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对赣州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是把握赣州历史脉络、探索赣州城市发展规律、深入探索和领悟赣州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赣州;城市起源;发展演变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赣州建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一直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位列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对赣州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是研究赣州历史文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
1. 赣州地理情况分析
1.1 位置分析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故也称赣南地区,介于东经 114°46′42″—115°03′32″、北纬 25°40′20″—25°58′55″之间,自古就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优越性,这也是赣州历史文明发展较早的重要原因。
1.2 地形分析
赣州属低山丘陵区,区域内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也正是赣州山多林密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赣巨人”、“山都”和“木客”等传说,更造就了后世“木匠街”的繁华,和延绵至今的赣州街巷文化。
1.3 水文气候分析
赣州不但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更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的独特景观。正是由于其四周环山,三面临水,构成一幅“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丽风光,因此赣州也素有“浮洲”之称(图1.1)。
图1.1 赣州贡江古浮桥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赣州城市发展与人文变迁
2.1 先秦——百越之地
赣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已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目前,已在赣州城郊发现了6处商周时期百越民族的居住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2.2 汉唐——初建与初扩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派大将灌婴在赣江的上游、大余岭的北侧设立赣县,便是赣州设置行政建制的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后经几度迁城,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定址于章贡二水之间,并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建成到定址,历时近750年。
此后直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赣州城(时称虔州)才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的守将卢光稠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进行扩城。从此时开始直到清末,赣州城的的基本范围就固定下来了。
唐时赣州城的最北端地势高亢,是历代的衙署所在地,也就是今天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位置,衙署坐北朝南,控制着整个城区。在衙署的前面,是由一条东西向的大道与一条南北向的大道相交所构成的十字街,东西向的大道从陆上连通了章贡两江,而南北向的大道则由衙署直通南门,并将城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图1.2)。 唐代赣州得虔米、青瓷、坑治、关榷之利,从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南方经济大州。
图1.2 隋唐时期赣州城区图
2.3 宋代——奠定基础
在宋代,赣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商业都市,并开始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城市道路系统、下水系统和其他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架设了浮桥,营造了八境台和舍利塔,城市功能、经济贸易、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都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全国三十名城之一。
宋代赣州城的功能分区经过了系统的规划,其道路交通系统,是由六条大街所构成,分别是:阳街(即今日的文清路与建国路)、横街(即今日的西津路与章贡路)、阴街(即今日的小坛前,灶儿巷、生佛坛前、南京路)、 斜街(今日的阳明路、和平路、南市街)、 长街与健街(即今日的赣江路、中山路与濂溪路),六条大街的位置与走向延续至今,一直是赣州城的交通主干道,构成了赣州城交通网络的主框架。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改虔州为赣州(朝廷认为“虔”为虎头,不吉)。赣州一名。从此沿用至今。
2.4 明清——发展完善
明清时期的赣州城在继承宋城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街巷密集、四通八达,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三十六条街和七十二条巷,构成了赣州历史城区的基本脉络。这些街巷的名称,在同治年刊印的《赣州府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赣州城城市功能的分区,仍是沿袭宋代的格局,这在清代的街巷名称中亦可见一斑,城东一带的地名大多是与商业有关,如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攀高铺、六合铺、纸巷、油槽巷、烧饼巷、铁炉巷等。城北的州前大街、县岗坡则与衙署有关,城西的盐官巷、盐槽巷则与盐运密不可分。明清时期,赣州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位于今解放路、阳明路、建国路、章贡路、濂溪路这一闭合的街区之中,在这仅有0. 18平方米的街区中,竟有街巷20余条(图1.3)。
例如,约百年前,如今的南京路东段有就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木匠街。当年的木匠街是一条繁华的行业街,与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等一样,都显示着赣州手工业与商业的兴旺。对于木匠街的形成,说法有很多。一是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讲法:早先有一两个丰城人在此做木匠活,后因承接了一项政府工程,召家乡木匠同来干活,随后街上木器店越开越多,才称为木匠街。另一是说当年赣州公园内的“甓园”正在大兴土木,吸引了大批木匠在附近做活,后留在本地,便形成了一条行业街。1933年,粤军余汉谋驻扎赣州,扩建原道署为赣州公园,南京路的西段,即赣州公园后门古榕树左右两侧路段则是道署前街。于是,今时的南京路在古代呈现出一侧是官员与名士出入之地,另一侧却是工匠和白丁聚集之所的奇妙场景,渲染着赣州城的市井与繁华。 2.5 民国至今——突破与蜕变
到了民国时期,赣州城的街区开始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发展到了宋代城区以外,共形成了两片街区,一是出镇南门至南河浮桥,形成了东阳山路;二是由于百胜门外设立了汽车站及修建了贡江大桥,而形成了由百胜门向外延伸的东郊路街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州的新城区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在宋代城区以南开辟了东西向的红旗大道,然后沿红旗大道两侧建设了新城区。到1994年,又在红旗大道以南开通了与红旗大道平行的文明大道。使赣州市的城区面积发展到了19平方米。京九铁路的通车,又为赣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是站北区的开发建设,又使赣州城向南扩展了5平方米,然后是赣州市的城区建设突破了章江河套,跨人到章江以南,按规划,到2010年,赣州城的城区面积将发展到50平方米,从而进入到中等城市的行列,在千里赣江源头,在纵横南北的京九线上展现出耀目的光彩。
3 规律与启示
3.1 赣州选址的必然性
一座城市的选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赣州四周为武夷山、南岭、罗霄山等高大的山脉所环绕,水系则成辐集状从东、南、西三面向赣州盆地汇聚形成章贡二水,再合流为赣江北去,既是古代赣南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章贡两大流域物产的集散地,而章江曲线型河床形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加上凭借三江又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因此,章贡二水汇合处自然就成了最为理想的城址,赣州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就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章贡两江的限制,决定了赣州城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向南发展的历史进程[1]。
3.2 赣州位置的利与弊
1、水路交通枢纽。二水汇合处既是章、贡两条水运路线的会合点,又是赣江干道在赣南的分歧点,通往广东的大庚岭道和沿贡水通往福建的东西大道会合于此, 此处又是大批货物从陆路改为水路的转换点。赣州城址处于这样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 对城市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2、利于军事防御。赣州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以天然江河为池, 易守难攻, 利于军事防御, 历史上有铜韶铁赣及铜汀铁赣之称。
3、易受洪水侵害。正因为赣州城址有此一弊, 建设能防御洪水的城墙和城内的排水排涝系统, 乃是赣州城市建设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我国古代的城墙大多都兼具军事防卫和防御洪水双重功用,赣州古城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城内的排水系统福寿沟,逾千年后至今仍为老城区的主要排水系统。
3.3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目前赣州老城区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古街巷景观,初成于汉唐,在宋朝已是繁荣大成,到明清时期更臻完善,是赣州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有着极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积淀。
注释: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参考文献: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3] 高松凡,赣州城市历史地理试探 , 北大地理系、赣州城建局: 《赣州城市规划文集》第3 页, 1982年
[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02.
【关键词】:赣州;城市起源;发展演变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赣州建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一直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位列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对赣州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是研究赣州历史文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
1. 赣州地理情况分析
1.1 位置分析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故也称赣南地区,介于东经 114°46′42″—115°03′32″、北纬 25°40′20″—25°58′55″之间,自古就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优越性,这也是赣州历史文明发展较早的重要原因。
1.2 地形分析
赣州属低山丘陵区,区域内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也正是赣州山多林密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赣巨人”、“山都”和“木客”等传说,更造就了后世“木匠街”的繁华,和延绵至今的赣州街巷文化。
1.3 水文气候分析
赣州不但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更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的独特景观。正是由于其四周环山,三面临水,构成一幅“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丽风光,因此赣州也素有“浮洲”之称(图1.1)。
图1.1 赣州贡江古浮桥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赣州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 19.4℃,无霜期 286 天,平均降水量 1494.8 毫米,平均日照 1888.5 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 1.9 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所以赣州真正是一个宜居之地,有着源远的历史延绵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赣州城市发展与人文变迁
2.1 先秦——百越之地
赣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已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目前,已在赣州城郊发现了6处商周时期百越民族的居住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2.2 汉唐——初建与初扩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派大将灌婴在赣江的上游、大余岭的北侧设立赣县,便是赣州设置行政建制的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后经几度迁城,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定址于章贡二水之间,并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建成到定址,历时近750年。
此后直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赣州城(时称虔州)才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的守将卢光稠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进行扩城。从此时开始直到清末,赣州城的的基本范围就固定下来了。
唐时赣州城的最北端地势高亢,是历代的衙署所在地,也就是今天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位置,衙署坐北朝南,控制着整个城区。在衙署的前面,是由一条东西向的大道与一条南北向的大道相交所构成的十字街,东西向的大道从陆上连通了章贡两江,而南北向的大道则由衙署直通南门,并将城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图1.2)。 唐代赣州得虔米、青瓷、坑治、关榷之利,从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南方经济大州。
图1.2 隋唐时期赣州城区图
2.3 宋代——奠定基础
在宋代,赣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商业都市,并开始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城市道路系统、下水系统和其他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架设了浮桥,营造了八境台和舍利塔,城市功能、经济贸易、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都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全国三十名城之一。
宋代赣州城的功能分区经过了系统的规划,其道路交通系统,是由六条大街所构成,分别是:阳街(即今日的文清路与建国路)、横街(即今日的西津路与章贡路)、阴街(即今日的小坛前,灶儿巷、生佛坛前、南京路)、 斜街(今日的阳明路、和平路、南市街)、 长街与健街(即今日的赣江路、中山路与濂溪路),六条大街的位置与走向延续至今,一直是赣州城的交通主干道,构成了赣州城交通网络的主框架。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改虔州为赣州(朝廷认为“虔”为虎头,不吉)。赣州一名。从此沿用至今。
2.4 明清——发展完善
明清时期的赣州城在继承宋城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街巷密集、四通八达,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三十六条街和七十二条巷,构成了赣州历史城区的基本脉络。这些街巷的名称,在同治年刊印的《赣州府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赣州城城市功能的分区,仍是沿袭宋代的格局,这在清代的街巷名称中亦可见一斑,城东一带的地名大多是与商业有关,如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攀高铺、六合铺、纸巷、油槽巷、烧饼巷、铁炉巷等。城北的州前大街、县岗坡则与衙署有关,城西的盐官巷、盐槽巷则与盐运密不可分。明清时期,赣州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位于今解放路、阳明路、建国路、章贡路、濂溪路这一闭合的街区之中,在这仅有0. 18平方米的街区中,竟有街巷20余条(图1.3)。
例如,约百年前,如今的南京路东段有就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木匠街。当年的木匠街是一条繁华的行业街,与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等一样,都显示着赣州手工业与商业的兴旺。对于木匠街的形成,说法有很多。一是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讲法:早先有一两个丰城人在此做木匠活,后因承接了一项政府工程,召家乡木匠同来干活,随后街上木器店越开越多,才称为木匠街。另一是说当年赣州公园内的“甓园”正在大兴土木,吸引了大批木匠在附近做活,后留在本地,便形成了一条行业街。1933年,粤军余汉谋驻扎赣州,扩建原道署为赣州公园,南京路的西段,即赣州公园后门古榕树左右两侧路段则是道署前街。于是,今时的南京路在古代呈现出一侧是官员与名士出入之地,另一侧却是工匠和白丁聚集之所的奇妙场景,渲染着赣州城的市井与繁华。 2.5 民国至今——突破与蜕变
到了民国时期,赣州城的街区开始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发展到了宋代城区以外,共形成了两片街区,一是出镇南门至南河浮桥,形成了东阳山路;二是由于百胜门外设立了汽车站及修建了贡江大桥,而形成了由百胜门向外延伸的东郊路街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州的新城区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在宋代城区以南开辟了东西向的红旗大道,然后沿红旗大道两侧建设了新城区。到1994年,又在红旗大道以南开通了与红旗大道平行的文明大道。使赣州市的城区面积发展到了19平方米。京九铁路的通车,又为赣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是站北区的开发建设,又使赣州城向南扩展了5平方米,然后是赣州市的城区建设突破了章江河套,跨人到章江以南,按规划,到2010年,赣州城的城区面积将发展到50平方米,从而进入到中等城市的行列,在千里赣江源头,在纵横南北的京九线上展现出耀目的光彩。
3 规律与启示
3.1 赣州选址的必然性
一座城市的选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赣州四周为武夷山、南岭、罗霄山等高大的山脉所环绕,水系则成辐集状从东、南、西三面向赣州盆地汇聚形成章贡二水,再合流为赣江北去,既是古代赣南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章贡两大流域物产的集散地,而章江曲线型河床形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加上凭借三江又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因此,章贡二水汇合处自然就成了最为理想的城址,赣州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就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章贡两江的限制,决定了赣州城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向南发展的历史进程[1]。
3.2 赣州位置的利与弊
1、水路交通枢纽。二水汇合处既是章、贡两条水运路线的会合点,又是赣江干道在赣南的分歧点,通往广东的大庚岭道和沿贡水通往福建的东西大道会合于此, 此处又是大批货物从陆路改为水路的转换点。赣州城址处于这样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 对城市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2、利于军事防御。赣州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以天然江河为池, 易守难攻, 利于军事防御, 历史上有铜韶铁赣及铜汀铁赣之称。
3、易受洪水侵害。正因为赣州城址有此一弊, 建设能防御洪水的城墙和城内的排水排涝系统, 乃是赣州城市建设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我国古代的城墙大多都兼具军事防卫和防御洪水双重功用,赣州古城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城内的排水系统福寿沟,逾千年后至今仍为老城区的主要排水系统。
3.3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目前赣州老城区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古街巷景观,初成于汉唐,在宋朝已是繁荣大成,到明清时期更臻完善,是赣州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有着极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积淀。
注释: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参考文献:
[1]韩正飞,赣州城的历史变迁[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2]吴庆州、李海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2期.
[3] 高松凡,赣州城市历史地理试探 , 北大地理系、赣州城建局: 《赣州城市规划文集》第3 页, 1982年
[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02.