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习,岂能“买椟还珠”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sh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句的学习运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尤其进入中高年级后,几乎每课都会涉及重点句的学习与运用。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重点关注,力求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活动中,进而把握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量出现的情形是:教师对重点句教学往往是理解其表现形式后再组织仿写,教学总是在句式上“打转转”,训练多了,反而会让学生对语言的表现力产生钝感,最终丧失的是对语言新鲜感的深入学习能力。“语用”学习陷入了“买椟还珠”的尴尬境地。下面文以一位教师教学《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中两个重点句子为例,进行剖析。
  句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点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师是在引导学生读句子并说出体会(感受到时间溜去得快而且无形)后进入这个重点句式训练的学习,先是了解比喻句情况即“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多少日子比成一滴水?”接着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时间流逝的快速与无形,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去掉比喻的影响,最后进行练习仿写比喻句。显然教师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对课文中类似比喻句的建构并内化成能力,但学生最终呈现的结果是这样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一粒沙落入广袤的沙漠”“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一片树叶落入浓密的树林。”学生仿写的句子徒有比喻的外表,与原句比简直是画虎成犬。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好在哪里。其实,这个重点句中不仅用了比喻的手法,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两种方法的有机融合与叠加,才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学生仅仅知道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一滴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这是一种往小处夸张的方法,小到什么程度呢?“针尖上的一滴水”;另外,这么小的“一滴水”还是滴进了大海中,水本身是液态的,滴进同样的液态海水中,才会出现“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种比喻和夸张的共同结果。也正是这种结果的出现,才使重点句所表达的时间流逝“快而无形”,让读者有一种深刻、难忘的感受。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出重点句在内容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那么学生在仿写时,一方面会寻找类似滴进大海“没有影子”的事物作比,如“吹出一口气流入空气中”;另一方面还会写出最后的结果,以夸张的手法来体现新的内容。能够做到两方面的结合,即使达不到原句表达得那么深刻(因为那也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生成的),也不至于让人感觉不怎么对味。
  句二,“太阳他有腳啊,轻轻地、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教师在教学中两次用到了这组句子:一次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交流时,学生发现了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次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应该说,对这个句子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学生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仅仅注意到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这两种形式的修辞手法,没有关注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排比句中所选择的具体事项如“洗手”“吃饭”“默默”甚至是“躺在床上”,这些看上去都是无所事事的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时间在其中的“匆匆”闪过。而到了仿写训练时,教师出示的是:“早上我来到校园的时候,校园里射进斜斜的太阳。太阳有脚啊,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学生呈现的仿写结果有:“于是,写字的时候,时间从沙沙的书写声中溜走”“于是,读书的时候,时间从琅琅的书声中飞过”“于是,游戏的时候,时间就从我们的说笑中掠过”。这些仿写的句子,如果说相当于《匆匆》的语境,只有最后一个“游戏的时候……”有些符合,与课文中所列的事接近,而“读书的时候”和“写字的时候”,对于校园里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用功的表现之一,是在适当的时间里做适当的事情,因此用去的时间就不存在“虚度光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出现选用“写字”“读书”来仿写时间“快而无形”地流逝,竟然没有发现不妥之处的原因何在呢?仔细琢磨才发现原来教师设置的仿写情境有问题:“早上我来到校园”中,“我”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不要说来到校园,就是在校外也是做什么事只要投入都觉得有意义的时候,因此无法体会那种“虚度光阴”又不甘心的焦灼之感,其一,硬要写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当然只能是东施效颦;其二,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专门场所,学生在里面读书写字是学习的基本活动,是取得进步必不可少的功课,必须花时间去努力才行,可见进入校园的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时间都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因为教师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相关语言中的秘妙,所以教师也就发现不了学生仿写的句子有什么问题。
  综合起来看,在上述两个重点句子的学习运用中,由于教师仅仅着眼于语言形式方面的学习,缺失内容层面深入精准的理解,导致学生的相关能力徘徊在一种低水平上,而教师自己竟浑然不知;这是一种典型的“买椟还珠”,亦即学生在仿写时,只着眼于比喻、排比的形式上,并不关注相应的句子,能够成为重点句被研读的深层原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其实这不是个例,一段时间以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类似情形并不鲜见,或许这是受课程标准隐去“理解”的要求而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影响,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理解”的对象是课文内容,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于是一并都尽量省去,把形式放到最突出的位置上;并且还引用歌德的名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为证据。其实这是对歌德所言的片面解读,至少没有真正弄懂歌德所说的“形式”的内涵,学生的学习看上去是从分析内容转到走向关注形式,实际上完全是在走形式。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需要回归本源,一方面课文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形式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到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上来。特别是在重点句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显然算不上理解到位;在学生学得不明白的情况下,让他们勉强去运用,句子的建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内化。在学习中,关注语言的形式特点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理解其丰富深刻的内蕴,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文意得兼的境地,这才是学生从学习课文重点句中获得语言能力和素养稳步提升的正确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石帆第三小学(325608)
其他文献
时下,很多小学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学生稳坐课堂,一言不发的情况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感兴趣,是“要我学”。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教与学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问“趣”哪得清如许?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激活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的视角试作一些探索。  一、以“爱”促“趣”,语文教师的精神芯片  师生和谐
期刊
散文既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似戏剧情节那样高潮迭起,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即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据散文特质进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精炼的语言,体会和感受作者言语中抒发的人生感悟。  《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记”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写作风格朴实、诚挚。为此,笔者确立以下教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安排单元结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大都以课文“泡泡”提示语或者课后习题的形式贯穿于各单元的语文教材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青蛙写诗》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小诗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低年级1—2年级)的识字要求为:“1600字左右”,写字量为“800字左右。”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笔者本着识字写字育人的指导思想,基于字理、阅读、复习例谈识字教学,以激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与热爱,为学生走进深度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字理,追根溯源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从造字法来看,包括象形
期刊
语言是符号系统,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承载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通过适宜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立足文本言语形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教学点,引导学生读懂言语形式承载的思想内容,并围绕言语形式的特征细读文本,探寻文本表达的奥秘,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关键词语,探寻文本奥秘  一个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句子往往是由关键的词语凸显出来的。这些词语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情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节课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内容过多,如果教师面面俱到,那对于每个教学环节来说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学生也很难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对于短短的一节课来说,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哪些有用的知识呢?下面主要以《明天要远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语气词,让学生实现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落实一课一得,引领学生高效学习语文。  一、借助语气词引领学生朗读的理论依据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常
期刊
鲁迅先生曾经对书籍的插图有过精辟的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部编语文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配有不同风格的插图,这些色彩鲜丽、画面唯美的插图不但能较快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还能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思维,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下面笔者就插图在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的作用做简要阐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不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我们牙牙学语时便开始接触古诗词,此后古诗词要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美和意象美,寓情于景的美好情感借助情境教学法可以展现的更加生动、形象、丰富、饱满。下面,笔者以《江雪》的教学为例,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解
期刊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重视主体性作用,交给学生主动权  学生是有差异的。如果经常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
期刊
“研读”是一种高效化的阅读形式,“研读”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永不满足的精神。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研究性学习相联,以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在“研读”模式下,学生能够与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从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促进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接下来,以《海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