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有真情在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3月7日上午10时20分,瘫痪在床7年的王瑾,平静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办完后事,孙广祺老人回到家里,目光投入那张空寂的床,想到携手风雨50年的老伴永远离去了,禁不住无尽的哀思滚滚而来……
  
  戎装疗养在鄱阳
  
  孙广祺是回族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他4岁时母亲去世,15岁时父亲病逝。1948年4月,他被国民党抓壮丁押送到沈阳,不久他设法逃出军营,并寻机投身革命,参加了回民支队。回民支队编入解放军后,他随部队进驻天津,任军械员,后随军南下来到江西。1953年10月,因胃出血他在鄱阳康复医院疗养,医院里老中医告诉他不能生气,生气就会胃出血,一辈子都要注意。从那时候开始,孙广祺变得性格开朗,生活再艰苦,工作再紧张,他始终都保持好心情。病愈后,组织上留他在鄱阳工作。早在1946年,河北老家的姑娘王瑾由孙广祺的哥哥介绍,做了孙广祺的未婚妻,并在家等了7年多。1954年春节,孙广祺的哥哥领着王瑾来到鄱阳,为他俩举办了婚礼。从那时候起,这对回族青年相濡以沫,先后生育三个子女(两男一女),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执著追求着。
  
  退而难休在真情
  
  1985年5月,孙老光荣从鄱阳县政协离休下来,颐养天年。他热爱生活,平易近人,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担任了鄱阳县离退休干部合唱团团长。他爱好广泛,积极参加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孙老是个老病号,身材瘦小,家务事主要由妻子承担。老伴王瑾退休前是县城五一小学很有名气的教师,事业成功,受人尊敬。1987年8月,王瑾退休了,更是把家庭经营得和睦温馨。夫妻恩恩爱爱,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孙老过上了人生最舒适的一段生活,领略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元月31日,妻子王瑾突发中度脑溢血,经鄱阳县人民医院及时抢救治疗,病情暂时得到了稳定,但只能算保住了生命。大夫说:要再有新的效果,希望不大。听了大夫的话,孙广祺顿时身子凉了半截。省城医院技术水平高,或许还有希望。于是他就将老伴转到南昌的医院继续治疗。在省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经几家医院专家治疗,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专家最后诊断:只能维持躺在床上,要治疗到能说话、能下床走的程度可能性不大,建议带药回家好好护理,延续生命。
  回到家的王瑾只能天天躺在床上,身不能动,嘴不能说,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这给瘦小的孙广祺出了一道很大的难题。妻子人高马大,体重80多公斤,瘫痪在床,情绪烦躁,整天大喊大叫。只有孙广祺在身边时,她才比较安静。看着妻子宽厚的双肩,孙广祺思绪万千:曾是这双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我这辈子欠妻子的太多。
  孙广祺没有忘记,随着三个孩子相继出生,老伴既要完成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操持家务事带孩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紧缺,回族家庭喜吃牛肉、面食,家里食油计划指标也根本不够用,老伴就用猪肉票与别人换食油指标,想尽办法维持家庭基本所需。孙广祺工作忙,身体瘦弱,老伴总是想办法做些可口的菜和面食给他吃,让他吃饱些,身体好些。
  “文革”期间,孙广祺受到冲击,被戴上回民支队黑组织“历史反革命”大帽子,被“小将”们带走,隔离批斗。期间孙广祺经常挨饿,人也渐渐消瘦了。老伴放心不下,就偷偷地送些孙广祺喜欢吃的菜、馒头和包子去。手捧含着妻子体温的菜和馒头,望着泪流满面的妻子,想起自己受这些不白之冤,孙广祺百感交集。妻子总是在一旁给他打气:“快吃,我相信你。”就这样靠着妻子的坚信,孙老在狱中保住了身体,渡过了劫难。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女人的生活是为男人的。孙广祺说:“我相信这话一点不假,妻子离别家乡的父母兄妹来到鄱阳,跟我50年,一直没有回过家,跟家通书信也很少。如今她病倒了,我要守护她,这是我的责任,我必须坚持到底,弥补这份真情。”
  
  全力呵护在床前
  
  为了照顾好妻子,孙广祺从此辞去了老干部合唱团团长职务,除了每月两次参加活动中心举行的比赛活动和会议外,每天几乎足不出户,日夜守在妻子身旁,而且一守就是七年。这七年,是他每日五餐给妻子一勺一勺地喂饭,并按时喂药;是他端着便壶为妻子接屎接尿,还要不断更换臭气熏天的尿布片;是他每天最少11次(白天8次,晚上3次)为她翻身按摩和擦洗身子,24小时照料,妻子没有得过一次褥疮;是他将温暖的热水袋,放进妻子的被窝里,好让妻子舒舒服服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冬日。
  王瑾病后,不能言语,整天躺在床上,肚子饿了,张开嘴“啊啊”地叫;要大小便就哭着叫。这些举动,开始连子女也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意思,又无法用语言沟通,猜不到要帮她干什么。只有孙广祺能领会其意,每次的护理都能让她会心地笑着。女儿在南昌工作太忙,每年只有正月初一上午来鄱阳看妈妈,与家人团聚,下午又要赶回。节假日儿子儿媳轮流在家照顾。子女都有孝心,担心年事已高的孙广祺,长时间护理操劳,会病倒,就劝说他请位保姆。由于王瑾只认孙老照顾,不要别人,先后换了几位保姆,都没干多久。
  日子一长,孙广祺总结出一套照顾妻子的经验,每天守护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她的情绪,猜准她的心思,尽快消除她的烦躁,让她平静地休息。为尽量让妻子少生气,他把电视机从客厅搬到卧室里,好让妻子随时欣赏精彩的画面;妻子喜欢花,孙广祺又在病床对面的阳台上特意栽种了几盆花。芬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给病室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新鲜的气息。
  对老伴的烦恼,孙广祺也有猜不准的时候。有次老伴在床上大喊大叫了几天。邻居都問:“王老师最近怎么啦?”正当孙老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问老伴:是不是女儿没来电话?她便会意地点了点头,于是孙老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听到女儿的声音,女儿在电话里安慰了一番,老伴终于安静下来。妻子虽然嘴上不能说,记忆力却很好,能知道什么时候是春节、“三八”、“五一”等节日,甚至“情人节”也知道。每当这些节日时候,孙广祺都要送束鲜花给她,她就高兴极了。望着妻子舒心的笑脸,孙广祺感到无比的幸福。
  孙广祺为妻子增强食欲增加营养想方设法,每餐不断变换花色品种。特别是早上的稀饭一定要稀,不稀,妻子就咽不下去,需另外煮。煮粥虽然是小事,贵在持之以恒。同时,孙广祺还经常买些新鲜水果,每天香蕉5根,喂给妻子吃,以帮助改善身体各系统循环。
  长期护理病人是件烦人的事。但孙广祺说:“我不能烦,也不该烦;我生烦,她就会可怜。有时她生气的时候,吃在嘴里的饭,就往我身上吐,我心里难免又急又气,但更多的是理解,也不会往心里去。”
  由于孙广祺的全力护理,延续了妻子的生命,连医师都说,这样严重的脑溢血患者能活过7年,真是个奇迹。
  妻子安心地去了。说来也巧,当年王瑾在老家等了孙广祺7年,半个世纪后,孙老真诚地守护了王瑾7年。孙老说这就是一种缘分,无怨无悔。
  孙老说:爱妻虽然去逝了,但她是幸福的,是圆满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既要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也要对家庭负责,对亲人、对别人都要讲道德,要有良心、有爱心,这也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听到这话,人们不禁对孙老肃然起敬。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八一南昌起义80周年先后到来期间,我在朝鲜前线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老领导、原北京卫戍区及首都人防办主任张一民同志,专程从北京来到南昌,为的是了却他一桩多年的心愿:亲临实地瞻仰80年前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旧址,看看英雄城繁华壮丽的新气象,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感受我军将士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与英雄气概。     回京后,他给我寄来了一首新词《江城子·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