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赣州城市起源与发展演变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p3965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对赣州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是把握赣州历史脉络、探索赣州城市发展规律、深入探索和领悟赣州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赣州;城市起源;发展演变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赣州建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一直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位列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对赣州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是研究赣州历史文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
  1. 赣州地理情况分析
  1.1 位置分析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故也称赣南地区,介于东经 114°46′42″—115°03′32″、北纬 25°40′20″—25°58′55″之间,自古就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优越性,这也是赣州历史文明发展较早的重要原因。
  1.2 地形分析
  赣州属低山丘陵区,区域内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也正是赣州山多林密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赣巨人”、“山都”和“木客”等传说,更造就了后世“木匠街”的繁华,和延绵至今的赣州街巷文化。
  1.3 水文气候分析
  赣州不但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更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的独特景观。正是由于其四周环山,三面临水,构成一幅“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丽风光,因此赣州也素有“浮洲”之称(图1.1)。
  图1.1 赣州贡江古浮桥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赣州城市发展与人文变迁
  2.1 先秦——百越之地
  赣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已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目前,已在赣州城郊发现了6处商周时期百越民族的居住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2.2 汉唐——初建与初扩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派大将灌婴在赣江的上游、大余岭的北侧设立赣县,便是赣州设置行政建制的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后经几度迁城,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定址于章贡二水之间,并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建成到定址,历时近750年。
  此后直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赣州城(时称虔州)才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的守将卢光稠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进行扩城。从此时开始直到清末,赣州城的的基本范围就固定下来了。
  唐时赣州城的最北端地势高亢,是历代的衙署所在地,也就是今天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位置,衙署坐北朝南,控制着整个城区。在衙署的前面,是由一条东西向的大道与一条南北向的大道相交所构成的十字街,东西向的大道从陆上连通了章贡两江,而南北向的大道则由衙署直通南门,并将城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图1.2)。 唐代赣州得虔米、青瓷、坑治、关榷之利,从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南方经济大州。
  图1.2 隋唐时期赣州城区图
  2.3 宋代——奠定基础
  在宋代,赣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商业都市,并开始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城市道路系统、下水系统和其他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架设了浮桥,营造了八境台和舍利塔,城市功能、经济贸易、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都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全国三十名城之一。
  宋代赣州城的功能分区经过了系统的规划,其道路交通系统,是由六条大街所构成,分别是:阳街(即今日的文清路与建国路)、横街(即今日的西津路与章贡路)、阴街(即今日的小坛前,灶儿巷、生佛坛前、南京路)、 斜街(今日的阳明路、和平路、南市街)、 长街与健街(即今日的赣江路、中山路与濂溪路),六条大街的位置与走向延续至今,一直是赣州城的交通主干道,构成了赣州城交通网络的主框架。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改虔州为赣州(朝廷认为“虔”为虎头,不吉)。赣州一名。从此沿用至今。
  2.4 明清——发展完善
  明清时期的赣州城在继承宋城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街巷密集、四通八达,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三十六条街和七十二条巷,构成了赣州历史城区的基本脉络。这些街巷的名称,在同治年刊印的《赣州府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赣州城城市功能的分区,仍是沿袭宋代的格局,这在清代的街巷名称中亦可见一斑,城东一带的地名大多是与商业有关,如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攀高铺、六合铺、纸巷、油槽巷、烧饼巷、铁炉巷等。城北的州前大街、县岗坡则与衙署有关,城西的盐官巷、盐槽巷则与盐运密不可分。明清时期,赣州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位于今解放路、阳明路、建国路、章贡路、濂溪路这一闭合的街区之中,在这仅有0. 18平方米的街区中,竟有街巷20余条(图1.3)。
  例如,约百年前,如今的南京路东段有就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木匠街。当年的木匠街是一条繁华的行业街,与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等一样,都显示着赣州手工业与商业的兴旺。对于木匠街的形成,说法有很多。一是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讲法:早先有一两个丰城人在此做木匠活,后因承接了一项政府工程,召家乡木匠同来干活,随后街上木器店越开越多,才称为木匠街。另一是说当年赣州公园内的“甓园”正在大兴土木,吸引了大批木匠在附近做活,后留在本地,便形成了一条行业街。1933年,粤军余汉谋驻扎赣州,扩建原道署为赣州公园,南京路的西段,即赣州公园后门古榕树左右两侧路段则是道署前街。于是,今时的南京路在古代呈现出一侧是官员与名士出入之地,另一侧却是工匠和白丁聚集之所的奇妙场景,渲染着赣州城的市井与繁华。   2.5 民国至今——突破与蜕变
  到了民国时期,赣州城的街区开始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发展到了宋代城区以外,共形成了两片街区,一是出镇南门至南河浮桥,形成了东阳山路;二是由于百胜门外设立了汽车站及修建了贡江大桥,而形成了由百胜门向外延伸的东郊路街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州的新城区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在宋代城区以南开辟了东西向的红旗大道,然后沿红旗大道两侧建设了新城区。到1994年,又在红旗大道以南开通了与红旗大道平行的文明大道。使赣州市的城区面积发展到了19平方米。京九铁路的通车,又为赣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是站北区的开发建设,又使赣州城向南扩展了5平方米,然后是赣州市的城区建设突破了章江河套,跨人到章江以南,按规划,到2010年,赣州城的城区面积将发展到50平方米,从而进入到中等城市的行列,在千里赣江源头,在纵横南北的京九线上展现出耀目的光彩。
  3 规律与启示
  3.1 赣州选址的必然性
  一座城市的选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赣州四周为武夷山、南岭、罗霄山等高大的山脉所环绕,水系则成辐集状从东、南、西三面向赣州盆地汇聚形成章贡二水,再合流为赣江北去,既是古代赣南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章贡两大流域物产的集散地,而章江曲线型河床形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加上凭借三江又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因此,章贡二水汇合处自然就成了最为理想的城址,赣州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就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章贡两江的限制,决定了赣州城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向南发展的历史进程[1]。
  3.2 赣州位置的利与弊
  1、水路交通枢纽。二水汇合处既是章、贡两条水运路线的会合点,又是赣江干道在赣南的分歧点,通往广东的大庚岭道和沿贡水通往福建的东西大道会合于此, 此处又是大批货物从陆路改为水路的转换点。赣州城址处于这样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 对城市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2、利于军事防御。赣州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以天然江河为池, 易守难攻, 利于军事防御, 历史上有铜韶铁赣及铜汀铁赣之称。
  3、易受洪水侵害。正因为赣州城址有此一弊, 建设能防御洪水的城墙和城内的排水排涝系统, 乃是赣州城市建设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我国古代的城墙大多都兼具军事防卫和防御洪水双重功用,赣州古城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城内的排水系统福寿沟,逾千年后至今仍为老城区的主要排水系统。
  3.3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目前赣州老城区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古街巷景观,初成于汉唐,在宋朝已是繁荣大成,到明清时期更臻完善,是赣州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有着极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积淀。
  注释: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参考文献: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3] 高松凡,赣州城市历史地理试探 , 北大地理系、赣州城建局: 《赣州城市规划文集》第3 页, 1982年
  [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02.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我国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在取得相应成绩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职教育的管理不能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匹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校提出了把企业的管理理念纳入到中职教育的管理当中,把企业的相关评价机制和运行管理制度结合运用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当前,我国中职校正在积极探索,致力于开创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管理
期刊
【摘要】:莫泊桑的《一生》[1]塑造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美丽、善良又温柔的小姐约娜,她结束修道院的生活回到父母身边,展开了对爱情的憧憬,却被伪君子于连欺骗、背叛。她将全部的爱寄予唯一的儿子保尔身上,怎料儿子外出读书后沾染了不良社会风气,赌博、找暗娼并生子。约娜的人生理想不过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却被现实残酷地毁灭。这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约娜的家庭环境以及约娜自身没有独立意志所综合的必然产
期刊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俗话说的真到我心坎里,我觉得我特幸福,因为我家有四个疼我爱我的大宝贝。他们各有各的个性,有时候让我啼笑皆非,有时候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时候是让我暖到心里。因为他们,我的人生变得五光十色,有滋有味,再没有寂寞漂泊的感觉。  1、执拗的老顽童  我的爷爷是个有点执拗的老爷子,常常让一大家子啼笑皆非。  自从他退休后,就特别喜欢修自行车,对修车的痴迷已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期刊
【摘要】:《干校六记》是杨绛从干校回来后所写回忆性散文集。朴实,“低调”的语言风格却句句打动人心,令人忍不住流连在作者的一个个故事中去。但是对于英译本来说,如何让目标读者能够有跟源语读者最贴近的理解和感受呢?本文通过不同译本的对比,从翻译风格,规范,技巧,如隐逸明示法,直译与意译,翻译补偿的原则与类型等方面对比,讨论了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并总结出葛浩文的译本综合来说是让目标读者对《干校六记》的最
期刊
【摘要】:着不同之处,本文试着对它们进行辨析,以求得较为恰当的解释,如有不当之处,尽情方家指正。  【关键词】:《孟子集注》;《孟子译注》;注释;辨析  宋代朱熹对《孟子》其中一些篇目词语的注释与今人杨伯俊的注释存在差异,比如《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中对“后”的注释,朱熹解释为“后,不急也”,而杨伯俊则解释为“后,怠慢”。类似的对于同一词语的不同解释的情况还有几
期刊
罗力,1960年生于四川西昌,祖籍重庆。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6176部队,于198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委员。曾担任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课题五项;主持重庆市级研究课题两项,教改课题一项;作品《金银珠宝》,《恋爱婚姻》在“八五”期间具有代表性被《中国美术报》专题介绍,并编入《中国当代美术
期刊
1、七夕叹  年年七夕来眼前,多少情人未团圆。  今人难解古人意,葡萄架下空流连。  2、七夕缘  牛郎悄悄迈向前,织女戏水仍悠闲。  河水清清照倩影,凉风悠悠润心田。  小伙撩裙不羞涩,姑娘索衣步子姗。  一见钟情承天意,七夕相会也是缘。  3、七夕情  不慕荣华私下凡,甘留红尘巧谋画。  矜持织女走针线,憨厚牛郎扶犁耙。  严酷天条不畏惧,隔河相望度年华。  一年一度鹊桥会,七彩云上喜泪洒。 
期刊
【摘要】:在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印人们从一开始便注意到书法对印章的影响,特别是对篆书的研究,及书写水准成为篆刻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许多代印人的实践和创新中,有见识的篆刻家便以书法入印,将书法的艺术规律用于印章,利用这点来探索新风格。  【关键词】:书法;印章;刀法;理论发展  在篆刻艺术中,有几个重要理论一直推动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如“印宗秦汉”、“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等理论,这些理论都直接
期刊
最初她说,宋安辞像梦,梦醒都成空。  最后我说,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不怕失去。  她叫许小凉。患了抑郁症,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认识她有2个月后才知道。  小凉的病是宋安辞一手造成的,每次看着她慌张的样子,我也会跟着心疼。  宋安辞是个安静的男孩,成绩倒数。我终究是恨不起来,并且无可救药的背叛了小凉,和他在一起。  在出逃的那天晚上,小凉喝醉了酒,然后跳楼自杀。宋安辞脸上失魂落魄,我追悔莫及。 
期刊
掐指算一算,你学习英语多长时间?6年,7年,8年,10多年?再冷静的想一想,你能用英语做什么?能认识路上的标示,能拼写零星的单词,能看懂没有字母的美剧,能读懂进口食品的说明,能和老外简单的交流,能给他们清晰的指路,亦或是有一天被仍到国外能够无忧无虑不受语言干扰的生活下去?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至少我知道,对于国内的孩子而言,这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如果说,国际化整天在你耳边还只是一个离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