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少芳,女,1937年11月生于广州,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设计创作,1993年退休后成立广绣艺术研究所,旨在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广绣艺术。
其他文献
我于1963年出生在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这是一个非常偏僻边远的侗族村寨,当时没通公路。我父母亲都是盘杠村里的农民,祖上没有读书人。我从6岁起开始离开村寨到外地求学,一步一步远离家乡,到17岁考上贵州民族学院,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个大学生。
八风从律、乐操土风、音官风土等理论阐释及其实践应用,阐明了上古音律形成的两个维度:地分南北,物候时令有先后;土分五色,民风民俗有不同。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因为阴阳变动体现在风气、音律的差别,被视为风土之音形成的基本乐理。周秦通过音官风土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地域音乐形态。
遗产的存在不仅仅只是遗产实体的存在,亦是遗产意识与遗产话语的存在。在现代性社会的语境中,遗产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物的认知,进而改变了物与人的秩序。当物与人的秩序因为遗产而被重构的时候,意在表明人并非绝对主导着物的生命史,物也在通过遗产概念反作用于人,通过遗产的话语将不同形态的物区隔。遗产化是物转变为遗产的过程,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物被认定为遗产的时候,物通过遗产的形式再次嵌入人的日常生活中,物与人的秩序亦被遗产所重构。
金桥唢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桥民间吹打的主要吹奏乐器,因产生于金桥地区而得名。金桥唢呐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至今仍流行于重庆市万盛、南川、綦江、巴南、武隆、江津、涪陵、长寿及贵州道真、桐梓、习水、正安等地。
五月端午,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多数总要赛龙舟。划龙舟的,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看龙舟的,万人空巷,人声鼎沸。赛龙舟成了地方上的大事,一连要议论好多天。于是,端午节这天,与吃粽子一并被人们所记住的,就是赛龙舟了。更有好事的,将赛龙舟弄成一项体育比赛,定规则,设奖项,把民间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变成了高大上的体育竞赛,一点民俗的趣味都不见了。
期刊
十四、被单戏(饣胡)口江湖走,一人即戏班。手中多傀儡,自喜掌王权。就清末所见,已改此立势为坐势,两足击以乐器,五体并用,锣鼓喧天,热(口巿)非凡。以一人成为一戏班,双称[一人班]。
博物馆是民族志书写与表征的重要场域与方式,但民族学研究上的一个误区是,人们常常将史前及土著造型艺术视为对宗教观念的表现。通过对爱斯基摩民族志资料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的确许多艺术品的创作与其传统的萨满教仪式和宗教观念有关。这一类的艺术品包括用于萨满教仪式上的面具,由萨满本人或在其指导下由工匠制作。还有一类造型艺术是对氏族或村落中发生事件和日常生活的记录,具有一种历史性意识。除了萨满仪式面具,大量的面具用于节日庆典上的娱乐。爱斯基摩人的民族志资料证明,北美土著造型艺术源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动因。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地区传统花丝工艺及纹饰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项目负责人:李詹璟萱,批准号:16EG191:研究周期:2016年8月16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一、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花丝工艺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广泛存在于各地,历史上对于我国花丝工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艺探讨上,而对流派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部分主要梳理西南花丝与京派花丝的区别。
李詹璟萱,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为国内首位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的职业珠宝设计师。2014年至今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现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