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服饰文化的表现与传承

来源 :纺织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服饰样式是时代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不同于文字书面表达,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在影视作品中,观众可通过服饰图案与样式的变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文章通过简述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的视觉作用与文化传承现状,表明恰当的服饰设计对于影视作品情感与文化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文章以田野考察为基本调研方法来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跨文化传播中,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在满足当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作出改变,即符号的原生意义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传播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市场需求、手工艺的变化而产生的符号意义的改变,针对大理白族扎染的技艺与文化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和构建,并立足于现当代文化经济背景,展现新的生命力,通过个案分析,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唐代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其古文明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通过对初唐前期(公元618—662年)敦煌藻井图案中兴起的以植物为主题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思考其创作理念,意在从构成元素、构图以及色彩3个方面挖掘藻井图案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新思考,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清代补子作为封建等级社会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服饰史中的瑰宝。对于补子传统图案纹样的应用与创新,最重要的是打破与重组纹样形式。对清代文官补子图案元素进行提炼,研究清代文官补子图案的文化内涵、创新运用与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清代不同时期的文官补子图案及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供借鉴。
文章以布依族蓝染工艺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实践为例,从师资、环境、现代技术等方面来分析在高校传承中的现状与优劣势,并探索符合当前社会的新型传承模式,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高校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软装专业"纤维饰品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从历史渊源和分类着手,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的各种形式和作品进行介绍。根据现有几本典型的纤维艺术设计教材,结合软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自古以来,服饰的主要功能都是御寒、蔽体和展示,可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爱好、职业等,而在现代文学视域中的服饰,既能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还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且不同时期的服饰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主要分析现代文学视域中服饰在社会地位、人物特征、历史变迁方面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汉服得以复兴重现,汉服的传承和创新被更多人关注和重视.文章研究了传统汉服的结构、形制、纹样、色彩等特征,提出在保留传统汉服原有形制、结
传统工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是历史前进的烙印,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服装业秉持发扬传统工艺的精神,有利于服装业的整体发展。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服装业的发展势必要走出国门。因此,传统工艺也需要现代技术的加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中西方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理论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西方服装背景、形态以及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刻感受中西方服装蕴含的文化,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文章基于吉林动画学院校级重点教研课题“中西方服装史”慕课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中西方服装史”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分析。
文章以羌族服饰造型特征的功能性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文献资料,提取羌族服饰的造型元素,结合服装造型理论、羌族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进行举例分析。分析表明,羌族服饰造型元素反映了生活方式、文化关系、历史变迁,具有特色鲜明、造型别致、元素多样、艺术风格巧妙的特点,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希望能为羌族服饰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