所的“中心”。
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平时王换于将这些孩子放在周围七个抗日“堡垒户”家中分散扶养,每当日寇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王换于便把孩子们集中到她家掩护抚养。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一次她到西辛庄查看寄养的孩子时,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瘦得不像个样儿,她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二儿媳。此时儿媳正在抚养着自己和另外几个抗日将士的孩子,奶水显然不够吃。王换于含着眼泪叮咛:“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粮吧!”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3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亲骨肉皆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又有45个革命将士的孩子由王换于等抚养长大。
抗战胜利后,山东保育小学600多名学生被安置在东辛庄,王换于全家又挑起了全力为小学服务的担子。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关于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
1989年,101岁高龄的王换于去世。2003年春,当地党委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换于大娘的百年老屋旧址,建起了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馆名由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建国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1983年以来,遍布在祖国各地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前来东辛庄看望这位革命的老妈妈,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每一位当年在这里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塑像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行行的热泪洒在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