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了与沿线国家的良好合作,该倡议经过不断演变后,目前已经得到了切实的执行。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属于国家级,目的是为了打造世界级湾区,为全球发展提供全新的增长极。站在战略内涵的角度来说,我国开放窗口中最重要的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中的为区域经济合作打造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均衡性的架构目标相符,因此需要做好对两者的衔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其意义十分重要。在签署了CEPA等协议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后,粤港澳大湾区获得了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再加上金融业、科技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三地存在着互补的优势,因此为粤港澳的各种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协同发展机遇,例如银行以及证券等,在香港和内地降低了入股的要求,更加便于设立分支机构;然而在部分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局限,因此需要三地合理的整合配置自身的金融要素,如此才能够消除阻碍,使圈内城市能够更加紧密的进行金融交流和金融合作,通过激发大湾区金融产业创新性发展来为大湾区整体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动能。
一、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海上丝绸之路源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两侧分别为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两个地区都属于贸易圈,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拥有港澳自由港、南沙以及前海等自贸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贸易圈,沿线港口密集,贸易发达。粤港澳大湾区在2021年的进出口集装箱达到了7520万个,其总量是三大世界湾区总量的4.5倍,机场载客量在各湾区中位于第一,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促进了“一带一路”内外联动建设环境的形成,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点和枢纽。
2.丰富的基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有着将近8000万的人口,该地的GDP在2021年达到了2.1万亿美元,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优势。针对教育资源来说,广东省内拥有较强的教育实力,港澳两地具有先进的教育,再加上三地的人才流动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基础。
3.雄厚的产业基底。珠三角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港澳地区有着发达的服务业,三地产业的互补性良好。其中,廣州东部、东莞以及深圳这三个地区形成了密集的知识型产业;广州南部、中山、佛山以及珠海等多个地区的制造业已经连成一线,为珠三角制造业日后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港澳主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有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和仓储物流业等,能为珠三角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国际金融、法律事务、航运等多方面的服务支持。
“一国两制”实施后将大湾区划分为了三个独立关税区,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灵活的机制,并促进了其国际化的良好发展。香港关税区和澳门关税区在自治权和决策权方面与内地相比更具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一直是珠三角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连接桥梁,政府通过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体系,并为此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为珠三角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走出去”的平台。
(二)主要挑战
1.跨境政府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与运作模式。多样性和互补性是“一国两制”为粤港澳区域带来的合作优势,但是也加大了其跨境协调的难度。国家目前已经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目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与传统的合作机制相比,此类模式凸显了高层强大的牵头协调能力,促进了其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的提升。然而根据实际的跨境协调情况来说,粤港澳是平行的三方,具有不同的政府职能、规划内涵以及执行效力等,这些都会对其具体合作进展造成影响。在倡议“一带一路”的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除了需要在内部城市间开展更深入的区域合作外,还需要为“走出去”组建“2+9”的团队,所以需要加强对管理的统一,跨境政府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
2.生产要素流通渠道过于复杂。全球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前提和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配置,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市场机制,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良好、自由流通。在开通了港珠澳大桥、突破了“一地两检”机制后,基础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更好的联通,然而港口群以及空港群等仍比不上东京湾区。同时,部分软环境缺乏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关税、资金以及投资在三地的流通和开放程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人员、资金和货物等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
3.不断加大的经济竞争挑战。经过不断发展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形式越来越接近,三地逐渐改变了“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首先粤港澳大湾区以往在产业合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互补性优势越来越弱化,以往资源密集型的广东制造业,逐渐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业,港澳地区由于产业发展经验不足,并欠缺直接资源,因此无法为广东传统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来进行良好的转型升级,粤港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制造业无法开展全面合作。此外,珠三角的大多数城市,如广州以及深圳等都在大力发展金融业,粤港澳的服务产业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发展,香港服务业逐渐弱化了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比以前有所弱化。因此,在倡议“一带一路”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面对新的发展变化,如何创新产业链合作的途径,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等,这些都是目前需要谋划和协调的内容。
二、金融机构多方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发挥湾区内金融机构跨境业务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区域发展性银行,能够为广州加快建设航运交易计算中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港澳资银行零售业优势,引导其给内地居民带来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选择,可通过创新开发并销售“北上基金”实现对大湾区市场的开拓;还可以为港资银行提供业务引导,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和跨境企业对融资问题的良好解决。港澳资银行以及港澳资保险机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在深圳以及广州部分地区创设经营机构。为湾区发展提供特色城市所需的金融服务,此外,还可以对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进行重点发展,以此来形成具有湾区特色的金融产业。 此外,还需要从规模和范围方面入手,在大湾区内逐渐加强推动跨境人民币的使用,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地区的跨境人民币同业合作,例如跨境融资和资产转让、发行大湾区跨境企业人民币债券等业务。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跨境交易方面,对大湾区内的金融产品进行研究,例如基金以及保险等,为资金和产品建立互通机制。为大湾区保险机构的再保险业务提供跨境人民币支持;创新跨境金融电子支票、跨境电子账单以及跨境支付工具等服务。
(二)借助澳门葡萄牙语优势,构建金融合作平台
中国长期与葡萄牙语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澳门是中国与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金融平台,具有语言优势、法律优势以及政治优势等。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是澳门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并且,葡萄牙语国家将大量金融机构办事处设立在了澳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澳门这一桥梁和通道,逐渐实现了与葡萄牙语国家的联通,澳门流入的许多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高效流通,这一窗口积极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内地的金融监管与澳门有所不同,澳资银行是融资项目的主体,只有少数比例的中资银行参与,并需要依托澳资金融机构优势来逐渐深入的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因此,需要为内地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提供收购和兼并支持,为其进入澳门市场和葡语国家金融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中国可以与葡萄牙语国家展开商贸合作,与其创建开展经贸合作的论坛,加强基金在中葡合作中的优势发挥,将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提供给内地企业和香港企业等,以此来促进各国贸易、各国投资以及各区域合作的良好开展,联手更好地开拓葡萄牙语国家市场。
(三)构建金融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粤港澳三地需要从金融服务功能方面,充分发挥各资本市场的作用,构建金融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例如广州以及香港等地区,需要以多元化、国际化以及跨区域为目标,对投融资体系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科技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依托科技来进一步建设金融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为金融科技公司在湾区内部的协同合作提供积极的支持,借助政府资源优势来鼓励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并且需要在大湾区内探索如何通过对研发机构的激励来开发新的金融科技项目。在科技孵化基金中引入社会资本,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科研成果向母基金转化的支持,为种子期科技企业和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为天使投资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在保证股权能够良好交易的同时,探索如何为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平台。鼓励香港私募基金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借助香港IPO资本市场来开展上市融资。研究大湾区如何促进各方基金在三地的募集,投资和流动。
在大湾区鼓励发展互联网征信行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立大数据征信体系。由于境内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迅速,因此,可以鼓励信用良好的港资中介机构来评价大湾区金融科技公司的信用等级, 以此来促进信用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引导港澳保险机构进行保险创新业务
港澳保险业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多元化的产品,与内地保险业相比较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区域内高净值人群迅速增加,而且更加重视通过财富管理来保障家庭经济安全。大湾区居民所需的医疗保险和财产保险越来越多,对各种保险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只有满足相应的要求后,才能够将分支机构设立在国内,大湾区经济在经过长期融合后,进一步加深了三地保险业务的联通,也为大湾区的港澳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以创新发展保险业务和产品为目标,加快建设相关试验区,为创新保险产品和相关制度提供相应的支持,并试点推出巨灾保险,对航运物流以及融资租赁等高额专业保险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可在保证粤港澳保险机构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相符的情况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跨境保险服务平台,以及研究如何通过该平台为机动车和医疗服务等常规保险业务提供创新的跨境保险产品,降低跨境保险客户的承保查勘以及理赔难度。
(五)为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新的协同路径
大湾区内各级政府需要探索如何创建绿色金融机构合作形式,如为粤港澳大湾区争取国家支持来创建绿色技术银行;可以根据欧元区发展绿色债券的经验,在评价贷款申请人信用等级中,加入企业碳排量等指标。以绿色为主导,提供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以此来促进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
三地金融机构可通过积极开展金融合作来促进绿色金融在大湾区市场的联通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开发或借助相关政策来为大湾区客户提供绿色认定,创建授权管理以及授信政策等一体化服务。港澳银行业需要根据企业在深广市场中的交易,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以此来促进大湾区港澳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港澳商业银行对绿色跨境金融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例如开发购车绿色环保优惠贷款,绿色信用卡等等。广州和深圳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可以通过对绿色衍生产品的设计,来促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积极参与,以此来使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活动中来。引导粤港澳金融机构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业务以及委托业务等来提供碳排放咨询以及碳排放交易等服务。
(六)协同构建监管和金融信息等平台,联通三地金融市场
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应合作构建跨境协同监管平台,以金融监管为核心,通过在大湾区建立并完善协调沟通机制,来为金融机构和资金流动提供更强有力的联合监管和监测工作,实现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合规性目标。此外为了做到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等,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需要做好对相关体系的完善,共同为大湾区创造安全的金融体系;例如在大湾区城市群通过对金融数据的共享,来促进大湾区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金融数据,以此来消除金融信息不对称,保障监管成效和金融信息安全。
此外,大湾区应以国际金融枢纽港的建设为目标,联通三地金融市場,实现共同发展。支持广州创建更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与跨境金融相关的股权交易,产权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建设市场和区域交易中心,将广州打造成国际金融城。鼓励深圳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争取国家支持来获取更高额度的深港通基金。为澳门和珠海开展深度跨境合作提供支持,以澳门和珠海为代表,建立相应的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其提供与葡语系国家发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支持等。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做好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高等学校建设更高水平的金融学科提供支持,以多层次、领军型和紧缺型为目标,对金融人才进行着重培养,努力为金融人才创设一个具有完善体系、灵活机制、强大集聚效应的现代高地,借助新鲜血液来发展大湾区的金融港。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金融以及人力资源等部门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引进金融人才提供更多渠道,统筹建立金融人才库,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加优化的流动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健全的服务保证机制,尽可能的为金融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对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
三、结束语
国际金融中心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调动三地金融机构的丰富资源,根据发展目标,实行科学合理规划,联动推进,对于构建大湾区全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加深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密切程度,为“一带一路”工程的建设提供支撑和发展动力方面,具有战略核心地位和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尤其需要促进大湾区内的金融机构积极联动,高效协同,为金融机构在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和金融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通过金融活水在粤港澳三地顺畅流动来带动大湾区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内部资源科学配置,高效产出,巩固并强化全球国际金融枢纽地位,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国际营业部
一、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海上丝绸之路源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两侧分别为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两个地区都属于贸易圈,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拥有港澳自由港、南沙以及前海等自贸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贸易圈,沿线港口密集,贸易发达。粤港澳大湾区在2021年的进出口集装箱达到了7520万个,其总量是三大世界湾区总量的4.5倍,机场载客量在各湾区中位于第一,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促进了“一带一路”内外联动建设环境的形成,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点和枢纽。
2.丰富的基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有着将近8000万的人口,该地的GDP在2021年达到了2.1万亿美元,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优势。针对教育资源来说,广东省内拥有较强的教育实力,港澳两地具有先进的教育,再加上三地的人才流动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基础。
3.雄厚的产业基底。珠三角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港澳地区有着发达的服务业,三地产业的互补性良好。其中,廣州东部、东莞以及深圳这三个地区形成了密集的知识型产业;广州南部、中山、佛山以及珠海等多个地区的制造业已经连成一线,为珠三角制造业日后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港澳主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有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和仓储物流业等,能为珠三角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国际金融、法律事务、航运等多方面的服务支持。
“一国两制”实施后将大湾区划分为了三个独立关税区,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灵活的机制,并促进了其国际化的良好发展。香港关税区和澳门关税区在自治权和决策权方面与内地相比更具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一直是珠三角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连接桥梁,政府通过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体系,并为此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为珠三角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走出去”的平台。
(二)主要挑战
1.跨境政府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与运作模式。多样性和互补性是“一国两制”为粤港澳区域带来的合作优势,但是也加大了其跨境协调的难度。国家目前已经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目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与传统的合作机制相比,此类模式凸显了高层强大的牵头协调能力,促进了其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的提升。然而根据实际的跨境协调情况来说,粤港澳是平行的三方,具有不同的政府职能、规划内涵以及执行效力等,这些都会对其具体合作进展造成影响。在倡议“一带一路”的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除了需要在内部城市间开展更深入的区域合作外,还需要为“走出去”组建“2+9”的团队,所以需要加强对管理的统一,跨境政府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
2.生产要素流通渠道过于复杂。全球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前提和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配置,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市场机制,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良好、自由流通。在开通了港珠澳大桥、突破了“一地两检”机制后,基础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更好的联通,然而港口群以及空港群等仍比不上东京湾区。同时,部分软环境缺乏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关税、资金以及投资在三地的流通和开放程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人员、资金和货物等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
3.不断加大的经济竞争挑战。经过不断发展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形式越来越接近,三地逐渐改变了“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首先粤港澳大湾区以往在产业合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互补性优势越来越弱化,以往资源密集型的广东制造业,逐渐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业,港澳地区由于产业发展经验不足,并欠缺直接资源,因此无法为广东传统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来进行良好的转型升级,粤港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制造业无法开展全面合作。此外,珠三角的大多数城市,如广州以及深圳等都在大力发展金融业,粤港澳的服务产业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发展,香港服务业逐渐弱化了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比以前有所弱化。因此,在倡议“一带一路”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面对新的发展变化,如何创新产业链合作的途径,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等,这些都是目前需要谋划和协调的内容。
二、金融机构多方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发挥湾区内金融机构跨境业务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区域发展性银行,能够为广州加快建设航运交易计算中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港澳资银行零售业优势,引导其给内地居民带来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选择,可通过创新开发并销售“北上基金”实现对大湾区市场的开拓;还可以为港资银行提供业务引导,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和跨境企业对融资问题的良好解决。港澳资银行以及港澳资保险机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在深圳以及广州部分地区创设经营机构。为湾区发展提供特色城市所需的金融服务,此外,还可以对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进行重点发展,以此来形成具有湾区特色的金融产业。 此外,还需要从规模和范围方面入手,在大湾区内逐渐加强推动跨境人民币的使用,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地区的跨境人民币同业合作,例如跨境融资和资产转让、发行大湾区跨境企业人民币债券等业务。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跨境交易方面,对大湾区内的金融产品进行研究,例如基金以及保险等,为资金和产品建立互通机制。为大湾区保险机构的再保险业务提供跨境人民币支持;创新跨境金融电子支票、跨境电子账单以及跨境支付工具等服务。
(二)借助澳门葡萄牙语优势,构建金融合作平台
中国长期与葡萄牙语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澳门是中国与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金融平台,具有语言优势、法律优势以及政治优势等。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是澳门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并且,葡萄牙语国家将大量金融机构办事处设立在了澳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澳门这一桥梁和通道,逐渐实现了与葡萄牙语国家的联通,澳门流入的许多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高效流通,这一窗口积极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内地的金融监管与澳门有所不同,澳资银行是融资项目的主体,只有少数比例的中资银行参与,并需要依托澳资金融机构优势来逐渐深入的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因此,需要为内地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提供收购和兼并支持,为其进入澳门市场和葡语国家金融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中国可以与葡萄牙语国家展开商贸合作,与其创建开展经贸合作的论坛,加强基金在中葡合作中的优势发挥,将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提供给内地企业和香港企业等,以此来促进各国贸易、各国投资以及各区域合作的良好开展,联手更好地开拓葡萄牙语国家市场。
(三)构建金融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粤港澳三地需要从金融服务功能方面,充分发挥各资本市场的作用,构建金融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例如广州以及香港等地区,需要以多元化、国际化以及跨区域为目标,对投融资体系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科技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依托科技来进一步建设金融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为金融科技公司在湾区内部的协同合作提供积极的支持,借助政府资源优势来鼓励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并且需要在大湾区内探索如何通过对研发机构的激励来开发新的金融科技项目。在科技孵化基金中引入社会资本,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科研成果向母基金转化的支持,为种子期科技企业和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为天使投资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在保证股权能够良好交易的同时,探索如何为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平台。鼓励香港私募基金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借助香港IPO资本市场来开展上市融资。研究大湾区如何促进各方基金在三地的募集,投资和流动。
在大湾区鼓励发展互联网征信行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建立大数据征信体系。由于境内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迅速,因此,可以鼓励信用良好的港资中介机构来评价大湾区金融科技公司的信用等级, 以此来促进信用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引导港澳保险机构进行保险创新业务
港澳保险业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多元化的产品,与内地保险业相比较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区域内高净值人群迅速增加,而且更加重视通过财富管理来保障家庭经济安全。大湾区居民所需的医疗保险和财产保险越来越多,对各种保险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只有满足相应的要求后,才能够将分支机构设立在国内,大湾区经济在经过长期融合后,进一步加深了三地保险业务的联通,也为大湾区的港澳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以创新发展保险业务和产品为目标,加快建设相关试验区,为创新保险产品和相关制度提供相应的支持,并试点推出巨灾保险,对航运物流以及融资租赁等高额专业保险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可在保证粤港澳保险机构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相符的情况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跨境保险服务平台,以及研究如何通过该平台为机动车和医疗服务等常规保险业务提供创新的跨境保险产品,降低跨境保险客户的承保查勘以及理赔难度。
(五)为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新的协同路径
大湾区内各级政府需要探索如何创建绿色金融机构合作形式,如为粤港澳大湾区争取国家支持来创建绿色技术银行;可以根据欧元区发展绿色债券的经验,在评价贷款申请人信用等级中,加入企业碳排量等指标。以绿色为主导,提供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以此来促进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
三地金融机构可通过积极开展金融合作来促进绿色金融在大湾区市场的联通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开发或借助相关政策来为大湾区客户提供绿色认定,创建授权管理以及授信政策等一体化服务。港澳银行业需要根据企业在深广市场中的交易,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以此来促进大湾区港澳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港澳商业银行对绿色跨境金融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例如开发购车绿色环保优惠贷款,绿色信用卡等等。广州和深圳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可以通过对绿色衍生产品的设计,来促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积极参与,以此来使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活动中来。引导粤港澳金融机构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业务以及委托业务等来提供碳排放咨询以及碳排放交易等服务。
(六)协同构建监管和金融信息等平台,联通三地金融市场
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应合作构建跨境协同监管平台,以金融监管为核心,通过在大湾区建立并完善协调沟通机制,来为金融机构和资金流动提供更强有力的联合监管和监测工作,实现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合规性目标。此外为了做到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等,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需要做好对相关体系的完善,共同为大湾区创造安全的金融体系;例如在大湾区城市群通过对金融数据的共享,来促进大湾区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金融数据,以此来消除金融信息不对称,保障监管成效和金融信息安全。
此外,大湾区应以国际金融枢纽港的建设为目标,联通三地金融市場,实现共同发展。支持广州创建更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与跨境金融相关的股权交易,产权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建设市场和区域交易中心,将广州打造成国际金融城。鼓励深圳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争取国家支持来获取更高额度的深港通基金。为澳门和珠海开展深度跨境合作提供支持,以澳门和珠海为代表,建立相应的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其提供与葡语系国家发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支持等。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做好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高等学校建设更高水平的金融学科提供支持,以多层次、领军型和紧缺型为目标,对金融人才进行着重培养,努力为金融人才创设一个具有完善体系、灵活机制、强大集聚效应的现代高地,借助新鲜血液来发展大湾区的金融港。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金融以及人力资源等部门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引进金融人才提供更多渠道,统筹建立金融人才库,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加优化的流动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健全的服务保证机制,尽可能的为金融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对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
三、结束语
国际金融中心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调动三地金融机构的丰富资源,根据发展目标,实行科学合理规划,联动推进,对于构建大湾区全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加深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密切程度,为“一带一路”工程的建设提供支撑和发展动力方面,具有战略核心地位和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尤其需要促进大湾区内的金融机构积极联动,高效协同,为金融机构在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和金融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通过金融活水在粤港澳三地顺畅流动来带动大湾区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内部资源科学配置,高效产出,巩固并强化全球国际金融枢纽地位,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国际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